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珠澳演义报道获得澳门政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6日04:09  南方都市报

  

珠澳演义报道获得澳门政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本报为澳门回归十周年策划的大型系列报道《珠澳演义》,自10月27日推出,到今天已历十回约6万文字,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交织相容,钩沉史料,寻访证人,在一个时代的节点叩问双城的命运。报道获得了珠澳两地读者的关注,也获得了澳门政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日前澳门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欣然为报道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也给报道发来贺信。

  澳门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先生欣然题词:“兄弟为邻 血浓于水”。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则评价称“极大的热忱和新颖的报道”。两位政界高层人士评价的是本报为澳门回归十周年策划推出的大型报道《珠澳演义》。该报道见报一月来引得濠江两岸满堂彩,对此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表示,政界大佬对本报相关报道的肯定和期许,亦包涵对珠澳历史长卷的评价,是对两地关系史和睦推进和珠澳合作近年来步伐加快的认可。

  题词“也体现对珠澳合作认可”

  今年恰逢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十周年,这便是在濠江两岸熟知的“双庆”。本报在10月底《珠海读本》改扩版之际,隆重推出为双庆献礼之大型报道《珠澳演义》,主创人员旨在澳门回归十周年之前推出对珠澳历史大型史诗报道,更期望报道在12月份达到一个传播效果的高峰。

  报道刚推出数期,澳门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就欣然接受题词邀请,了解《珠澳演义》策划初衷后,崔世安先生亲自推敲字句题写贺词,通过第三任行政长官办公室转交本报:“贺南方都市报《珠澳演义》兄弟为邻 血浓于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委、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认为,特首所言八个字是对报道高度总结与认可,亦是本报采编人员在报道中力争呈现的宗旨。“崔世安先生的8个字,也体现了对珠澳合作近年来步伐加快的认可。”曹轲说。

  曹轲在为崔世安介绍《珠澳演义》时曾称,粤澳唇齿相依、肝胆相照,数百年来这在最前沿的澳门、珠海之间交流得以体现。“该报道不仅生动讲述数百年来珠澳血浓于水,更为讴歌十年来特区之创举。”

  其实这已不是崔世安先生第一次对南都的认可。今年澳门特首换届热选之际,本报全球首发“解密崔世安”报道,就获得其认可和好评。报道出街后,他特意委托竞选办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转达对南都致力于澳门报道的感谢。

  马万祺评价让南都同仁备受鼓舞

  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日前亦以致信总编辑的形式,向《珠澳演义》的报道出街表示祝贺。马老是港澳、海外德高望重的爱国实业家,在澳门坊间有“政坛教父”之称。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澳门回归均做出过重要贡献。

  马万祺先生在信中说,在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贵报以极大的热忱和新颖的报道反映珠海、澳门两地的变化、发展和友谊,可喜可贺。马万祺表示,“《珠澳演义》也必将把澳门回归祖国十年来的巨大成就和珠澳两地友谊及文化和精神风貌、共同发展的光辉业绩载入史册。”

  本报总编辑曹轲表示,马老先生的评价让南都同仁备受鼓舞,亦是对《珠澳演义》报道的指示、鞭策与期望。“马万祺的精辟总结同样是对珠澳历史长卷的评价,是对两地关系史和睦推进的认同,相信对珠海各界都是一种鼓舞。”曹轲表示,本报将循着这条长卷,钩沉史海、寻访证人,让报道更加精彩。

  南都已融入双子城历史画卷书写

  不单是崔世安、马万祺,澳门现任行政长官何厚铧早在一年前就对南都做出书面评价。何厚铧表示,长期以来,南方都市报立足于南粤大地,面向港澳,大力倡导粤港澳的持续发展,为粤港澳合作提供了一个资讯平台。他还做出了殷切期望:更全面、准确为两地提供快捷有效的资讯,继续扮演好作为讯息沟通平台的角色,也继续在奥澳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贡献。

  本报总编辑曹轲表示,“这一期望一直激励着本报同仁,我们更期盼在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做出更大贡献。”曹轲还总结称,十多年来,作为中国内地著名报纸,南方都市报始终非常关注澳门的发展变迁以及粤澳、珠澳的合作互动,其中于广东媒体中率先设立澳门驻站,并开辟澳门新闻、珠澳新闻等专门版面,无形中早已融入珠澳双子城历史画卷的书写。

