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美村从此消失不留一丝痕迹? 龙岗杨美村刘家子孙散落天涯,旧的村落在商业大潮下正一天天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03:53  南方都市报

  

杨美村从此消失不留一丝痕迹?

  

杨美村从此消失不留一丝痕迹?

  “我妹妹在香港,早年出去的,她现在想要回来,也回不来了,村里不会给她户口。”10月23日傍晚,龙岗杨美村老屋村,刘先生坐在村管理办公室的窗前,慢慢地抽着烟。窗外,杨美老屋村一栋栋白墙乌瓦的房屋也慢慢地沉入暮色中。

  杨美村,一座停留在改造的十字路口的村庄,如今分成新旧两部分,新村是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逐渐竖立起来的,村里下一步的改造目标是旧村,只要资金到位,旧村就会被推倒,建起一排排漂亮的统建楼。杨美村,正在一天天发生变化,也正在一天天消失。

  [祖先们]从山东来,到海外去 杨美村似乎只是一个驿站

  听这个村庄的村民讲述,刘氏一脉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末清初年间,从山东迁往南方,在湖南做停留后,又移至岭南的梅州兴宁一带,约百来年前,这一支的刘氏祖先迁到深圳,在现在的杨美村定居下来。

  到了改革开放前后,杨美村的刘氏一族达到七八百人的规模。其后,刘氏一族族人再次外迁,这次的迁移方向是海外,杨美村历经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的城中村改造,被改变生存方式的族人开始向境外发展,到目前为止,杨美村七八百人中,有一半生活在境外。客家人四处播迁的命运,再一次映现在他们身上。然而不管身处哪里,都不能改变他们是刘氏一族的身份。

  外迁的族人中,有一部分人想回来,比如刘先生的妹妹,然而,即使回来,也只是客人了。杨美村已不是以前的杨美村,村前的那口池塘的水早已干涸,这是地铁施工造成的。池塘边的古井也成了一个土坑。旧村的祠堂已成了空屋,旧村的不少旧房成了危房……就算回来,家也已经不在。

  [本地人]没有再在这里待下去的必要了

  10月26日下午,杨美村沉浸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中,一群老太太坐在一家士多门前打纸牌,吴老太坐在旁边,一言不发地看着。听明我的来意,看到我的名片,她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自家房屋的后面,用手指着那里长满青苔、漂着垃圾的湿滑的水泥地,很明显,那里的污水排放系统出现了问题,她问我能否替她解决这个问题。她说,她向村里反映了多次,但没有得到解决。目前,老家的3层楼的楼房,只有她一个人住着,想找人帮忙也找不到。这让她颇为无奈。吴老太有三个儿女,一个住在龙华,两个住在市区。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虽然跟他们提过几次污水的事,但也许是因为太忙,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太小,几个儿女都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村里有很多像吴老太这样的老人,城中村改造让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很多人外出打工,在市区买了房子,这也造成了杨美村的一大批空巢老人。这些老人大多单独居住,走近他们,能感到从他们身上散发的孤寂感。

  记者采访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小刘今年30岁,记者在杨美旧村的路边向他问杨美村居民小组办公室的位置。他开着一辆崭新的丰田轿车,很热情地表示愿意送记者一程。在车上聊天的过程中,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在这里长大,国家征收了他们的土地,用拿到的征地款,他建起了新房子,把房子出租,每个月都能获得可观的收入。现在,他人住在市区,毕竟市区里生活更方便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也更加齐全。在他看来,在杨美村,他已经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在这里待下去的必要了。来杨美村,也只是为了收一下房租。

  [外来户]杨美村和他们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

  陈先生坐在杨美旧村干涸的池塘边,从杨美村村后的山岭吹来的晚风清爽怡人,他写意地坐着。他是重庆人,来深圳找工已有10年了,一直都住在杨美村。

  如今,杨美村中像他这样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本地村民则越来越少,他们住在杨美村人从前住的老房子中,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与杨美村人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在像陈先生这样的外来人眼中,杨美村人除了向他们收房租,很少跟他们发生交集,平时杨美村人说着他们听不懂的方言,过着不同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都不用怎么干活,出行也多是以车代步。

  陈先生不了解杨美村人,他在旧村住了十年,他甚至不知道旧村中住着的那三位老态龙钟的老太太是杨美村人,不,他压根儿就从来没有跟她们有过交流。他只看到杨美村人的外表,但从来没有能够了解杨美村人的内涵。

  其实不只外来人员,杨美村人对他们自己又了解多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杨美村的老者,年纪轻一点的,对杨美村的历史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他们不知道,在百年前,他们跟现在的这些外来者一样,也都是从外地迁来的。

  [回归者]该怎么抢救你我的杨美村

  在杨美村居民小组办公室,记者遇到了前来办事的一位村民,阿海到过国外很多地方,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终,他又回到了杨美村。在他看来,杨美村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了。这种分崩离析不仅仅在地缘上,还在于文化上。在他看来,杨美村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是迷失的一群人。

  为了让杨美村人记起自己是谁,这位姓刘的村民认为,首先要收集和记录刘氏的宗族历史,要从村中的老年人口中去挖掘,这一工作应由居民小组工作人员牵头去做,另外要与迁移境外的杨美村人建立联系,挽救这部分人脉;第二,除了文字性的资料,还要从物质形态上,保留杨美村的一些标志物,像村中的炮楼、祠堂、池塘、古井、老树等,以后如果有子孙来杨美村寻根,也能对他们有个交代。他不赞成推倒重来的做法,这是暴发户的做法,否则失去的不仅是老房子,还是杨美村的历史;第三,继承发扬客家建筑采光、通风的优点,将这些优点融入到新的建筑中。

  这位姓刘的先生认为,目前抢救杨美村的历史传承和宗族文化恰逢其时,再往后,怕就晚了,如果任由杨美村人口和村落继续分崩离析,总有一天,杨美村将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杨美村,位于龙岗坂田街道,村子紧靠正在施工中的地铁五号线杨美站,村子的标志性建筑是村口的炮楼。村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有村民一百来户,共四五百人。村里的大姓是“刘”,村后的小山上有一座刘氏祖宗的坟墓。

  ■专家视线

  留住杨美村的印记

  于长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这是民主时代的普世原则之一。杨美村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造,有村民提出要保留宗族的标志———祠堂等建筑,这种意愿应该得到尊重。

  作为政府,要做好制度上的设计,首先要做的是派专家对老建筑作出鉴定,确定其真正的价值。如要确定保留,就要做好对村民的安置工作,把这些老房子置换出来,取得对老房子的使用权,将老房子保护起来。村民可以保留名义上的所有权。取得使用权后,政府要对如何保护老房子作出制度上的规定。

  明日预告:

  从辉煌的小作坊,到“釜底抽薪”式的搬迁留下的寂寥,地处深圳水库上游的大望村,是华丽转身,还是寂寞老去?明日《抢救城中村大型公益项目系列报道之③》将把目光投向罗湖区大望村,敬请关注。

  监制:任天阳苟骅

  策划:陈文定高爽

  统筹:朱向华杨涛

  采写:深城记者 陈乐伟

  摄影:深城记者 陈以怀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