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寿:晚清科技的“总工程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2日10:24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杨东晓

  在徐寿父子生活的19世纪,科技只是奇技淫巧。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之后,变法家们突然发现了中国正急需这样的 “匠人”,于是徐氏父子得以开启中国化工、军工、船舶、机械等科技领域的大门。

  上海永嘉路慎成里徐寿老宅里,一帧英国制作的手工雕刻的钢版徐寿肖像版模,和他的儿子徐建寅遗像石印版,叠放 在一起。

  徐家还应该有一幅清同治帝御赐的“天下第一巧匠”匾额,但是徐寿后人中最年长者徐寿的三世孙徐鹗云也未曾见到 过。虽说是皇帝所赐,但是徐寿对于这个“第一”,还持保留意见。这块匾的来历,是因为徐寿造出了清代第一艘蒸汽轮船“ 黄鹄”号。

  造出现代化轮船的徐寿,还是化学、工程、军械制作专才,但因无官秩,所以在皇上的眼里,还只是一个匠人。但徐 寿心中的不爽不在“匠”字上,而在“天下第一”上,徐寿以布衣之身受命朝廷,是当时少有的头脑清醒之人,在他看来轮船 在世界各地已经穿梭半个多世纪了,清廷还在关着门自称第一,也不怕洋人笑话。所以,这块在他看来关乎国格的御匾一直藏 着,从来不拿出示人。

  在徐寿生活的19世纪,科技不过是奇技淫巧。今天被称为化学工程、造船工程乃至基础学科中的物理、化学对于生 长在无锡郊区社冈的一个农村孤儿来说,似乎是一点缘分也没有。如果不是命运使徐寿来到上海,农具匠人这样一个行当倒更 适合徐寿。

  徐寿,正是从一个农闲日子造农具的手工艺人,自学成才,他和他的儿子徐建寅一生从事的都是与“工程”有关的行 业,中国早期现代兵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的历史上都少不了这位“总工程师”。钱伟长称他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奇才前传

  徐寿生命中前三十年,都不曾离开过农村和农业生产。徐寿5岁丧父,17岁又失去了母亲,他的曾孙徐鄂云曾经记 录过他的一些轶事,说他从小是个“赖学精”,他母亲宋氏一怒之下效仿古人教子,断了机杼来打他,不料徐寿却说,因为先 生讲得不好,他天天是跑到几里地以外的钱桥镇上学。

  徐寿后来成为一个奇才,和他从小有独立见解,以及他母亲的见识真是分不开。这位寡母真的就给钱桥镇的先生筹了 礼钱,让儿子受好的教育去了。

  背井离乡上了五年学,徐寿突然向母亲提出来要成个家,听他的理由,在当时是和早恋无关,而是感受到了人世艰难 ,考虑到家庭责任,要为徐家添丁。从这点看,徐寿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时期的教育,而且还学习得非常到家。

  尽管聪颖、顾家、见解独立、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但是徐寿却连秀才也没考上。这出乎他周围所有人的意料。但现在 想起来,并不意外,因为考八股的年代不需要独立见解。徐寿的五世孙徐树滋告诉本刊,徐寿的确有自己的看法,思想也早熟 ,他愿意当“布衣”。

  17岁这年的经历使徐寿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大决择,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在守孝期里反复思考,决定放弃多年 来做官的理想,从此不再读八股。

  乡村巧匠

  从徐寿子孙辈叙述和文献记载中,可以想见这位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喜欢音乐,擅长摆弄各种乐 器,连自己儿子的学名,都叫大吕。徐鄂云评价徐寿给儿子取这样一个学名“象征他经常在手中玩弄的宠物”。

  徐寿的机遇正是乐器带给他的,此后的境遇犹如俞伯牙碰到了钟子期。一天,徐寿在县城崇安寺旁给人修理七弦琴, 他的精湛手艺和不俗谈吐,被途经此地的道光年举人华翼纶注意到,这个偶遇的故事听起来很是儒雅,而这个故事开启的,是 一场超越风雅的近代科技史。因为得之偶然,所以,徐鄂云认为,一些书中说徐寿学习科技是出于爱国全是凭空扯出来的。