  业内评价

  纸媒往厚重发展的鲜明例证

  资深传媒人士及时事评论人士为报道提出宝贵意见

  本报讯 海,如何纳百川?纸,又如何容涓流?有专家认为,一份负责任的媒体应该注重人文历史的纵深报道。澳门资深传媒人士、历史学会理事长陈树荣则指出,《珠澳演义》对两地今生前世做出深度记述,能做到通俗易懂,这应该也是纸媒往更厚重地方发展的一个鲜明例证。

  陈树荣先生是前澳门日报采编有关负责人之一,退休后又挑起历史学会理事长的担子。近年来,他一直在珠澳乃至海内外研究澳门史、宣传澳门史。日前,陈树荣在澳门对《珠澳演义》做学术指导时指出,通俗易懂的报道历史,正是目前媒体资讯娱乐化的现状中所缺乏的方面。

  “很多后生仔不能沉下去,你们有这份心就很好,还需要勇于实践。”陈先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何时都不会过时。陈树荣还在如何系统化梳理两地关系史、有针对性寻访古迹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

  “记录城市今生,一览珠澳百年!”澳门时事评论人士、生态学会负责人何伟添则笑言,欣赏“海,纳百川;纸,容涓流;”“更细致,更厚重”的说法,期望南都此后的报道能更多展现双城记。何伟添认为,一份负责任的媒体应该注重人文历史的纵深报道。

  《珠澳演义》特约审稿、广东省委党史办副主任叶文益研究员认为,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在华南进行革命活动。“从此往后,党在广东和澳门的活动可进行客观报道,让读者了解党史、地方史,增强爱国主义。”另一位特约审稿、香港中联办广东联络部调研处处长彭建新则指出,在两地交往历史梳理中报道革命烈士、爱国志士的贡献,需要寻访经历者、通俗易懂,“存在一些困难,但也是此前媒体没有尝试过的。”本报的专题主创人员正循着特约审稿人的思路,力求将报道更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

  此外,珠海市地志办何志毅先生、珠海市博物馆杨长征先生亦对报道提出过宝贵意见。他们期望报道在历史严谨性上力求完美与严密。

  对话主创

  报道推完结集出书

  本报珠海记者站站长表示此后将有更多好报道与读者见面

  本报讯《珠澳演义》目前在南都珠海读本已经形成一定的读者期待,此后将如何呈现?今后历史演义的长卷上又有何亮点?针对热心读者的诸多疑问,本报珠海新闻部副主任、珠海记者站站长任伟做了解答。

  问:有网友说:“既然是在澳门回归十周年特别的日子,为何不是澳门史的“澳人治澳”?能否解读下读者在报道角度上的疑问。

  答:我们在策划过程中也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一开始的思路就是做高规格、大规模、高品质的纵深报道———这自然离不开历史。如何理解“一国两制 澳人治澳”?我们首先将历史放到“一国两制”的背景下,翻阅历史,400余年的澳葡到今天的澳门特区,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悲欢离合,无不是在广东省来体现。而粤澳之间,诚如今天的粤澳合作,很多具体的操作都是通过珠澳来实践。所以我们把报道的聚焦放到一线的实地,是为了不对焦虚了,而是言之有物更实在。一部《珠澳演义》历史长卷也是澳门与祖国内地紧密联系的历史。

  问:有的读者在看到自己脚下土地上活灵活现的历史事件、人物,电话反馈时候不仅会问:这是在写《三国演义》一样的历史小说吗?

  答:肯定不是。活灵活现是因为作者编者花了心思与精力。历史本来就应该是活的,历史还是充满悬念和情节的。我们秉着历史是由人创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寓意,突出人物性和事件性。所有的记述都有史料来源,为了阅读顺畅没有一一标出罢了,只是有时在有争议地方标出。

  问:接下来的报道计划能透露吗?

  答:当代史很多部分还没有采访完毕,初步估计在40—50期,春节前后会推完。完全推完后我们计划结集出书,当然书籍会有其他创新的地方,届时会推介。

  文:本报记者 蒋乐进

  图:本报记者 梁清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