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0日18:4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经济规模明年就要超越日本了,因为金融危机原因,比以前的计划提前了5年

  《望东方周刊》记者高艳平、李蔚 | 上海报道

  一年前,欧美大银行接连倒闭,全球经济坠入金融危机的深渊。而今,从GDP增长的数字来看,中国经济率先从低谷中复苏,美国也爆出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3.5%的消息。

  我们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了吗?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还面临着怎样的挑战?10月末,来自美国的两位2001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和中国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许小年、李稻葵等,在中欧商学院就目前全球经济与中国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政府不可能无限度地刺激经济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刚出来的数据,美国的增长是3.5%,应该说比人们预测的还高了一些。但是工人们关心的是,如果真的摆脱经济危机,意味着他们可以找到工作,可以提高收入,工厂可以发挥产能。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

  很可能会进入一段非常长的日本式的经济低迷,当然增幅不会那么低,但是要完全恢复危机之前的水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迈克尔。斯宾塞:未来世界与2007年前会很不一样。如果你到街上向路人发问,人们会说,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现在小企业的失业率还有10%,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在上升,我们消费的行为在不断改变。这意味着全球需求将大大减少。而美国政府为缓解危机产生了高额财政赤字,提高政府需求也是有心无力。政府不可能无限度地刺激经济。

  我觉得市场到目前为止只是进行了一些修正,并没有完全恢复。全球来看,最可能的情况是会反弹,但向上的空间有限,向下的风险远大于向上的可能性。

  美国的2010年是非常艰难的,明年会艰难地回复到1%左右的增长率,相当于战后水平。战后的经济增长率是2.5%~3%。

  中国经济会二次探底?

  许小年:现在这样大规模地烧钱,毫无疑问,第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GDP会继续增长,但这不可持续也不该持续。明年二季度以后经济将二次探底。因为像现在这样靠天量贷款投资拉动,将对我国的经济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政府应该减除对民间的管制。现在宣布的8个产能过剩的行业,钢铁、水泥、多晶硅⋯⋯但凡产能不过剩的产业,民间资本都进不去。

  出口还要低迷一段时期。由于WTO带来的红利已经基本消耗完,所以经济危机发生前,出口增速就已经在下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出口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这次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基本已经到底了,但会在底部呆较长的时期,因为结构还没调整到位,过去是靠高杠杆率造出的泡沫支撑了多年繁荣。而中国还没调整,所以一定会二次探底。我们现在很舒服,是因为打了一针吗啡。

  吴敬琏:我国出口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负增长后,恢复到零增长。

  我们在外贸问题上一直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企业及政府一方面呼吁转变靠出口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又希望美国的订单尽快大幅增加;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出口品价格太低,在国际贸易中吃亏,另一方面又坚持人民币不能升值。我们应该理清思想,搞清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消费仍然乏力,出口仍比去年同期低15%。那GDP是怎么起来的呢?是我们出台的四万亿的投资,今年是2万亿,还有今年贷款增加的10万亿。我们GDP的增长率只有8%,而货币的增发达到30%,单靠这个是不行的。

  现在就号召说要多消费。多消费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收入怎么去消费?所以短期问题要依赖于长期增长。而长期增长,又回到老问题上,还是要改变增长模式。要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增强企业活力。

  结构调整不能再拖延了

  李稻葵: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角色和地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现在被迫站到了全球的大舞台上。我们经济规模明年就要超越日本了,因为金融危机原因,比以前的计划提前了5年。 

  在我看来,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着比危机前、危机中更加严峻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这个复杂性和艰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讨论,IMF的闭门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贸易顺差国阻碍世界经济再平衡,中国不可避免地被放在聚光灯下;

  第二,未来三到五年全球经济将会出现流动过剩,原因非常简单,这场危机是发生在西方国家私营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危机,西方国家应对这场危机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流动性,注入到私人部门、金融市场,把经济吹起来,所以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出现增长并不奇怪。

  第三,全球绿色主义盛行,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面临着减碳压力。

  在国内政策调整、结构调整方面,再也不能拖延时间了。必须调整,危机前我们发展的那种模式,必须要转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