  彼时,华翼纶的长子华蘅芳正在家学习数学。

  而出身农家的徐寿精通各种农具、器物、艺术品的制作,而且拿得起铁工、木工、泥工、纺织、缫丝全活。这些为稻 粮谋的工种使得他巧匠的名声日响。而他还不知道“科学家”一词是什么。

  手工造出蒸汽轮船

  徐寿和学数学的华蘅芳来到有数学和数学家的上海,当时是1830年代,上海是全世界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有中国 人的铁匠铺、玉器坊、小器作,也有洋人开设的车、磨、刨、锻、镀、焊、铸。在家乡百巧万能的徐寿第一次看到西洋制造手 法,还到处寻找西洋器法的书刊和图式,煞费苦心地钻研起来。困难在于,徐寿不懂洋文,只能凭着自己的想像去理解和琢磨 ,后来,终于打听到上海有一所西方人开设的“墨海书馆”专门翻译洋文给中国人看,徐华二人就跑去探查,还真的找到一本 《博物新编》,而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科普类读物,只因中国还没有物理化学机械的概念,所以,对于具有一定制作基础的徐 寿来说,看上去很新鲜。

  对于有心求学的徐华二人来说,上海的收获颇为丰富,爱数学的华蘅芳得到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点拨,爱机械的徐寿看 懂了黄浦江上洋人火轮,并发现自己也具备制作火轮机器的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真的有这能力,精密到自鸣钟,大到火 轮,他都造出来过。他甚至能铸出真假莫辨的墨西哥银元。

  带着在上海买来的书,徐华二人回到无锡,开始自学西方的自然科学,他们应该是实验方法的开启者,徐的手本来就 巧,所以他把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并看到了七彩光。学习抛物线时的实验有些残酷,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把可怜的 麻雀系在竹竿顶稍上,选不同距离、不同的角度来射击,以观察子弹运行情况。所做实验和取得的数据,被他们写成了《抛物 线说》一书。这是徐华引人瞩目的开始。

  就这样,他们的名声传到了洋务派曾国藩那里,把他们请到淮军在安庆的军械所去做技术工作。这时,徐寿才45岁 ,而二儿子徐建寅已经17岁,跟着他同往安庆,并在日后成为重要帮手和中国最早的火器兵器专家。徐树滋还解释了为什么 徐寿带次子建寅去安庆,却把长子建丑留在家中,他说,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一家的长子必须留在家中奉孝,次子可跟父亲 出门随伺在旁。徐建寅就是从这时起踏上了他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的路程。

  他们自带工具和土设备去投曾国藩,并用了一年多时间,于1863年给曾国藩做了一艘有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造 船和造蒸汽机的技术都是他根据西人机械书中学来,而蒸汽机轮所需的构件,像锣丝钉这样的东西,当时不可能有进口零件, 国产就更没了,全靠徐寿这位“手艺人”一只只用锉刀锉出来。这也是中国近代军工的起步。

  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为了探个究竟,专门派记者跑到安庆这艘木质船体的火轮上“验货”,确信火轮乃 至螺帽螺钉均由父子二人带人纯手工制作后,称黄鹄号的成功,显示了中国人具有制造机器的天才。然而,今天我们站在大历 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徐寿在工业革命发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之后、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时、在工业革命迟迟来到中国之 前用全手工打造出的蒸汽轮,虽开了中国“机械工业”之先,但毕竟还是一种悲哀,这个悲哀不是徐寿的,而是他的国家的。

  军工专家享有八抬大礼

  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军,金陵城里就多了一座军械所。木壳火轮“黄鹄”号第一次沿长江来到了今天的南京城,轮上装 着徐寿的全部家当——几台手工车床和钳床。

