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八日电 题:奥巴马的六十六个小时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从十五日深夜十一点在雨中抵达上海,到十八日下午五点飞离北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停留了约六十六个小时。短暂的六十六个小时,对栉风沐雨三十年的中美关系来说,是一次再出发的新起点。
上海、青年--温故而知新
奥巴马的“中国首秀”从上海开始。上海是中美关系的“福地”。一九七二年,尼克松开启“破冰之旅”,当年的《中美联合公报》也是在这座城市发表,因此又被称为《上海公报》;三十年前邓小平访美,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奥巴马将他第一次访华行程的第一站选择在上海,别具深意。
与青年学生交流,是奥巴马上海之行最大的亮点。面对这些中国的年轻人,擅长演讲的奥巴马自然不会放过发挥自己强项的机会。他在演讲中努力拉近自己与在场青年的距离,用上海话“侬好”开场、引用中国古语“温故知新”、从“乒乓外交”谈到《上海公报》、再度表示“不寻求遏制中国”……种种友好姿态都体现奥巴马希望向这些青年才俊、并通过他们向全体中国民众释放政治善意。
通过网络直播观察这场交流活动的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张国庆,当天发表文章,题目是《为什么是青年?为什么在上海?》。在他看来,青年是奥巴马眼中最好的使者,他不仅希望中美两国青年之间建立友谊之桥,更希望借助他们得以将中美关系推向更高层次,更加丰富多彩,并且能可持续性发展。
会晤、声明——寻求双方关系新定位
访华期间,奥巴马与三位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双边会晤。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时,两国元首达成多项共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是在今年四月两国确立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基础上,双方对中美关系定位又一种新的表述。
会谈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这是两国时隔十二年后再次发表联合声明。这份联合声明不仅体现出中美在双边关系方面的共识,更以大篇幅论及经济复苏、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核不扩散等几乎所有的重大全球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对中美关系新定位中“应对共同挑战”的具体阐释。
在会见吴邦国时,奥巴马表示,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在会见温家宝时,奥巴马再次强调,美中关系具有全球意义。
张国庆指出,通过此次访问,中美在对待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上更有大局观,更有远见,并更加深刻地体谅对方的处境,掀开更为精彩的合作序幕。
故宫、长城——加深文化理解
在北京期间,奥巴马“忙里偷闲”前往故宫、长城参观。此次亚洲四国之行,奥巴马只在中国安排了参观项目。美联社评论说,“参观到访国的名胜古迹,体现了一位领导人对这个国家文化的尊重”。
参观过程中,奥巴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表达敬意。在故宫的留言簿上,奥巴马写道:故宫的确是雄伟壮丽,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长盛不衰的见证。
中方也投桃报李,胡锦涛在宴请奥巴马时,乐队演奏了美国已故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名曲《天下一家》。
在奥巴马访华前,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周年。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宣布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双方还将适时举办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所有这些,都体现两国有意愿加深中美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民间友谊,这样才能使两国关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民意基础。
加深文化认同,才能使双方更能理解和体谅对方,才能使《中美联合声明》出现这样的表述:双方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对方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