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6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晚抵达上海,正式开始对中国的访问。他是首位在上任第一年就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而且将中国之行安排为他这次亚洲行程中最长的一站,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对于这位“明星总统”首次访华,外媒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无论他会谈哪些问题,还是将参观故宫长城的行程安排,都被媒体进行了充分的解读。
“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站”
在奥巴马访华前,美国《世界日报》发表社论说,在奥巴马此次亚洲访问中,中国之行将会是双边议题和活动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站。并认为,奥巴马的这次访问是今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高潮,也很可能是中国推行“核心利益外交”的高潮。
奥巴马启程前曾接受路透社访问,坦言要跟中国领导人讨论很多的问题,从贸易纠纷、美国人的饭碗,到中美两国的环保责任,甚至还可能提到人权问题。埃菲社报道指出,在奥巴马与胡锦涛的第三次会晤中,两国领导人有望密切中美双边关系,就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军事交流和贸易保护等议题交换意见。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则引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杰弗里。贝德的话称,此次访华期间,奥巴马将会继续努力明确并巩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他表示,朝核问题、经济发展、气候变暖和阿富汗等,都将是奥巴马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磋商的重要议题。
美国《纽约时报》称,奥巴马的访问目标包括环境、能源和货币政策等议题,并认为他正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可以突破首脑峰会的既有模式,确认一些具备全局性意义、“可以实现的事情”。该报认为,货币问题仍然是最富争议的话题。华盛顿认为人民币估值偏低,北京则担心美元贬值过快,威胁到中国持有的庞大美国国债的价值。并称,奥巴马将要扮演一个“过度挥霍者”向借钱给他的银行表达敬意的角色。
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称,奥巴马不会使用强势外交强迫中国扩大内需、多买美国产品来平衡双边贸易;在美国贸易赤字不断上升之际,他也不会过分施压促使人民币升值。该报引用专家分析指出,此行对话的议程主要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反恐,气候和金融,因此不会涉及亚太战略的调整,美国与日韩的同盟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化。
美联社认为,奥巴马想要“鼓励”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日益增长的中方参与到解决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中来,如帮助恢复经济、减缓全球暖化以及防止核武扩散等。
“参观长城是尊重的表现”
除了各项重要议题,奥巴马中国之行的具体行程也被详细解读。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将首站定在上海,而他将参观故宫、长城的安排也“颇具深意”。
CNN报道认为,这将不会是一场纯外交性的会面,据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战略沟通的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兹称,在首次访华过程中,奥巴马将会在上海参加一场“美式市政厅”风格的会议,并到北京“观光”。
《联合早报》分析称,16日奥巴马按计划与数百名上海高校青年在浦东的上海科技馆会面,显示了美国更重视开展“公众外交”,试图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另外,中美之间近期贸易纷扰不断,一般认为,奥巴马首站选择上海,体现了他此行对经济课题的重视。一些舆论认为,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出色,使得奥巴马此行也被外界披上“取经”的色彩。
美联社则指出,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只会在中国观光,他将参观故宫和长城等旅游胜地。报道认为,从外交方面来说,参观到访国的名胜古迹是尊重该国的一种表现。而且,适当地放松观光一番,能使奥巴马在繁重的日程安排面前偷得片刻悠闲,既有助于他散心、平静心绪,又能有助于他恢复精力。
“国际新秩序正式诞生”
在奥巴马的中国之行背后,外国媒体还将眼光投向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西班牙《国家报》提到奥巴马于14日宣布“不谋求遏止中国”,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不是威胁而是一股有益的推动力量,认为这意味着一个“国际新秩序正式诞生”,称奥巴马的讲话是在谦虚地承认:世界正在更换主人。
英国《卫报》则表示,称中美之间终于形成了一种对等的关系:美国现在需要中国,正如中国需要美国。文章说,在一个更对等的中美关系中,围着美国总统车队转的中国人会变得更少。
美联社认为,奥巴马访华“处子秀”的目的是“寻求政治平衡”,寻求中方在国际问题上的帮助。奥巴马对华采取的是一种“务实主义”的态度。报道称,两国外交关系开始30年后,关系日益密切。在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双方的合作比以往更为紧密。在经济方面,奥巴马承认,崛起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正在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迈进;而且,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正如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文章所说,近年来,“中国崛起”已成了一门显学,人人都在修。CNN的文章可能代表了目前美国对中国的看法与定位:报道引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杰弗里。贝德的话说:“中美关系中显然将会存在众多差异,两个国家可能会在某些领域成为竞争对手。但是,我们打算将可开展合作的领域最大化,因为若非如此,我们便无法应对全球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