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济远”“经远”回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11:55  新世纪周刊

  甲午海战100多年后,人们找到了“济远”、“经远”舰的原始设计图,

  它们出自德国设计师鲁道夫·哈克

  ■本刊记者/杨东晓 

  这是近期最令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兴奋的事了,德国博多特蒙工业博物馆馆长艾格哈特·辛格尔,2009年国庆期间访问了中国威海,在参观了陈悦为威海港务局主持复原的“定远”舰后,他为中国这艘复原造价5000万的“定远”舰找到了历史上1883年德国海军部的“定远”舰设计图。又应陈悦的要求,找到了“济远”、“经远”舰的原始设计图。

  图纸还能找到吗?

  虽然他们已经通过互联网交往过两年,但是这次见面给陈悦带来了惊喜,辛格尔馆长回国后立即着手为陈悦寻找19世纪德国伏尔铿船厂为中国定制的“济远”和“经远”的图纸。而且在两周之内,就给陈悦发来这两艘舰的设计图,并确认了它们的设计师叫“鲁道夫·哈克”。

  这是何等的惊喜,多年来,陈悦都在寻找北洋海军的各种设计图,但是前几年从海外传来的各种资讯,都告诉他找寻“济远”和“经远”的图纸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德国伏尔铿船厂曾被划入波兰国境,二战结束时,苏军从波兰带走了这里所有的技术资料。没人知道苏军把它们存放在哪里。

  辛格尔本人,是研究19世纪升船机的专家,两年前因为需要中国为其提供资料在互联网上结识了陈悦。辛格尔同时也研究过军舰,他在查寻“定远”舰数据时发现了陈悦创建的网站“北洋水师”,中德这两位专家就从“定远”舰身上,开始了他们的学术交流和友谊。

  在陈悦掌握的中文资料中,有位叫哈格的德国人与两艘舰艇关系密切,驻德大使李凤苞和以驻德二等参赞名义考察欧洲现代科技的徐建寅在日记中,都提到一位“哈格总办”。可见当时驻德的外交人员,对德方人员的职务,仍然喜欢按中国的叫法。那么,哈格总办,是不是陈悦一直要找的设计师、被辛格尔叫作“鲁道夫·哈克”的这位设计师呢?这位哈克,到2009年,已经去世整整100年了。

  设计师哈克

  对照辛格尔发来的1881年“定远”舰设计图,威海1:1复制的“定远”舰由于设计时广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与原始图纸相比差别不太大,但是这张图还是解决了困扰陈悦多时的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定远”舰舰载鱼雷艇的吊放装置究竟是怎样的。

  2009年10月,回到德国不到半个月的辛格尔,就用电子邮件给陈悦发来了“经远”和“济远”的施工图。从图纸上看,设计者和“定远”的设计师是同一个人,也是鲁道夫·哈克,这些图都出自于十分罕见的鲁道夫·哈克的设计图纸集。

  不同于英国人给予舰船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德国的设计师群体显得比较低调。在英国,杰出的舰船设计师会被英王室授于爵士称号。英国这个海军大国,舰船上往往留有设计师很强的个人痕迹,甚至某个舰船史时段会用代表性的设计师的名字命名,比如以阿姆斯特朗著名的设计师怀特爵士命名的“怀特时代”。怀特曾为中国设计过“致远”号,那是邓世昌作管带的军舰,同时他还设计了日本海军的“吉野”号。

  而德国设计师都是幕后英雄。尤其是像鲁道夫·哈克这样出身草根的设计师,更是为人低调。哈克1833年出生于波罗的海畔的小城沃尔加斯特一个普通家庭,十几岁进船厂当学徒工,20几岁以后考入技工学校,在技校里成绩突出,逐渐显出他卓尔不群的设计才能来。毕业后,进入伏尔铿船厂的前身福切尼和布鲁克公司,担任总工程师,是这家船厂元老级的人物。普法战争时哈克还上前线打过仗,退伍后又回到船厂。

  1870年德国注意到海军的重要性,决定扩充海军,急需新的军舰,但是当时没人信任德国的船厂,伏尔铿船厂参加了1870年的竞标,欲为自己的国家制造铁甲舰,德国海军仍然不敢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后来哈克打了包票,承担了风险,成功造出了德国第一艘国产铁甲舰“普鲁士”号,从此,德国人才把自己的军舰订单留在了德国。

