受瑞士白鳍豚基金会的委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昆明动物博物馆将我国最后一只人工圈养的白鳍豚 “淇淇”制作成特型标本。在辞世7年后,“复活”了的淇淇近日通过世界第五届水资源国际会议这个平台,“游”向全世界。
据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介绍,白鳍豚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回想接受制作白鳍豚特型标本的任务,动物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心情沉重。“我们曾经为昆明动物园的大熊猫珍珍制作过标本,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孟加拉虎、滇金丝猴制作过标本,白鳍豚标本是第一次做,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做了,因为2006年,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国近40 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这一中国特有物种可能已经灭绝。这个结果十分令人痛心!”一位参加制作白鳍豚特型标本的科研人员日前说。
为了让淇淇尽可能地逼真,制作标本的工作人员查看了大量淇淇生前的影像资料和图片,细致地对淇淇的皮张进行研究,然后精心制作了一具与实体大小相当的石膏模型,经过反复比对和修改后,最后将淇淇的皮张小心翼翼地覆盖在模型上,安装上假眼。可爱的淇淇就这样从昆明“游”向世界,来自13个国际机构、组织以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各界人士在世界第五届水资源国际会议的展厅里,目睹了中国失去的国宝白鳍豚的“真容”,悲情淇淇再次呼唤国际社会加强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据了解,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了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它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它就是淇淇。淇淇随后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雄性白鳍豚。淇淇活着时,科研人员一直想给它找个女朋友。直到6年后,终于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在它的陪伴下,淇淇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可好景不长,两年半后,淇淇的女友珍珍刚进入性成熟期就死于肺炎。此后,科研人员再也没能捕获到活体白鳍豚,淇淇就这样在中科院水生所里孤独地生活了22年,直到2002年离世。
记者罗昆娅报道 (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