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 茁)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研讨会”,11月19日在郑州结束。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国家投入近10亿元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76个考古发掘点的工作,从发掘面积上计算,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完成近半,还有387个点今后5年内将陆续开工。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掘的文博单位、大学的专家们介绍了工程沿线湖北、河南、河北境内的重要考古发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河南是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涉及文物点最多的省份。我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已确认各类文物点170处,总干渠涉及文物点160处,共计330处。
据了解,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省承担的中线工程文物发掘考古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鹤壁刘庄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鹤壁刘庄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同获2006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三等奖;安阳固岸墓地、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当选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郑胡庄墓地获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淅川沟湾遗址获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通过对这些重要发现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华夏文明腹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随着工期的加快,我省承担的文物考古工作越来越多。仅2008年省文物局就组织省内外22家考古发掘单位对39处文物保护项目实施考古发掘工作,其中35处在丹江口库区。一年之内共清理墓葬 1360余座,房基200多座,水井20余眼,出土文物8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