  英德两国抢订单

  中国1883年在伏尔铿定制的“济远”号,原是“定远”、“振远”的后续舰,同时也是经费缩水后的巡洋舰。本来要订铁甲舰(地位大致像现在的战列舰),因为经费不足,所以,就缩减成了两艘装甲舰。

  在德国定制舰船之前,李鸿章购买军舰一直是通过英国人赫德,比如最早买的几只蚊子船(排水几百吨的炮艇)“超勇”和“扬威”。“英国人后来让李鸿章很不愉快”,陈悦对《新世纪周刊》说,“一方面是英国船太贵,第二是英国人不想让中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它们总是限制中国舰艇的规模,只想让中国有几艘船、具备抓海盗的能力就行了。”英国人说中国不必马上建立海军,认为反正中国也没有海军人才。

  令李鸿章最为恼火的是,英国人为了让李鸿章对“超勇”、“扬威”感兴趣,打包票说军舰上可以搭载鱼雷艇,但是最终也没有能实现,而且到了1880年交货时还延误了。

  在拥有了“超勇”、“扬威”巡洋舰之后,李鸿章并不满足,他想拥有的是装备一等铁甲舰的舰队,私下命令在欧洲的留学生监督李凤苞注意铁甲舰的信息。但当时考察的重点并不是德国,因为德国还没有出口过舰船的先例。不过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切身感受到德国火炮的优良性能,这使得他后来对德国军舰油然产生一种信任感。

  德国政府听说中国要订造这么大规模的军舰,就开始做出各种姿态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英国只能造一艘舰的钱,在德国能造两艘。再加上英国的保守,中国人考察英舰时,有些重要部分他们还不向中国人展示,所以,清廷就决定找在海军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德国来下订单了。

  这一订单转向令英国人大光其火,“定远”舰建造所需的混合装甲当时只有英国能够制造,但他们就是不出口给德国,想让德国出丑。而德意志也是意志坚定的民族,他们为了完成中国给的任务,硬是自己研制出了这种装甲。

  经费缩水军舰瘦身

  李鸿章想发展海军,一直被保守派认为是在扩充自己的力量,北洋水师也被看成是李家的私产,所以他本人也是左右都受钳制。结果在向德国提出定制“济远”舰时,拟定中的铁甲舰瘦身为“穹甲巡洋舰”。就是在巡洋舰的水线带铺一层装甲。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针对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为了重建台湾海峡的海防,清政府掀起了又一次外购军舰的风潮,根据中国的闻讯,英、德两国都提出了各自的巡洋舰方案。英国提出的是纯粹的穹甲巡洋舰,即后来的“致远”级,德国提出的则是带有水线带装甲的装甲巡洋舰,即“经远”级。

  在英国这样在几大洲都有殖民地的海上大国看来,巡洋舰是不应该参加主力会战的,它的用途就是海上的飞毛腿,以速度快见长。海上会战,应该是拥有巨炮、厚甲的铁甲舰的事情。

  然而对于海军规模不大的国家来说,因为拥有的军舰数量少,注定所有的舰只都要参战。所以,“济远”、“经远”级舰造价低,而且“经远”拥有类似于铁甲舰的水线带装甲,防护力接近铁甲舰,对中国更有吸引力。

  然而出于本国利益考虑,中国的订单争夺之战不断升级为英大使与德大使之间的口水战。英国批评德国,巡洋舰就是巡洋舰,就是图它的快,硬要给它装上水线带装甲,可能导致速度不如正常的巡洋舰,装甲又赶不上真正的铁甲舰,两样都不行。德国表示,快速不是巡洋舰的唯一出路,它既要快又要能防能打。中方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中,取了中道,根据英国和德国的方案各订了两艘。

  “经远”舰的方案是在“济远”级的设计基础上再优化,因此“经远”身上还能看到很多“济远”的影子,不过清政府当时根据中国的财力和港口条件,把这级军舰的排水量限制在不超过3000吨。不到3000吨的军舰,既要有足够的炮火攻击力又要包裹装甲,对德国设计师的考验达到了极点。

  德国设计师鲁道夫·哈克几个月后就拿出了图纸,“因为当时的舰船设计里没有现在这么复杂的电气、电子等设备,所以设计的速度普遍较快”,陈悦这样解释哈克的速度,但他同时也强调,“这位德国人让英国设计师也觉得不可思议,在不增加报价的基础上,吨位不能超过2900吨,却设计出炮火和速度合理的装甲巡洋舰。”

