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12日电(李富、刘羽鹤)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之一的内蒙古赤峰市,近年来草原建设总体规模基本稳定在每年400万亩左右,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赤峰市草原站介绍,赤峰市人工种草始于1952年,但面积很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人工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得到迅猛发展,全市范围内人工种草以每年100万亩左右的速度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等草原生态项目,赤峰市人工草地建设再次掀起高潮并且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草原建设总体规模基本稳定在每年400万亩左右。
目前,赤峰市种草方式已由单一种草向草灌乔相结合的林网草地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工草地建设质量和效益。据介绍,赤峰市种植品种已由最初单一的紫花苜蓿向沙打旺、杂花苜蓿、小叶锦鸡儿、草木栖、禾本科牧草等多品种发展,年生产各类草籽200万公斤以上,不仅满足了当地畜牧业生产和草原建设的需要,而且推广到内蒙古其他盟市以及其他省区,甚至出口到德国等欧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