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过剩 中国“气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6日14:11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沈翀 张桂林 章苒 张皓雯 发自武汉、重庆、杭州、北京这个冬天有点冷。对于武汉、重庆、西安、杭州等数个天然气告急的城市来说,尤其如此。

  最近几天,气温已经回升,貌似由大范围雨雪天气导致的“气荒”却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武汉的居民在每天的用气高峰时段依然觉得火苗有点小,南京市区的两个出租车加气站也依然排出一两公里的“长龙”,杭州的企业仍被“断气”煎熬着。

  翘首待气

  11月中旬以来,近40年罕见的寒潮和雨雪冰冻天气波及全国,导致全国天然气用量集体攀升,气源告急。

  武汉市于11月12日拉响天然气供应红色警报,启动紧急预案。15日下午,记者驱车经过的几家加气站,全部高悬“停气牌”。全市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全部停气,改烧其他能源;近3000家商业门点除正常餐饮用气外,也全部限停。公安局和部分大学甚至都上了天然气公司的采暖停供名单。而在确保供气的居民区,也因管道压力减弱导致炉火微小。

  此后几天,“气荒”情况一直没有缓解。

  记者19 日在武汉天河机场看到,原本温暖如春的航站楼,温度与室外无异。航站楼里不少乘客穿着棉袄头戴保暖帽,不断地抱怨天气寒冷。

  为缓解紧张局面,武汉市发改委和天然气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赶往北京求援。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讨气”未果。

  类似的种种,如今正在全国遭遇“气荒”的城市上演着。

  最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坐”在气田上的重庆也遭遇着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气荒”。重庆正处在中国天然气主产地之一川东气田上,该市发改委负责人透露,当前日均欠供天然气超过100万立方米。

  由于重庆市内一万多辆出租车几乎都以CNG(压缩天然气)为燃料。进入11月中旬,每天的午后,人们都能在重庆主城区各大加气站门口看到,少则几十辆多则上百辆的出租车沿着马路一字排开,“翘首待气”。“200辆出租车排队加气造成长滨路大堵车”之类的新闻也频频见诸当地报端。

  19日,在重庆南坪融侨半岛上下三层的立交桥上,等待加气的出租车竟然排到数公里长,“的哥”张师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降温没几天,加气就紧张起来,平时30多分钟就能加上,现在要等2个多小时,还加不满。”

  重庆的不少加气站已无气可供,干脆摆出“停气”的告示牌。居民区内,天然气灶和热水器“有气无力”,煮不熟饭、洗不了热水澡的情况也不少见,燃气公司不得不呼吁居民错开用气高峰。

  企业生死一线

  近日,气温已经回升,但是各地的“气荒”情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像武汉市的居民,过去几分钟就可以把水烧开,现在需要用十几分钟。在这场“气荒”中被重点保证供应的居民用气尚且如此,其他领域可想而知。而这次气荒中,受损失的最大的要算是各地的企业了。

  记者从重庆市经委了解到,受“气荒”影响,重庆市的重点化工基地长寿区已经有30多家企业被迫半停产或错峰轮休;涪陵区工业企业日用气缺口达到20万立方米,中化涪陵化工新项目、璧山LNG等一些已经建成的新项目也因缺气无法投产。知名的尿素企业建峰化工受“缺气”困扰,从17日起就开始设备检修。重庆万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缺气”使得公司大约40%的订单将无法准时交货。

  浙江省由于天然气紧张,用气大户发电厂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全省40%的电厂已经暂停运营,加上此前已经停止作业的,浙江目前仅有两家电厂仍在发电。

  浙江省工业企业用气也缩减了近一半,仅杭州市已有30多家工业用户接到做好减气、断气准备的电话或书面通知。作为杭州市天然气用气量最大的企业,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从15日起减掉了1/3的用气量,半数窑炉改用液化气制热。转换输送管道停工一天,企业损失30多万元,此后每天增加的燃料费约为30万元。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从今年5月才慢慢好转。现在刚好处于旺季,又天天担心能源短缺。”总经理余昌江说,目前最怕的是突然停止供气。

  “气荒”甚至将明达玻璃(武汉)有限公司推上生死一线。公司每天需要天然气14.5万方,如今已经被缩减到7万多立方米,整个工厂已处于停产状态。“这几天企业每天烧掉柴油50吨,加上电、气、人员工资、贷款利息,光是维持费用每天高达150万元。如果缺气时间长,公司将面临倒闭。”明达玻璃管理处经理敖万志说。

  大雪只是诱因

  “大雪只是武汉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一个诱因,今年以来这里已经至少4次拉响用气‘红灯’。”业内人士向《国际先驱导报》透露。

  记者采访时发现,“气荒”并非今年独有。像浙江省,自2004年开通天然气以来,一直处于用气紧缺状态。从2007年开始,中石油分给浙江省的天然气配额就基本没有增长,但是全省实际需求却在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加。每年的上半年是全国的用气淡季,其他省份还有富余配额,浙江每月能额外购买到约100万立方米天然气。到下半年其他省份也紧缺,按照配额供应,浙江就只能“饿肚子”。杭州市今年全年的供气合同量,到九月份就已经全部用完。

