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同市长耿彦波造城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5日07:16  大众网-齐鲁晚报

  

大同市长耿彦波造城记

  

大同市长耿彦波造城记

  2009年6月,耿彦波(左三)冒雨视察工地进度。

  

大同市长耿彦波造城记

  耿彦波与干部上街扫雪。

  人物语录

  “我不承认‘钉子户’的说法,我翻看人生的字典,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我坚持阳光拆迁,不管权贵还是平民一致对待,我想我们的人民群众都是有水平、有觉悟的。”

  “我不相信我们的大院文化敌不过周庄,我们富了600年,周庄不过是背靠上海这个大都市。北京的恭王府只有90多亩,我们一个代王府(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府邸)占地300多亩,门就八九道呢!”

  “我感觉,我一生的价值在于事功,来到大同既是大同的机会,也是我个人的机会,我觉得人生有幸。所以我着急。当然我不能把自己消灭,只要我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挑战极限。”

  “这不是我的发明,是梁思成先生提出来的。在一个城市的大容器里,古今分开,新旧两立,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会产生一种张力。过去为什么总有矛盾?你把发展跟保护放在一起肯定产生矛盾,为什么不分开,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回应质疑

  耿彦波的“算盘”

  耿彦波不得不认真考虑的是:大投入最终能不能带来足够的回报?大同以旅游文化立市是否站得住?

  耿彦波对此信心颇足。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大同排名第三,位列北京、承德之后。只是在“一煤独大”的格局下,大同旅游未进行很好的开发。

  “中国最好的古建筑在山西,大同城内就有三处国宝级单位,复原后的古城墙也是独一无二。未来的旅游人数,我瞄准300万的目标,以100元门票算,一年是三亿元。而门票只是旅游产业很小的一部分,标准测算只占到旅游城市整体收入的5%,加上餐饮、购物,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产业有多大。”

  “我不相信我们的大院文化敌不过周庄,我们富了600年,周庄不过是背靠上海这个大都市。北京的恭王府只有90多亩,我们一个代王府(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府邸)占地300多亩,门就八九道呢!”

  给耿彦波如此信心的一个外在条件是,2012年,北京至大同的动车将开通,届时,往返两地耗时将由现在的五六个小时缩短为一小时。他相信大同将成为北京的“后花园”。

  耿彦波每天早上五六点就从家里出门,一个人步行来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马路上的清洁工和路边的小摊主经常是一天中最早见到市长的人。无休止地检查工地,让他脚穿的那双皮鞋总是蒙着厚厚的尘土。

  他很少在办公室里安坐,他的办公地点通常在工地或者街道上。市长带着各部门几十号人马走在街头,已成了大同一景。他很严厉。大小干部挨他骂是常事,而且骂得狠。

  他有很多绰号,有市民称他为“耿菩萨”,而因为大规模拆迁和修建庙宇,他又被讽刺为“耿拆拆”、“耿一指”、“耿指倒”、“耿庙”。

  云冈工程被斥“胡闹”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外的武周山南麓,一个对视觉具有极大冲击力的景观工程正在收尾。

  8月18 日,《科技日报》一篇文章首次披露了云冈景区在建工程,随即引来国家文物局的调查。国家文物局调查组认为,云冈大景区建设项目中,人工湖、仿古商业一条街、窟前道路和广场等项目,均在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未依法履行审批程序,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属于违法建设工程。

  尤其是人工湖项目,成为调查组质疑的重点。“云冈石窟的岩体极为脆弱,最怕水,尤其怕干湿交替,一吸收一蒸发,岩体就容易剥落。”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克忠认为,这么大面积的人工湖,而且离石窟这么近,造成整个小环境的改变,对石窟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87岁高龄的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更直斥此项工程“简直是胡闹”。

  工程很快被叫停。市长耿彦波随即赴北京做沟通解释工作,并协商整改意见。而在大同,一场群众自发的运动正在酝酿中。

  耿彦波赴京之后,好几日没有消息。传言开始流布大同城。有人说,市长也许会被贬或调任。

  一篇帖子——“支持市长,为大同正名,大型签名活动9月5日上午9点,红旗广场”在百度“耿彦波贴吧”出现并很快传开。

  没有人统计多少人参加了签名,这件事后来被笼统地称为“万人签名”。

  被时代遗弃了的大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角的城市总人口318万,从人口数量上讲是省内第二大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同创造过夺目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有“中华煤都”之称的大同向全国输送煤炭24亿吨,但奇怪的是,大同不仅没有因此富裕起来,反而在持续后退。

  大同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同生说,究其原因,是国家长期未放开煤炭价格,大同以计划经济的价格输出煤炭,却以市场经济的价格输入轻工业品,而作为国家的重要煤炭基地,向全国输送煤炭又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

  耿彦波面对的像是一个被时代遗弃了的城市。

  据称,法国一位专家去云冈石窟时路过大同,评价大同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另一位西部省份的省领导则说大同像个农村,批评“当地领导人都在干什么”。

  当地人形容大同城市形象时,调侃说:“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据知情者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委决定把“最能干事”的耿彦波放到大同。网友整理了“老耿语录” ,其中有一句是:“我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拆迁不可以等待。”

