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瑞士馆:城市和乡村的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8日14:56  新民周刊

  我们特别重视公共交通,不鼓励私家车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交通设施,使人们能够便捷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走动,从而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撰稿·王 倩(记者)

  1931年留学英国的朱自清漫游欧洲,来到了素有“欧洲花园”之称的瑞士,他说,“起初以为有些好风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无处不是好风景”。1934年回国后的朱自清将这些文字结集成册,即《欧游杂记》一书。

  明年世博会期间,黄浦江畔,一座瑞士花园即将诞生。10月23日,世博会瑞士国家馆封顶仪式上,一棵茂盛的松树随着缆车绳索从地面升到了屋顶。在屋顶最高处栽一棵松树,是瑞士新房子落成时最重要的礼仪,瑞士人相信这能躲避厄运,听上去颇似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里的“上梁”礼仪。

  其实整个瑞士国家馆的设计概念也出自中国传统文化——以阴阳理念引申出的平衡概念为基础,瑞士馆的主体结构由两个起到承重作用的大小圆柱和一片绿草如茵的屋顶组成,并以观光缆车系统相连接,充分体现了瑞士所特有的城市和乡村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关系,人类、自然与科技在此达到了完美平衡。

  瑞士体验

  瑞士的乡间美景享誉世界。连绵不绝的山峦之中,点缀着风格独特的农场和慵懒安谧的村庄,森林草地绿意盈盈。瑞士有数不清的乡村小镇,但那种集中的农业活动已经成为了过去,瑞士人曾一度愿意离开山区,以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方式。今天,瑞士百分之六十的人从事服务业,三分之二的瑞士人口居住在城市。

  瑞士的大城市生活舒适,日内瓦和苏黎世这两大著名都市在各类世界大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永远名列前茅。但瑞士的大城市没有摩天建筑,你尽可以放远视线,也完全不会出现被吞噬的感觉。尽管如此,瑞士人仍深深被大自然所吸引,最近几年人们从城市搬到近郊居住的趋势蔚然成风。人们逐渐回归山林,越来越多的老房子被重新装修,用作度假别墅,周末或是假期,人们会来到山区休闲度日。

  这样的“瑞士体验”被搬到了黄浦江畔的瑞士馆里。瑞士馆总代表乌利·希克告诉《新民周刊》,“当初我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就是看好它的场馆外观设计。世博园区将有400多个场馆,如何一下子吸引参观者的目光,让他们首先走向我们的场馆,那外观这个第一印象就很重要。”乌利·希克在中国更大的名气来自当代艺术领域,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中国当代艺术,是世界范围内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大收藏家,他在瑞士的家甚至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他还当过4年的瑞士驻中国大使,称得上是一个中国通。

  从卢浦大桥上远眺热闹非凡的世博场馆区,你很容易在片片钢筋水泥中找到绿色的瑞士馆——它的馆顶被一片绿茵和花丛覆盖着,一派开阔、明媚、宁静的田园风光,伴随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的声音。

  设计师Andreas Bründler先生告诉记者,“瑞士馆最终是没有围墙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城市中一个开放式的广场,这里是人们碰面聚会的地方。”瑞士馆的“外墙”是由一万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互动性智能帷幕,就像少女们喜欢悬挂在房间里的风铃,你可以从帷幕的任何一处走进瑞士馆底层的“城市空间”。

  瑞士人常常遗憾,他们在科技上的成就总会被世界忽视,而世博馆给了他们一个向中国人展示的舞台:帷幕的每一块电池板都能独立产生和储存能量,大到太阳光,小到照相机的闪光灯,只要照射到帷幕上,电池板就能以LED灯的形式将其利用并发生反应,从而发出闪光。“这一万块电池板是互为光源的,只要有一块在发光,周边一块块的也能立刻被激活发光,大家看到的就会像浦东的高楼夜景,一盏盏灯亮起来后的感觉。”Andreas Bründler说。

  乌利·希克希望瑞士馆能够带给中国游客足够新鲜的“瑞士体验”,“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市民们来到世博园区参观,不可能在一个场馆里呆上几个小时,那我们在设计时就要照顾到如何让大家在有限的注意力中看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整个设计不能过于繁复。而且我们这个场馆沟通和体验的对象主要还是中国游客,而不是海外游客,所以他们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对中国参观者有价值。”

  走进“城市空间”,参观者在3米长的坡道四周可以看到三维观景仪,了解瑞士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坡道尽头就是都市展示大厅,参观者将在此处通过真人大小的屏幕,穿越时空与瑞士人面对面,聆听他们畅谈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心中的希望和梦想,表达他们对个人在保护和改造大自然过程中承担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的观点;在坡道的各个展点,参观者可体验瑞士馆展览的四大主题——水质量、空气质量、公共交通、可持续建筑。

  缆车连接城市和乡村

  “瑞士三分之一是山,三分之一是湖泊和森林,因为土地有限,就更珍惜自然。我们在建设城市时就会考虑如何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尽可能少地牺牲自然。而且因为多山,我们也总是在考虑如何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我们特别重视公共交通,不鼓励私家车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交通设施,使人们能够便捷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走动,从而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乌利·希克这样解释瑞士馆的主题——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人人都向往乡村的宁静,但人人也向往城市的便利。在疆域广阔的中国,便利的城乡互动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瑞士国家不大,城市也不大,最大的城市也不会超过100万人口。从城市市中心到乡村,从来不会超过15分钟车程。

  城市到乡村之间究竟有多远?瑞士馆以观光缆车给出了解决之道。去瑞士不去雪山,就好像中国的一句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瑞士人甚至为雪山游客们设计出了世界首创的旋转缆车(车厢能做360度的旋转)。瑞士馆里的缆车肯定用不到360度旋转,穿梭不止的缆车同纽带一般,带领游客往返于瑞士馆底层的城市空间和屋顶的自然空间。这趟城乡之行就是瑞士馆体验的最高潮。

  Andreas Bründler介绍说:“我们设计了一个像漏斗一样的草坪,索道沿着这个漏斗草坪往上走,然后到达顶层的绿荫地。通过‘漏斗’,城市和乡村镶嵌在了一起。”但是人们并不能在草坪上休憩,“缆车的承载能力是1500人次/小时,如果1500人同时停留在草坪上,那肯定看不到绿色了。所以我们最终设想的是希望人们在坐缆车穿过草地时,享受10分钟片刻的宁静。缆车不会停,永远在走,一圈下来8到10分钟,那时人们就可以仰靠在缆车上,享受大自然。”

  Andreas Bründler还说:“屋顶的草坪面积和底层的城市空间面积是一样大小的,在我们瑞士人看来,这代表着城市和乡村同等重要;缆车其实也体现了一种平衡,它是用一根光缆来实现的,一方向下降的同时,另一方就有人会上去。”■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