  “‘气荒’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近几年,天然气供给量持续上升,但是需求上升得更快。”中国化工网资讯总监刘心田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于成本较低,又属于清洁能源,比较环保,很多企业和出租车近几年都改为使用天然气。使得天然气使用量近几年迅速攀升。

  作为天然气主产地,重庆的天然气价格多年来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目前重庆居民用气价格为1.4元/立方米,工业用气价格为1.243元/立方米,普遍低于北京、广州、武汉等中东部城市。低廉的天然气价格,使重庆的交通等领域近年来掀起一股“煤改气”“油改气”的热潮,使天然气用量快速增长。此外,由于气价低,近几年大批天然气化工项目在重庆区县上马。

  而浙江省的很多企业响应节能减排的要求,刚刚改造完设备,杭州市1100多台使用天然气的锅炉中,有500台是在今年以来的能源改造中新增加的。同时,居民采暖中,天然气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很多新建的住宅小区,大多铺设的是天然气管道。

  有关预测显示,到2010年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2020年缺口将达到900亿立方米。而200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694亿立方米。

  规划失控

  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天然气供应,却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每年不同时间段,用气量都会存在变化,企业及各政府部门需对天然气量做相应调整。像北京,冬季和其他三季的用气峰谷差高达8倍,冬季的瞬时高峰用量显然不是单纯的加大管道输送量能够满足的。

  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建立储气库。而中国很多城市都没有储气库。有媒体披露,西气东输一线途经10个省市自治区,一个储气库也没有。

  “储气库的成本很高,供气企业不愿意建。天然气经营没有放开,别人没有天然气经营资格,建了也没有气。”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本应该是夏天用量少的时候储气,冬天用气高峰时用储气库里的气补充单纯依靠管道无法满足的用量,这样才能避免气荒。

  而一些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失控也是导致“气荒”难以忽视的原因。在进行能源结构调整,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从烧油改为燃气的同时,地方政府忽视了供气的不足。

  像重庆在大力发展天然气的同时,天然气供应、调度系统建设都相对滞后。业内人士透露,由于重庆天然气价格较低,中石油将这些气加压通过管道输往武汉、上海的销售价要远远高于重庆,因此在天然气紧缺时,武汉等地用气更容易得到保障。今年中石油已累计欠供重庆天然气3亿立方米,日均欠供达到100立方米。

  中国这次“气荒”略显尴尬的是,在11月10日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中,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供应将极大过剩。预计到2015年过剩量将高达2000亿立方米。

  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用进口天然气补足中国的缺口。一个现实的案例是在这次大规模的“气荒”中,广州同样面临需求大幅增长的局面,供应却没有出现短缺。因为广州用的是澳大利亚的进口天然气。

  不过,韩晓平认为这并不算是理想的解决办法:“进口天然气虽然过剩,但是价格也不低。”

  广州的天然气每立方米3.45元,虽然在广东省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相较上海、北京2元多每立方米的价格来说,显然不低。即便是很多城市愿意接受高价的进口天然气,天然气储存中转站建设的普遍滞后也是一大障碍。像浙江的首个天然气站要到2012年才能建成。

  涨价不是办法

  “价格”是这次“气荒”中最为敏感的字眼。

  石油巨头“借气荒逼宫涨价”的说法一度盛行。虽然各方已经公开否认,但有不少业界人士仍然认为,天然气价格过低是不能回避的原因。

  因为“气荒”而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的中石油对此次大规模的“气荒”给出的解释是产能不足。

  “供气方的管网满了,还出现‘气荒’,说明在天然气方面投资不足,开发不够。”韩晓平指出。

  实际上,中国的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2008年底公布的一份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中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4万亿立方米。

  “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比石油要难,还需要修建管网、储气库等等,投入很高,利润却没有经营石油高。”韩晓平认为,这是中国油气巨头在天然气方面开发不足的主要原因。

  中石油的内部人士曾对媒体透露,在前期决定上项目时,会以目前气价做参照来计算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不足的气田就会不开发或暂缓开发,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产能建设。

  不过,韩晓平并不赞成靠涨价解决问题。

  在天然气市场垄断的情况下,价格涨到多少能满足供气方的胃口呢?如果价格调高,用户减少,中石油等可能更不盈利。

  “如果气价高的话,欧美的天然气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韩晓平说,天然气之所以在欧美得到大发展,价格低是重要因素之一。他认为,市场没有开放,竞争少才是供应无法保障的主因。

  “天然气资源只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缺乏市场竞争,必然造成成本控制不严,供应环节易受临时因素影响,从而造成供需矛盾突出。”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表示,解决“气荒”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逐步打破垄断局面,增强油气资源市场的开放性。

  不过刘心田告诉记者,“气荒”应该是短期现象,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逐步解决管网、供应等问题,从长远看,替代气源的增多将会逐步缓解供应不足。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