  同样出自手哈克之手的“济远”和“经远”,却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走向殊途。“经远”全舰战死,几无生存。“济远”再次逃遁、蒙羞带愧。在黄海大东沟上发生的这次战役,将钢铁和蒸汽机第一次带入海战,并且对近代世界海军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100多年来,人们除了讨论9月17日这一仗中国军人在传统意义上的忠贞与背叛,日本联合舰队以当时并不成熟的纵队排列、舷侧炮火配置、速射炮等战术战胜1888年曾奉为亚洲第一、熟悉于横队战术的北洋舰队。在水与火的天际,中日两军撕开了世界海军史全新的一页。

  两位管带的荣辱 

  “经远”管带林永升、“济远”管带方伯谦同年生,同为留英海军学生,又同死于41岁,在生死关头却有着迥异的抉择

  ■本刊记者/杨东晓 

  “经远”和“济远”,一艘壮烈沉没,一艘最终成了俘虏,为日本海军披挂上阵,又在对俄海战中永沉海底。“经远”的光荣和“济远”蒙受屈辱都不是它们自己所能掌握的,作为一艘军舰,管带的人格严重影响着舰只的命运和前程。

  方伯谦使“济远”蒙羞

  “济远”有生第一场大仗是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突然袭击丰岛海面的北洋海军“济远”和广甲两舰,甲午战争的第一炮就这样打响了。它的管带(舰长)是当年中国派往英国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方伯谦。

  炮声甫一响起,方伯谦表现正常,还知道应敌还击。但是炮火对接没多时,日本人一发炮弹打进司令塔,击碎大副的头颅,大副的一腔热血就泼洒在方伯谦身上,这下子可把方伯谦吓坏了。他马上命令“济远”挂上白旗,掉头就跑。日舰紧追不舍,这时方伯谦又挂起日本海军旗。可是在他的航海日志中,却写成日本军舰挂着白旗和龙旗被自己打跑了。

  在日本方面的报道,却是这样的。《时事新报》7月29日报道:“击沉清军一千五百人乘坐之运送船一艘,捕获清军舰‘操江’,‘济远’向清国……逃遁。” 也就是说,日本的报道说明了,“济远”向“清国”方向逃跑了。

  其实不用看日本方面的消息,方伯谦这一次的谎言丁汝昌也是知道的,但是由于不想在海军内再发生不必要的人事争斗,丁汝昌按下此事,还给“济远”舰发了奖金。

  迫于日本的挑衅,清廷在8月1日宣布正式开战,9月17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鸭绿江口遭遇,这就是中国海军史上悲壮的大东沟海战,这场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燃起的战火,也被称为黄海海战。

  林永升全舰覆没

  与被方伯谦所屈辱的“济远”号相比,装甲巡洋舰“经远”堪称悲壮惨烈。1894年9月17日,管带林永升是战死在舰上的,他与方伯谦同死于41岁。据记载是“脑裂而亡”,也就是说,他的头部被打裂了。林永升是方伯谦留学时的同学,出国前就读福建船政学堂,留英时同样经过英国人严格的绅士教育,在达到了一名“绅士”的标准后,这些学生才有可能被造就成一名海军军官。在海军学院期间,他得到的评语是“勤敏颖悟,历练甚精”,“堪任管驾官之任”。

  具有绅士风范和军人气质的林永升倒下后,大副站到了他的岗位上继续指挥战斗,结果大副也死在这个位置上。大副死后,二副又站到林永升的岗位上接着指挥战斗,可叹二副又在这个位置上被击中牺牲。

  “经远”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与邓世昌的“致远”编为一队,“致远”的忠烈和邓世昌的忠诚这里就不再多赘了。“经远”管带林永升虽然性格刚烈,然而他生前同仁对他的评价“性和易,与人接,惟恐伤其意”,他反对军中肉刑,并且从来不当着众人责骂羞辱兵士,所以他的水手都愿意为他去死。在这次战前,林永升即已要求撤除掉海事中赖以逃生的木梯,做决一死战的姿态。

  在“致远”蒙难后,林永升率“经远”主动出击日本第一游击队,但是由于“经远”所在的左翼横队的四艘舰中,“致远”沉没了,“济远”和“广甲”(“广甲”是艘木船)逃跑了,所以林永升和他的水兵们四处受敌。很快,一颗炮弹飞进司令塔里,林永升“争先猛进,死事最烈”。

  海战进行两个小时后,在当时世界第一快速炮艇“吉野”的炮火下,“经远”装甲带断裂,舰体在海水的冲击下开始向左倾斜,几分钟后,北洋水师就丧失了甲午战争中的第四艘舰艇。

