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农民工调研报告出炉 文化程度偏低报酬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1日08:01  华龙网-重庆晨报

  本报讯 在中国非城即乡的格局下,重庆“城乡统筹”的改革试验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全局意义。而作为该项改革的焦点之一,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和未来解决之道一直引人关注。昨日,重庆大学课题组向本报独家披露了“农民工问题实证研究”调研报告,除了清晰地描述了重庆农民工群体,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土地流转”和“子女教育”。

  抽样

  33个区县3421户家庭

  这份调研报告属于中共重庆市委2008年21个重大调研课题之一。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点名听取汇报时,该课题组负责人排在第一个。“这充分说明解决农民工问题在重庆城乡统筹改革中的关键性。”课题组康继军博士说。

  “关注农民工问题一直都在进行,但似乎一直都没有说清说透。”课题组杨俊博士告诉记者,去年金融危机之下,大量重庆农民工回流引起政府重视,即委托重庆大学对此展开专题调研。

  课题组汪锋博士告诉记者,以往的农民工调查存在针对性不强和样本数量偏少的缺憾。课题组于是组织了36人的调研队伍,采取家庭入户面访,对重庆市33个区县的3421户农民工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

  现状

  文化程度偏低报酬少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工离得很近,但了解却模糊。他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报告通过调研得出结论,他们主要以20~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了总样本数的88%。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只能选择工资相对较低的建筑业和制造业的体力劳动岗位,并大量集中在个体、民营企业中就业。他们外出务工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中部较少。

  他们年收入水平集中在15000元左右,低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4721元的年平均劳动报酬,只能满足自身在城市中的基本生活。外出务工收入是他们收入来源的主体,农业生产收入占极小的比例,占调查总样本76.1%的农民工甚至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未来

  他们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汪锋博士认为,通过多年在制造业的技能实作,重庆农民工实际上并非城市负担,而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将会为重庆迎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崛起创造出新的吸引力。但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使之在城市中面临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让他们在城市里更好地留下来,并获得应有的权益。”

  “土地”换“房产”,被课题组认为是解决重庆农民工问题的最优模式。利用边远山区复垦的耕地弥补主城周围建设占用的耕地指标,两地之间的市场价差是一笔不菲的资金,完全可以提取一部分,解决将土地流转出来的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保障。报告指出,有了住房,农民工不仅生活相对容易,更解决了心理上的身份认同。

  而解决农民工的后代问题更是被课题组所看重。由于农民工子女不易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差异使得农民工未来素质堪忧,甚至无法打破“贫困世袭”链条。课题组提出设想,建立市级统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借鉴中央直属系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行政管理和经费保障体制进行改革,保证各区县的教育投入。“把目光放在未来,更好地打破城乡鸿沟。”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如是说。

  数字快读

  11小时

  农民工平均周工作时间为54小时,比本地居民高近11小时。

  575.6元

  重庆农民家庭户均耕地面积仅2.7亩,自己耕种土地的每亩经营成本为225.2元,经营收益为每亩575.6元

  14356元

  2007年重庆市调查样本农民工人均收入14356元。仅相当于城镇职工的58%,尚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消费支出,更谈不上在城市定居。

  88%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了农民工总数的88%

  8万

  假设第一步只允许十年以上的农民工转换身份,估计重庆将有7万至8万外出务工十年以上的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

  61%

  重庆市农民工所租房屋中有46%不同程度存在阴暗、潮湿现象和安全隐患,其中17%没有自来水,61%不附带卫生间,57%不附带厨房。

  8053.3公顷

  按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1.51亩计算,8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可以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046.7至8053.3公顷,刚好能满足重庆市一年的新增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8万农民变市民

  解决重庆一年建设用地

  专家访谈》》

  2008年11月,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到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00元增加到6000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工问题实证研究”调研报告适时地为决策层提供了参考建议。

  那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庆模式是什么,这种模式对于重庆的未来有怎样的影响?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

  减少农民数量

  转移到城镇地区

  记者:这次提供给决策层的报告,主要发现了什么问题?

  张宗益:农民工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他们的收益,而城市回馈给他们的却不多。

  目前他们可以把劳动力转换成收益,那么年老之后,如果缺乏社会保障,他们该如何生活?不可能再回到农村。

  重庆农民多而耕地少,要提高农民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人均占地量,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和城镇地区,也就是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工获得房产

  享受财富增值

  记者:报告中“土地”换“房产”的农民工保障思路是不是重庆的最佳解决模式?

  张宗益:农民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就只有土地。而土地要值钱,就得让资本进来开发,偏远地方的土地是吸引不到资本的,那就只有用土地流转来满足需求。农民工进城后,如果把土地交换给国家,由政府统筹安排,把边远区域的土地复垦,把城市周边的土地开发,产生的巨大价差,就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住房养老等基本保障。

  以前土地拍卖,按农作物补偿,农民实际所得不足拍卖十分之一,其余价值由政府和开发商获取。那么现在构想的模式,能提高农民失地的收入,而且操作是可行的。打个比方,酉阳复垦了一亩地,沙坪坝出让了一亩地搞开发,这并没有减少重庆总的耕地面积,但沙区土地卖了80万,而酉阳的土地只能卖2万,这中间产生的78万元价差就可以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作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和养老补偿,这部分成本大概在15—25万,剩余部分由两地协商分配。

  农民工获得房产,可以使他们和市民一起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财富增值。所以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是解决重庆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至于何时开始试点,在多大面积范围内试点,如何掌控速度,这要决策层根据重庆发展的实际来决定。

  城里人应有开放的心态

  迎接进城农民工

  记者:报告中提出解决把农民工由“农民变市民”进入城市保障体系,并提出8万人身份转换可以解决重庆一年的建设用地需要。是否考虑过城市的容纳能力?

  张宗益:实际上我们提出的8万农民工变市民,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这部分人是已经进入城市10年以上,并有稳定工作,那么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可以容纳的。而这部分人的住房社会保障都来自于他们自己土地流转的价差,没有增加财政困难,不会对城市原居民产生影响。

  随着农民工“市民”身份的确立,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他和城里人的区别会越来越小。

  城里人应该有一个开放欢迎的心态,来迎接这些农民工的转换。他们会成为城市的劳动力资源。

  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2%,日本4%,中国也许就是10%,我们要看到农民转换身份是历史趋势。 本报记者 胡杰 实习生 李辉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重庆 农民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