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闲话胡美芳与“支那之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2日10:46  新民周刊

  闲话胡美芳与“支那之夜”

  史 君

  日前,出身日本华侨家庭、并于战后入籍日本的歌手胡美芳逝世。日本各报章讣告内容虽然稍有差异,但多突出胡美芳战后在日本翻唱《支那之夜》与《何日君再来》等(战时流行于日本本土与占领地的)歌曲,以及致力于“日中友好的音乐活动”的事迹。可能受上述评价影响,也有中文网站为该新闻添上“情系中国”的标题。

  但是,翻遍中日关系近代史,再勉强也都无法将“支那之夜”与“中日友好”挂钩。首先,目睹日本侵华过程的中国人,以及在日本铁蹄下挣扎的亚洲华人听到“支那”一词时,都如芒刺在背、其辱难忍。当年中国留日学生就曾描述:被称为“支那人”时如同被骂为“猪猡”一般屈辱;日本战败前夕被日军杀害的郁达夫也曾在作品中诉说被日本少女称为“支那人”时的感受:“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人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

  其次,“支那之夜”影片是日本制作的“国策电影”。主要描述一名具有抗日意识的少女因感于日本人的高尚情操与风范,逐渐滋生爱慕之情,并在与日本人结婚时重复热唱《支那之夜》。

  影片所欲传达的讯息有二。其一是抗日行动是脆弱和无知的;其二是:只有消除对日本的误会,领悟日本所标榜的“日满(“日支”)亲善”及所谓“五族协和”的“真意”,就能在日本统治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影片在麻痹被统治者的反抗意识的同时,也着力加强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以达到官民齐心合力推动战争的目的。日本在其国内与占领地大肆宣传与推广该影片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日本文化宣传政策中所被赋予的任务与作用。日本战败后,主角李香兰虽因其日本籍贯而侥幸逃脱汉奸罪名,但是,类似电影与歌曲受到唾弃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战败后,一切有辱中国民族、国家的、类似“支那”的称呼理应成为历史渣滓,从此销声匿迹。但到了60年代,“支那服”、“支那锅”依旧挂在部分日本人嘴上。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虽有所收敛,但“南支那海”、“东支那海”至今仍然成为日本对南中国海与东海的“正式称呼”。80年代开始,甚至有大挂“支那面”招牌的饮食店,并出现公开宣称不用中国正式名称的政治人物。至于使用“sina”(“支那”的日语罗马拼音)的隐蔽方式,也是众所周知的。

  部分日本人对这一中国蔑称难弃难舍的心情并不难理解。首先是:口吐蔑称时,其优越的快感便涌上脑袋,甜滋滋的美味则沁入心坎。其中还包含:二战并非败于中国的、虽死犹荣的优越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部分懵懂中国年轻人还天真地认为:只要将来中国国力强大,“支那”一词就会变成“美称”!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支那”一词所划下的历史刀痕。因此,华裔的胡美芳在日本战败后即翻唱、热唱当时日本人(原唱者李香兰等)都不敢唱的作为,实在令人无法恭维。相信胡美芳并非无知,而是出自个人名利的考量,即借迎合缅怀战争的日本人达到名利双收目的。因为她就生活在动荡的中日战争时代,完全了解“支那”一词所指何意。正因为如此,所谓“情系中国”,或致力于“日中友好的音乐活动”之类的评价,不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吗?

  或者有人还想为她辩护,认为唱唱此类战时歌曲纯属唱者、听者个人选择上的自由,无需太认真较劲。但问题是:对待任何攸关民族、国家尊严的蔑称,从来就必须三思、慎言、戒言。对本国是如此、对外国也不例外,当然更由不得虚饰的“自由”横行。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的道理。(作者为旅日华裔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