  很快,耿彦波就把大同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地”——到处是推倒和正在新建的楼房,到处是高耸的塔式起重机和脚手架。

  城建理念来自梁思成

  这位被大同市民口耳相传的市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10月29日上午11点,在大同云冈国际酒店一楼的会议室,耿彦波如约出现在记者面前。一双鞋满是灰土,跟他一起前来的几位干部也同样如此。他们刚刚从一个工地回来。

  眼前的耿彦波,高瘦,肤色黝黑,面相斯文,说话轻柔内敛。

  “我在与时间赛跑。五十知天命,我今年51岁,有限的工作时间就是八九年。” 他说,“我感觉,我一生的价值在于事功,来到大同既是大同的机会,也是我个人的机会,我觉得人生有幸,所以我着急。当然我不能把自己消灭,只要我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挑战极限。”

  大同战略地位显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女真灭辽,蒙古灭金,均先下大同。

  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首,兵力13万,战马5万匹,号称“大同士马甲天下”。

  大将徐达率军民在历代土城的基础上进行“增筑”,土城墙变为砖墙,并形成了格局完善、固若金汤的大同城。

  清代,多尔衮攻大同,围攻九个月未遂,最后因城内粮尽矢绝,清军才得以进城。恼羞成怒之下,多尔衮下令“斩城”——将大同城墙削低五尺。

  解放后,大同砖墙和城楼都已经不在。不过,砖墙里边的土墙还大体保留着,甚至有的房子就建在土墙之上。

  这些土墙很特殊。古城修复指挥部总指挥王春生说:“北魏的在最里边,然后是唐辽金,最后是明清,层层叠加起来,极富历史感。”

  耿彦波初到大同,登上土墙,没想到竟还有那么多的遗存——70%左右保留着。他决心把它恢复起来。

  他要完整地恢复传统里坊格局和四合院。“北魏的平城气象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可以重回明朝。”耿彦波这样思谋着古城修复后的效果。

  而大同古城,也还不是耿彦波构想的全部。他理想中的新大同,是“一轴双城”的格局——以东城墙外的御河为界,西边是旧城,东边是新城,旧的复旧,新的更新。

  “这不是我的发明,是梁思成先生提出来的。在一个城市的大容器里,古今分开,新旧两立,形成鲜明对比,自然会产生一种张力。过去为什么总有矛盾?你把发展跟保护放在一起肯定产生矛盾,为什么不分开,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耿彦波说。人物解读

  耿市长前传

  在出任大同市长之前,耿彦波的仕途早已与争议声相伴。

  51岁的耿彦波出生在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一户农家。他自述说,家谱往上数多少代都是农民。

  1993年,37岁的耿彦波当上了灵石县委副书记,“在全省属第二年轻”。两年后,他当选为灵石县长,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

  他当了“大官”做的第一件大事,至今仍让灵石县获益——灵石有一座晋商大院,一直由王氏后人及灵石的其他普通百姓居住。

  耿彦波将大院进行了修缮开发。很快,大院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这就是如今声名大噪的王家大院,“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归来不看院”是它广为人知的金字招牌。

  耿彦波速度

  不到两年时间,耿彦波给大同带来的变化已全面显现。

  大同市城建办主任刘发介绍,2008年大同修路8条,长33公里,今年修路将达43条,总长度110公里。

  “过去三年修一条路,现在一年修几十条路。”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你看那质量,没的说!”

  他的绿化思路也很特别。“有时候把几栋楼拆了,很贵的地皮,完全用来搞绿化。”

  退休工程师范培德说:“以前年年种树不见树,但耿市长种树就是能活。”耿彦波的办法是公开招标,种树款不一次付清,三年后树真正活了才最终付清。

  耿彦波来大同后,近两年来全市只批了一个事业编制,引进了一名研究生。“以前进事业单位很随意,名额背后牵扯着关系和利益。为这个,耿市长也得罪了一些人。”上述那位官员说。

  争议耿彦波

  对于如何对待“钉子户” ,耿彦波对记者说:“我不承认‘钉子户’的说法,我翻看人生的字典,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我坚持阳光拆迁,不管权贵还是平民一致对待,我想我们的人民群众都是有水平、有觉悟的。”

  对于拆迁,商户反弹最为激烈。从城内繁华地带搬到城外,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市场的萧条,因此商户堵路阻止拆迁的场面时有发生。

  大同市委新闻中心最近正在搬家。新闻中心副主任白玉龙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们单位第三次搬家了。之所以频繁搬家,是为了节省经费。“国家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办公场地不够,我们先是租,耿市长觉得租金太贵,所以现在把一些单位进行合并。大同一中搬到大同大学,会校、商校合并到大同一中,而我们搬到商校。”白玉龙说。

  另一位官员透露,为了减少开支,耿彦波要求一切从简,“饭桌上如果出现太好的菜,他都要批评。”政府各机关开支都被压缩,连在机关开车的司机也不得不做贡献。“外出的油费我已经垫付了5000块,还有垫付一万多的,一直报不了。”

  (本版据《瞭望东方周刊》、《大同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