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大规模“扫描”沿海地区环保状况
本报讯 记者郄建荣记者近日获悉,由环境保护部、发改委、监察部等9部门组成的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已经结束检查,目前正在汇总情况,并将研究形成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报告上报国务院。
据悉,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历史上,启动国家9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尚属首次。这次检查发现的最大问题是,沿海快速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污染风险和近岸海域环境隐患。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今年的执法检查情况,国家9部门将进一步深化联合执法检查,计划今后两年将继续开展这项活动,对整个沿海地区完整地进行一遍执法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要沿海地方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依法保护海洋环境”。
□视点关注 本报记者 郄建荣
自北南下的强冷空气使得温暖的广西沿海也有了丝丝凉意。但是,在北部湾钦州保税港建设现场,记者随国家9部门组成的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看到的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事实上,不仅是在广西,联合执法检查组所到的江苏、辽宁、河北等省区的沿海开发,也给人一种“热浪灼人”的感觉。
透过沿海快速开发的表象,联合执法检查组看到了背后的隐忧———4省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污染问题。
广西入海水质超标比例“全国第一”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在此前后,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江苏沿海地区等海洋开发规划相继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复。专家认为,我国新一轮海洋经济正在悄然崛起。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广西,记者看到,以北部湾为核心的沿海开发正在提速。
“事实上,广西沿海港口建设步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快。目前,港口发展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冯振年向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汇报时说的一句话。
据冯振年介绍,眼下,广西正在通过填海方式建设的港口区就有3个。这3个港口区包括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联合执法检查组到了其中的北海港和钦州港。
如此快速的海洋开发给尚属一片“洁海”的广西沿海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冯振年说,广西一些入海排污口已经发现水质超标率较高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排污口临近海域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部分海水增养殖区和生态功能受到威胁。
“据2005-2007年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披露,三年间广西超标入海排污口所占比例是沿海各省(区、市)最高的。”冯振年透露,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广西超标入海排污口所占比例达100%。他说,他们所监测的排污口都存在超标排污。
而《2008年广西海洋质量公报》则披露,2008年广西监测的26条入海排污口,有25条超标排放污水,超标率达96.2%。
此外,广西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开始显现。冯振年说,从2001年到2008年,广西海水养殖废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升趋势显著。
随着港口物流加大,港口、码头废水处理设施的不完善导致船舶废水污染几率增加。据冯振年透露,2008年,广西沿海海上机动船舶向海域排放石油类污染物5527吨,排放量占石油类污染物入海总量的98.6%。
据冯振年介绍,广西海洋环境面临的另一突出问题是,部分海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功能有所减弱。
江苏沿海密布化工园区埋下环境隐患
在国务院批复的多个沿海开发规划中,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的沿海开发规划更加引人注目。
据专家介绍,江苏省沿海开发规划从2006年就开始了项目的调研。“2006年10月,20多位院士、200多位专家及有关部门与江苏省政府联合开展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报告呈送国务院。”这位专家透露,2008年8月初,发改委会同19个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江苏省沿海地区调研,认为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有潜力、有基础、有希望,可以建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后,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政府共同编制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并最终获得国务院通过。
江苏省有关人士也格外看好这一规划,他们认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是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一个平台。
而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带队的国家9部门组成的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组,既看到了江苏省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决策时确实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的一面,同时也发现了“对环保重视不够,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监管能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其中,沿海工业园区较多且多为化学工业园区的现状,更令张力军不得不跟江苏省政府交底:“这些化工园区存在着巨大的污染风险和近岸海域环境隐患。”
随同张力军检查的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检查发现,在江苏沿海地区共分布着20多个化工园区,包括石化、医药、农药等不同类型。园区企业类型多,特征污染物不同,造成污水处理厂难以稳定达标排放,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检查组在江苏检查时发现,部分围填海项目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落实生态补偿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相关开发建设项目未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未批先建,未落实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措施等等”。他表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整改,将对海洋生态造成长期影响。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江苏省主要入海河流新沂河流域,部分企业偷排废水就被检查组“抓了个正着”。“部里已通知江苏省进行整改。如果整改不力,将对这些违法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据这位负责人透露,目前,江苏省正积极落实检查组提出的整改要求。
危机我国海洋环境仍处在恶化状态
污染防治司的这位负责人在环境保护部负责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海洋环境保护。在他看来,2008年,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比去年略有改善,但是,海洋环境整体上仍处在恶化状态,而且速度还比较快。
他告诉记者,他所得出的这个结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印证,“比如,赤潮特别是绿潮发生的频率较高,海洋污染事件特别是溢油事件也不少”。他说,这些溢油事件到底是石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还是船舶污染造成的还没搞太清楚,“有时候,大片油污漂到岸边来了才发现”。这位负责人认为,目前,我国沿海开发速度太快,特别是一些地方在实施沿海开发规划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进行建设,这些都是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就拿这次国家9部门检查的连云港、徐州、唐山、大连、北海、钦州等8个城市的海洋环境保护情况看,问题仍非常突出。”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检查发现,局部海域污染仍然严重,环境风险不容轻视。
据他介绍,通过检查发现,局部海域污染因子中出现了铅、铜、锌等重金属超标现象。同时,沿海新兴基地、园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能源化工、钢铁冶炼等建设工程,污染物排放多、种类复杂,环境风险较大。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国家9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组发现,在新一轮海洋开发中,部分地区围海造地、港口建设、沿岸采矿和岸滩采砂等海洋开发和工程没有严格执行环评等有关环保法律,已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他说,部分濒海湿地面积已经在减少,生物多样性和海岸完整性遭受破坏。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因水资源匮乏,自然降水较少,我国北方大部分入海河流失去了天然降解的功能,再加上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较大,个别企业偷排偷放,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仍在建设中,部分污染物不经深度处理就排入大海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入海口附近海域水质。
记者在广西了解到,截至2008年年底,广西沿海有各类港口31个,包括铁山港等港口仍在建设之中。而按照江苏省规划,到2020年,江苏省将围填海270万亩进行海上建设。
这位负责人认为,包括港口建设等在内的海上生产活动所导致的污染正变得日益突出。
这位负责人特别谈到,“检查组在检查海上建设项目时发现,一些地区存在越权审批问题,即把一个大项目拆分成若干小项目,把本该由上一级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下放到基层,从而降低了审批层级”。
针对首次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环境保护部已向各有关省提出了建议。同时,国家将加快编制各地和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他说,这个规划将解决“近岸海域到底怎么保护的问题”。
首次海洋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后,环境保护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更有针对性。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环境保护部已要求各地,要严格涉海工程和涉海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对涉海的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将进行全过程环境监管,对于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将严厉打击。
名词解释
“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止新污染的两大“法宝”,是中国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