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诚信”7年没见你还好吗?

  

“张诚信”7年没见你还好吗?
当年无名氏的病历刘陈平摄

  华西医院记录百年文化,“乞丐”故事排首页本报开通热线86969110,请您帮忙寻找这位因诚信而让人含泪感动的乞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200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普外一科,这个病人姓张,我们就叫他张诚信吧。”昨天,华西医院在编的百年文化丛书目录上,新添了这么一段简单的故事说明,乞丐“张诚信”的故事被排在第一页。

  本报开通热线请您一起来帮忙

  每到冬天护士长都会牵挂他

  “我经常都在想,当年那个活得很有尊严、诚信的乞丐还在不在,过得好不好。”

  昨天,华西医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开始在各个科室收集反映医院百年文化的素材。但不管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发现,还是某个疑难杂症的攻破,各项改革创新,甚至该院创始人启尔德家族的故事,都比不上一个跟诚信有关的故事精彩。而故事的主人公却是一个消失了多年的乞丐。

  直到现在,面对着每年3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华西医院普外科的护士们却仍然记挂着,当年用诚信震撼她们心灵的乞丐“恶臭”。原来的普外一科已重新调整,照顾过“恶臭”的护士有些换了科室或离开医院。许瑞华护士长也调到了胆道外科工作。在医院工作了20多年的许瑞华,见过太多的生死悲欢,早已学会了冷静。但唯独这个乞丐,让许瑞华在每年冬天到来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让她牵挂。“我经常都在想,当年那个活得很有尊严、诚信的乞丐还在不在,过得好不好。”

  许瑞华说,有时遇到送来的流浪人员,她会有意多看一眼,“说不定是他呢。”

  “臭”乞丐入院患者集体抗议

  “其他患者和家属们的要求一点不过分,但总不能不让‘恶臭’入院作手术啊!”

  2002年1月的一天晚上,一辆警车停在了华西医院急诊科门口。“我们接到群众报警,在火车南站发现一个犯病的流浪汉。”110民警说。推出轮椅,工人把警车上这名佝偻着身子、捂着腹部的人推进急诊

  科。医生初诊病人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尽快手术,他被收进了当时的普外一科。

  这是一个怎样的病人啊?打结的头发,又长又脏,满身污垢,几乎看不出皮肤的颜色,破烂的棉衣,脚上踩着一双不合脚的皮鞋,烂布条把腿裹得严严实实。护士长许瑞华回忆说,由于医院都开着空调,在温暖的空气中,病人浑身上下散发出阵阵恶臭。接诊的护士把“恶臭”安排到5号病房,在他被推进病房的瞬间,该病房里的3个病人和家属几乎跳了起来。“还给我们一个正常的环境吧。”家属们找到许瑞华理论。要求把“恶臭”推走,而且言辞激烈。许瑞华心里明白:“5号病房患者和家属们的要求一点不过分,但又必须让‘恶臭’入院手术啊。”许瑞华对5号病房的病人和家属保证:“我马上就还大家一个正常的环境。”

  许瑞华到手术室要来一把刷子,并叫来护士和工人,三个人把乞丐扶进病房的卫生间给他洗澡。一个小时后乞丐被收拾干净了,换上了干净的病人服;许瑞华还从家里拿来老公的衣服和鞋子,通知理发室的工人师傅给他理了发。忙了两个多小时,乞丐像一个正常人了。这时大家才看清楚“恶臭”是名50多岁的男子。护士周静回忆说,“恶臭”一直很木然,对大家给的帮助没有一点回应,但是当护士要清理他随身背的一个包时,他却显得相当激动。一把抢了回来。