  金陵时期是徐寿父子军工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太平军被赶出了金陵,但还在苏皖一带与曾李的军队拉锯。就像曾国藩造火轮一样,李鸿章扩充洋枪洋炮,他对外是 派容闳到美国直接进口,对内收购了洋人在上海的几个小型机械厂,形成了日后江南制造局的前身。曾国藩就把徐氏父子调到 沪南高昌庙总局。这时已是同治六年(1867年)。由于徐寿出色的工业建设指挥能力,李鸿章还专门上奏曾大人给徐氏加 工资。当时还没有工程师的概念,徐寿这样没考上秀才的人,深得重用但仍不得入仕,但是作为一名“奏技”者,他得到了曾 李八抬大轿之礼,可见曾李之求贤若渴。

  江南制造局的开办是近代中国迈向科技的里程碑,它除了起步阶段的制作兵器,还逐渐开办了主办化学工程的龙华火 药局,在黄浦江畔建了土船坞,生产军舰和民船,成为今天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徐寿从一名“土专家”转身为真正的多项科技 专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一时期,他还设计过军舰和舰炮“驭远”、“操江”号。

  既然有八抬大轿之礼,徐寿进言曾李都是听得进去的,所以,徐寿招收洋人,近身学其洋技的建议,很快就实现了。 而徐寿本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博闻强志、基础扎实,所以洋人设计和操作他一看就明白。

  建格致书院

  进入江南制造局以后,徐寿虽然声誉日盛,但他所处的社会却日衰一日,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不是餐饮业而是大烟馆; 同治皇帝死了,光绪的命也不长。同治皇帝病亡的前一年(1874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傅兰雅想在上海开办一个科 普教育机构。与其他教会办的教育机构不同,这里不讲授宗教,而教授科学。运作了两年,已经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6 月,终于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中国少有的科技奇人徐寿为董事,这个任命正是精准到位,这里的办学宗旨是使“中国便于 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但是当时英国人找徐寿,并非出于他的专长,而是出于“以华治华”的考虑。

  徐寿的董事实非虚名,听起来前景颇为光明的格致书院差点流产,英国方面只动口不动手,到出钱的时候,打了退堂 鼓,中国方面的头面人物也个个成了“君子”作壁上观,眼看着科技理想就要幻灭,徐寿捐了1000银元,这些银两可在他 的老家购置良田100亩。在收到徐寿求助的信后,他的“老东家”北洋大臣李鸿章拨国库1000银元,南洋大臣李宗羲也 拨了1000两,于是各界才开始有所响应,一共筹了7700两银子,在英租界福州路元芳花园北端找了块地建了两年。

  英国人本来的想法,是把书院建成一个像大英博物馆那样的科技展览馆,在豪华的空间里陈设西方科技成就,但是到 了6月22日的开学典礼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致词时,它已经在徐寿的坚持下,变成了一所“工业技术学校”。

  格致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不低于今天工科本科的水准,从学制上看,培养目标甚至还更高。因为这里的10年, 要掌握“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还要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有益于时、有用于世”,达到“为国家 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只读过五年私塾的徐寿开始操持这个十年制的现代教育机构,不同于今天的年级设置,格致书院 设预科一年,初级三年,高级六年。

  徐寿曾在《申报》上发过招生启事,说该书院招两种人,一是来学外语的,每年学费40两银元;另一种是学科学的 ,先交给书院300块银元,三年能考够学分的可退还学费,半途而废的就等于给书院捐款了。这也真是穷人想穷办法,却没 有穷人能学得起。徐寿不得不又找李鸿章要钱,李鸿章这次大笔一挥,让他找胡雪岩要钱去了。胡倒是给了些钱,但也不够书 院只出不进的花法。

  格致书院1885年终于迎来众多学子时,徐寿已经先一年去世了。1885年结束了23年流亡生涯的异见人士王 韬任格致“山长”,这位王校长招生的妙招是,考得好的,发奖学金,于是,格致书院才开始了徐寿所追求的教育使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