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的“中国观”和“中国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8日15:00  新民周刊

  刘 洪

  在中美交往史上,有几次领导人的访问,其影响无疑是划时代的。比如,尼克松的访华,开启了中美间尘封20余年的大门,世界大三角格局诞生;邓小平的访美,标志着中美由此进入“蜜月期”。奥巴马的访华,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

  如果从领袖魅力角度看,情况似乎应是如此,中国也会劲刮“奥巴马旋风”。但这种领袖魅力最多只能起到两国关系润滑剂的作用,中美合作能否得到深化,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人的远见和最后落实的政策。

  就美国来说,可简单概括为奥巴马的“中国观”和“中国策”,前者是表面的,后者则是实质的。至少从目前来看,较之于以往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中国观”是值得称道的,但“中国策”则似乎依然含混。

  在他上台后,中美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在许多公开场合,他对中国不乏尊重和亲近。在日前于东京发表的亚洲政策演说中,奥巴马就强调,美国“不会遏制中国”,“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可以加强国际社会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奥巴马在今年夏天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演讲。在那次演讲中,奥巴马还特意引用了孟子的一段话说:山径间的小路,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奥巴马阐述说,美中目前的任务,就是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避免猜疑和分歧的茅草将道路堵塞。

  从奥巴马上述“中国观”可以看出,他的魅力也确实有其必然性,这不仅在于他有演讲天赋,而且他还尊重其他文化,并富有远见。布鲁金斯学会华裔资深研究员李成就对我说,奥巴马确实跟其他美国总统有很大差别,这或许也跟他是黑人后裔、曾在亚太成长的背景有关,他因此更具有平和开放的心态。当然,中国的逐渐强大,也加快了美国人对华思维的变化。

  但正如英文中有句谚语所说:“从言辞到行动,总有很长的距离。”在世界外交史上,行动的重要性总是更甚于言辞,中美关系能否在新时期少些波折并更上一层楼,奥巴马有远见的“中国观”是一个基础,但更关键的,则在于美国的具体行动。

  应该说,奥巴马的相当部分“中国观”都化成了“中国策”,但也很显然,在一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奥巴马的政策依然是含混的。在经济问题上,中国是美国第一债权国,但美国未能消除中国对美元持续贬值的担忧;在军事上,美国虽然言辞悦耳,但未改变对台售武政策,也未停止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监听行动;此外,美国不会放弃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同时还在大力发展与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印制华”的战略相当明显。

  当然,对美国的部分举动,中方也需要理解,比如,有些政策是奥巴马面对国内压力的不得已之举,或者改变既定政策需要一段时间;但有些,奥巴马未必就不是有意而为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既想拉拢中国,让中国之力量为美国所用;另一方面,尽管奥巴马再三澄清,但美国未必就没遏制或延缓中国和平发展的打算。

  如果说,上述结论是中方可能的误判,那奥巴马就应采取实际行动,消除中方的猜疑,增加彼此层面的战略互信。对中美两个大国来说,有些利益摩擦是正常的,但如果缺乏战略层面的互信,最终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从这点看,奥巴马引述孟子的话,其实也是别有深意并富有远见的,尽管他也清楚,部分原因可能与他的“中国策”密不可分。

  奥巴马这次访华,肯定会促使中美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但这些有形的具体成果,对正处于历史新起点的中美关系来说,可能都还是微小的;最大的成果,应该就是中美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互信,或者退一步讲,为增强战略互信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奥巴马将言辞中的“中国观”切实转化为行动中的“中国策”。

  当然,误判往往都是双向的,在美国需要自省和改进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有相应富有远见的“美国观(策)”和“世界观(策)”,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谋略,而是一种战略,这不是零和博弈,世界将从中国发展中受益。■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