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现代光学之父 王大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6日04:20  新文化报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王大珩荣幸地戴上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珩,男,1915年生,江苏省吴县人,中共党员。光学专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攻读应用光学。当时的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1948年,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后来在其老师、科学家吴有训的邀请下,来到已经解放的大连,在大连大学任应用物理系主任,后来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2年,仪器馆在长春正式建成,之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急需大量的科学仪器,可是,要制造精密科学仪器,必须得拿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学玻璃。于是他带领大家从制造自己的光学玻璃做起。1953年12月,是中国光学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长春仪器馆熔炼出了中国第一炉光 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也为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揭开了发展的序幕。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巩固国防,中国需要铸造自己的核盾牌。王大珩又一次在危难之际挑起集技术光学、机械与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光学材料、导航、红外物理等众多学科于一身的重任。为研制试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测试工作必须跟上。王大珩利用长春光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采用以高速摄影机和测量光冲量的途径,作为获取核爆炸后的部分性能信息的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提交出了合格的光学测量仪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光学测试仪器在试验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迈开了发展宇宙空间技术的步伐,同时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如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既要能经得起发射时的震颤,还不能进行调整,要长期保持正常工作,这个重担又落在了王大珩和他同事们的肩上。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两种相机同时问世,伴着“东方红一号”卫星飞上天空。当卫星返回时,相机带回了地球村的全貌。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而他们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王大珩率领的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仪的研制任务。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循,一切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总设计师王大珩指导研制人员多次出海进行光学设备的实验,特别在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等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

  由于王大珩在我国光学科研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他研制的“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