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舒群:从哈尔滨走遍全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8日05:30  新晚报

  ◆刘佳维

  哈尔滨阿城走出了一个满族作家舒群。他一生著作等身,我们这辈人似乎没有更多资格来评说舒群,但是史实可以说话,作品可以说话。通过阅读舒群的作品,了解当年的史实,完全可以看出舒群当之无愧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革命作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领军人物。

  舒群(1913年—1989年)出生于黑龙江阿城(现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原名李书堂,曾用过李春阳、李旭东、李村哲的名字。“黑人”是从1933年发表文学诗文后用的笔名。“舒群”是从1936年5月在《文学》杂志发表《没有祖国的孩子》第一篇小说后,一直沿用终生的笔名。

  舒群7岁那年,入阿城西营小学读书,后随家迁到一面坡,又入珠河(现尚志市)县立二小就读。但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总共念了三年半。十五岁时,他报考了哈尔滨一中,500多名考生参考,只录取80名,他考了第八名,被编入俄语班。遗憾的是,因缴不起伙食费,他只读了2个月就被取消了学籍。一位俄国老师从中斡旋,他才得以重返学堂。可好景不长,他第二年即被东三省特区教育厅的督学查出,又被赶出了学校。1929年,经同学协助,他又重新回到哈尔滨一中读完了初三。毕业时,东北商船学校招生,是免学费的,可需要具备高中一年的学历。喜欢他的两位老师不但热心给他突击补课,还帮他弄到了一张高中一年的肄业证明。他最终被录取了。东北商船学校是军阀张作霖统治东三省时期,于1927年夏创办的。舒群为第二批学生,被编入驾驶丙班学习。当时,学校教职人员只有20多人。冯仲云从北京来到这里任过教,发展了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建立了中共哈尔滨江北区委。舒群在校结识的上届同学傅天飞,就是冯仲云当时发展的地下党员之一。舒群在商船学校只读了半年就退学了,后来在航务局做了一段时间的俄语翻译。

  “九一八”事变后,舒群一家从一面坡迁到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居住。年迈的父亲在街头摆烟摊,还是难以维持生活,家人几为乞丐。其时,自发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舒群自动辞掉月薪60元的翻译工作,参加了曾担任哈尔滨一中军事教官车凌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当这支队伍从哈尔滨撤到一面坡时,舒群动员他的二姐夫刘文烈参加了义勇军。舒群在枪林弹雨中日渐成熟,更加深信傅天飞的那句话:“抗日武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胜利”!他下定决心回哈尔滨找党!找傅天飞!

  1932年初,舒群已在哈尔滨数月,仍未找到傅天飞。他哪里知道,傅天飞此时正跟随杨靖宇在磐石筹建抗联队伍。一天,舒群终于找到了一位同乡同学———中共地下党员陈士卿。3月末,经他介绍,舒群参加了第三国际中国组织。组织派他做基层工作,出任洮南情报站站长,以《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的名义为掩护,从事情报的搜集和传递。同年8月,19岁的舒群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其间,舒群用笔名“黑人”在《国际协报》《哈尔滨商报》《大同报》的副刊上,发表了许多具有爱国进步思想内容的诗歌和散文,还参加了“星星剧团”的演出。同时他和罗烽、塞克、金剑啸、萧军、萧红、白朗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萧红在哈尔滨即将临产,举目无亲之时,是舒群第一个前去解救她。在萧军、萧红处女作短篇小说《跋涉》集出版经费困难之际,是舒群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0块哈大洋,帮助他们凑够了印刷费。

  1934年初,满洲省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的破坏,舒群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被迫离开哈尔滨,奔赴青岛。

  1934年秋季,青岛地下党组织由于叛徒告密,遭到严重破坏。在国民党蓝衣社的一次大搜捕中,舒群和革命党人倪家兄妹均未能幸免。由于敌人未掌握他的真实身份和在哈尔滨的活动情况,几个月后他被释放了。他在狱中写下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获释后,他几经周折来到上海。1937年,党组织将上海革命文化人组成两队撤退。舒群开始随一队前往重庆,后因工作需要,改与二队周扬、艾思奇等人前往延安。路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又受林伯渠委派,赴山西前线,在八路军司令部给朱德总司令担任秘书。他还以总部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同周立波、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一起进行战地采访。他撰写的《写在太线上》《记史沫特莱》《记贺子珍》等16篇作品陆续发表,并于1938年6月由上海出版了战地丛书第六册《西线随征记》一书。1938年2月,任弼时同志派他去武汉,与丁玲共同创办《战地》文艺刊物。1938年七八月间,当舒群从武汉撤至桂林时,他受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的派遣,为驻七星岩的朝鲜义勇队做联络工作,并帮助他们演出了金昌满编写的话剧《朝鲜的女儿》。直到1940年,党组织才正式派舒群回到革命圣地延安。1941年至1943年,他受凯丰同志的委派担任《解放日报》4版文艺副刊主编。在此期间,他与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同志有着广泛接触。他曾参与协助毛泽东同志筹备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3年春,舒群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开荒大生产运动。这一时期,舒群与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多次接触,得以当面聆听教诲,为他事后完成《毛泽东故事》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后,党为了开辟东北的文艺工作,以延安鲁艺的同志为中心成立了东北文艺工作团,舒群任团长并率团奔赴东北。11月2日,他们历经两个月的跋涉才抵达沈阳。阔别东北故乡12年的舒群当时感慨万分。在1946年初的《东北日报》上,他以题为《归来人》的文章表达了当时的心情。

  回到故乡以后,他曾担任中共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副主任,领导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并任厂长,担任过东北大学副校长和东北文联副主席等职。在重返东北工作期间,舒群的足迹遍布东北各地。

  1950年,舒群又以作家的身份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在39军116师师部工作。其间,他撰写了长篇小说《第三战役》,可惜书稿未发表亦在“文革”中随作者遭浩劫。1951年,他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1952年,他转入冶金战线,再赴东北,为我国冶金战线恢复生产、发展建设做出贡献。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这一代人》、《在厂史以外》等反映冶金战线精神风貌的小说,还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崔毅》和《我的女教师》等多篇短篇小说。1955年,他被错误批判,1958年又受错误处理。“文革”期间,舒群的经历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创作,毛泽东故事之一的《枣园之宴》初稿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

  1978年10月,舒群得到第三次彻底的平反。1979年恢复工作后,他先后任本溪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并连续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1980年以来,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舒群进入了第三次文艺创作高潮。他积累、创作几十年的《毛泽东故事》70多万字的文稿,在惨遭浩劫后,硬是凭追忆重新补写后发表。在这期间,100多万字的《舒群文集》1—4卷,30多万字的《舒群短篇小说选》相继出版。

  时间对舒群来说,越来越宝贵了。就在他50多万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中国话本书目》还未及发表,他的第三部长篇《乡曲》还没问世的时候,1989年8月2日,舒群因病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舒群生前多次说过,并在他的文集自序中指出:“在生时,作品以作家的命运而命运,而在死后若干年,作家却以作品的命运为命运,或各有各的命运。后人铁面,历史无私。”

  让我们在他留下的作品中去体味人生吧!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9年,舒群被“平反”返京后在团结湖家中。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