  日本海军的战报是这样记载的:“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

  方伯谦甲午海战再逃跑

  有了丰岛海战中临阵脱逃的“全胜”经验,黄海海战中方伯谦故计重演,看到连邓世昌的“致远”都被击中后,方伯谦弃左翼另外三艘友舰而不顾,命令舰只调头就跑。当时北洋海军“经远”的姊妹舰“来远”,正在管带邱宝仁的带领下奋力还击。不幸的是“来远”被多处击中,就在海面上燃起了大火,“来远”上当时有位二副叫谢葆璋,大火燃起后他离开了炮位开始组织人员扑了几个小时才扑灭大火,最后烧得只剩下骨架,但还是令人震惊地回到了军港。谢葆璋的女儿后来回忆起父亲口述中的大东沟海战,一位福建籍同乡被邪恶的炮弹击中牺牲,肠子贴在军舰烟囱上。安葬这位同乡时,人们想把他的肠子放还腹腔,发现已经烤干了。这位著名的女儿就是作家谢冰心,从她的记录中,可知甲午战争之惨烈。

  但是这次方伯谦伪装得更彻底,甚至是令人无法想象,根据方伯谦回到旅顺后的弹药库存显示,“济远”舰的炮弹全部用光了,仿佛寓意这艘军舰经历了恶战。然而黄海海战下午不到一点爆发,“济远”舰三点半开逃离战场,三小时不到,怎么可能把所有的炮弹用完,这样做戏就有些太过。而且在慌不择路往回逃的过程中,还撞击了友舰“扬威”,自己的船头也受到重创。这块创伤被他改写成是与日舰恶战的结果。“济远”比整个舰队早了6个多小时就回到了旅顺,当那些带着炮伤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战舰回到旅顺港后,都耻于和“济远”同泊,可怜的“济远”舰就这样被冷冷地抛弃在一处港湾。

  而它的那位贪生怕死的管带也被关了起来,有人劝方伯谦赶快找找关系,方伯谦此时还说朝廷仁厚,从来杀不到总兵以上,顶多也就是革职。但是这次不杀方伯谦是无法定军心了,听说朝廷杀戒开到了他头上,方伯谦还去求帮办北洋海军的陆军总兵宋庆,不过方伯谦再精明也找错人了,宋庆以忠勇著名,太平山战役中,他胯下之马被炮弹击毙,这员老将换了匹马继续身先士卒。所以,宋庆对他说,如果让我来管理海军,你在七月丰岛战役那回,就已经被斩首了。

  宋庆话音落下没多久,根据清政府的处决谕旨,41岁的方伯谦就被推到旅顺海军公所后行刑,据记录,愤怒的刽子手并没有让他痛痛快快地死,而是砍了三刀才把他的头砍下。

  方伯谦的为人处世

  方伯谦生前给自己写有年谱,据陈悦介绍,这些年谱中并无粉饰,而是像日记一样写实。他是福州人,从小就聪明,是当地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从他25岁被挑选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可知,他对自己的评价并无夸张的成分。

  当时有几位留英的海军学员在周末喜欢到驻英公使郭嵩焘那里,从郭嵩焘的日记中也能看到他接待中国留学生的记载。郭公使觉得海军的方伯谦和后来译出《天演论》的严复,这两位学生表现得最为活跃,周六到使馆去蹭个饭什么的,当时去蹭饭的留学生还有海军学员林泰曾、萨镇冰等。郭公使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从他对这些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林永升、林泰曾等人比较内向,而方伯谦机灵,但是有点浮,不是很踏实。

  “回国后,方伯谦在海军里主意最多,为人最精明”,有位外籍顾问曾回忆道,北洋海军举行军事会议时,意见最多、发言最积极的就是方伯谦。陈悦说,“当时海军里有派系之争,以丁汝昌为首的安徽人是一大势力,另一大势力是福建籍军官。”福建人很抱团,方伯谦是福州人,但他并不融入福建籍军官群体之中,他的舰艇上哪个省份的人都有,并以此向李鸿章和丁汝昌邀功,同一资历的人中,他的升职是最快的,像编订《北洋海军章程》时他就十分让人注目地被选中参加。

  陈悦为方伯谦的屡次逃命找到一个“理由”:他还在多处置有房产并娶有多个小老婆,很会给自己营造舒适的生活,在激烈的海战中,面临生死抉择的一刻,他难免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