  “张诚信”消失护士失望又埋单

  正如人们意料,“张诚信”消失了,留下3875元医疗费欠费单……

  5号病房的气味恢复正常了。一直站在病房外的患者和家属尽管仍然不太情愿,但看到护士和工人们忙活了2个小时,大家还是默认了这位新病友。

  医生为“张诚信”做手术切除了阑尾和一部分坏死肠。第二天,完全清醒的“张诚信”眼里充满了敌意和冷漠。终日一言不发的“恶臭”在术后的第五天能下床活动了,这也表示他可以出院了。不过根据经验,这类人员一般会乘医生护士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消失,留下一堆账单则会从为其服务的医护人员的奖金里适当扣除一些,对于“恶臭”,大家有这个思想准备。

  正如人们意料,第六天上午,“张诚信”连同他的那个大背包一起消失了。只留下没有任何个人信息的“无名氏”病历和入院5天产生的3875元医疗费的欠费单。

  “还”回尊严他靠乞讨存药费

  他回来交钱了,要求“跟其他病人一样,办张住院卡,就是放在床头的那种。”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天下午,“张诚信”突然“从天而降”,站在普外一科护士站前,抛出一句让人无法理解的话来:“跟其他病人一样,重新给我办张住院卡,就是放在床头的那种。”“那时候我们才晓得他不是哑巴。”突然出现的“张诚信”着实让许瑞华半天没反应过来。“口音有点像金堂方向的。”许瑞华清楚地记得,“张诚信”模糊地说了几句大概表示感谢的话,要求护士长写一张跟其他病人一样的病床卡。“恶臭”对自己身份尊严的要求让许瑞华震惊,马上拿出一张新床卡。“我姓张……叫张……张……”憋红了脖子急红了眼还是没有想起自己叫什么。为了掩饰自己的些许尴尬,他快速地拿出一个包裹得很严实的麻布包,“剥”开许多层蓝色、红色、白色的塑料布,最后露出一大叠的纸币。最大的面额是十元的,最小的是当时已经不再流通的分币。“他跟我们说这些钱

  都是他捡垃圾存的,也有从地上捡的别人不愿意要的小票。”许瑞华看出了“恶臭”的意思,他是来交住院费的,“我们好几个人都一起帮他数钱,一共有1327.85元。”

  好像知道自己多年流浪存下的一大包钞票,根本不够这次住院的费用。“张诚信”嘴里念叨着“有钱再来”,再次离开了医院。

  再次“还”尊严凑了359.23元零钞

  非典时期,看见那包零散纸钞的人,眼泪再次决堤……

  16个月后,华西医院的医护人员迎来了抗击非典的战斗。衣衫褴褛的“张诚信”又出现在普外一科的护士站前。“看到他又变回乞丐模样,我们心里很难受。”和一年多前一样,他又掏出那个裹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还是一样零散小面额纸币,一共有359.23元。正直非典时期,病人很少。“张诚信”再次回医院的消息引来许多医生、护士。“张诚信”跟他们逐个打招呼。但看见那包零散纸钞的人,眼泪再次决堤。

  希望找到他给他做次全身体检

  “50多岁,2003年4月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

  近来,许瑞华她们对乞丐“张诚信”的牵挂越来越强烈。遗憾的是时隔7年之久,许瑞华她们始终没有更多的关于这位乞丐的信息。宣传科的工作人员做了最后的努力,带着记者到医院病案管理科去翻阅当年的病历。近半小时的查找后,找到了那本病历本,但上面除了一些医疗信息,和出入院时间外,个人资料那一栏上仍然只有“无名氏”三个字。寻找乞丐“张诚信”的线索就此中断。几个护士也努力回忆着跟“张诚信”有关的一切信息,“他喝的牛奶都是我们自己掏钱买的。”“他对我们说了好多感谢的话。”“50多岁,2003年4月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能找到他,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做个全身体检。”

  也许,“张诚信”依然过着乞讨的生活,就栖身在成都的某个角落。

  也许,“张诚信”已经离开了成都,甚至离开了这个世界。

  你见过“张诚信”吗?你遇到过像“张诚信”这样让人感动的诚信之人吗?你对诚信这个话题又有什么样的观点呢?我们知道能找到他的希望渺茫,但因这渺茫的希望,和希望背后的故事,本报今天开通热线电话86969110,等着您来电。记者程渝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