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弹元勋:王希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1日16:32   综合
两弹元勋:王希季
王希季

  王希季 (1921~ )白族,教授,云南大理上末人,中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中共党员。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著名空间返回技术专家

  云南大理人,男,白族,1921年生。1937年—1938年肄业于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部),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以后,历任上海机电设计院、七机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曾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是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他首先提出了“空间资源”、“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疆域”等新概念。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

  曾主编、合著出版《空间技术》、《卫星设计学》等著作多部。1982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1960年2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期间,王希季负责研制发展控空火箭技术设计工人乱功地为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控空火箭,毛泽东主席给予很高的评价。以后上海机电设计院(后为七机部八院、航天部五院508所)先后在10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了包括气象、控测、生物试验、核爆取样和技术试验等几个类型的15个型号的控空火箭,其中王希季就负责了12个型号,成为中国控空火箭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负责的项目有两项获奖。1965年,国家计划在1970年左右发射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七机部八字奉命迁北京负责此项重大科研工作。王希季作了为院总工程师负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首次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对此,王希季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八院奉命转为发展卫星工作后,王希季又负责提出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于1975年首射取得成功,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成为迄今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

  1980年后,王希季先后负责研制和发射成功了6颗卫星,并负责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和负责完成了这两个型号的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至今中国已成功地发射了16颗返回卫星,其中有15颗返回成功,总成功率94%,属世界先进水平。在返式卫星的光辉重大成就中,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

  1985年,"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王希季为和线获奖人;1990年"摄影定位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入特等奖,他为第四获奖人。1987睥,为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的王希季,首次承担了中国在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国内外多项科学试验的任务,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主任务和搭载空间科学试验任务,使中国的空间科学从探测阶段登上了试验阶段的新台阶。这一年,王希季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王希季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条战线上,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希季不仅工作勤奋,而且学习、读书和写作也十分勤奋。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时,与钟芳教授合著出版了《船舶汽轮机原理与热计算》一书;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和七机部院所时,倡创了"控空火箭技术"和"空间返回技术"两门技术学科,主编和参与写作出版了《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一书,撰写了《太空·地球·人类》一书中的"空间资源的开发"部分,写包妙琴教授合著《工程设计学》,与李大耀研究员合著《空间技术》、《卫星设计学》等书;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著《论空间资源》一文,在国内阁上资提出将空间天然环境和航天器进入空间自然产生的环境当作人类资源看待的观点;《从空间资源开发展望空间技术发展》一文,首次提出能量型和物质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要人的参与,是载入航天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论点。他的论文在空间科学界有相当的影响,中外同行和读者评价甚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