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封新城:新锐榜是中国的缩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18:13  新周刊
封新城:新锐榜是中国的缩影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致辞。

  新周刊执行总编、中国娇子新锐榜总策划封新城专访

  大盘点+新锐榜全解答

  现在应该正是各大媒体年终盘点的时候,《新周刊》的新锐榜应该是办得最早的,办新锐榜的初衷是什么?比方说是不是为了打出品牌、扩大影响力、知名度?

  封新城:新锐榜的盘点已经形成一个延续的过程。自从1997年我们做了“1997大盘点”,开了年度盘点的先河,从此中国的传媒大宴里就多了一道菜——“盘点”。从那年以后《新周刊》每年年底都会有一个大盘点,同时每到年底的时候,许多传媒也开始拿出各种招式,为大家梳理这一年的各种事情和人物。

  “新锐榜”又是怎么产生的?

  封新城:到了2001年,阳光卫视刚刚创办,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澜找到《新周刊》,看能不能由《新周刊》来策划一个活动,一起合作,在年底的时候做一个榜。当时我的想法是《新周刊》推崇新锐,那就叫“年度新锐榜”, 主要亮点就是“年度新锐人物”,每年只评一个。事实上,就在新锐榜之前的一年,即2000年,我们跟湖南卫视合作了 “2000中国十大新锐人物”的评选,这算是“新锐榜”的前身。当年选出的“十大新闻人物”,比如张元、窦文涛、司马南、李阳,这些人物至今还都活跃在舞台。当时这种评选也给“新锐榜”的诞生作了铺垫。

  “新锐”是您提出来的吗?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

  封新城:对,“新锐”是《新周刊》的一个自我定义。你可以看到《新周刊》的刊标上面有一行字“中国最新锐的事实生活周刊”——这是我们在十年前提出的。这个词并不是《新周刊》发明的,而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就有一个作家曾说过:“未来的中国将是新锐的中国”。实际上我们正应了他这个预言,在90年代把“新锐”提了出来。用英文说就是“New and sharp”,“新”和“锐”,就是说新的东西还不够,还要有锐,说明了这个时代的趋向,不仅要新鲜亮丽,还要看到锐度,能够割破一些旧有的东西。

  每年会发生那么多的事物,最终选出的结果的衡量尺度又是什么?作为一家媒体,在评介其它媒体的时候,其公正度是怎么确保的?

  封新城:这有几层保障:第一是网络投票,公众们会在网络上看到相关投票结果。其实我们的最终结果和网络投票有80%是接近的。网络的投票占的比重占到1/5。还有十几个推委,这十几个推委是传媒届、文化届的重量级的人物,我们立意本身强调的是传媒观点,所以有非常多的传媒人和专家发言并提出意见。最后,就是“年度新锐人物”的被选者一定要体现出“新锐”的感觉和意义。当然从提名名单到最后决定,编辑部也占很大权重,也就是说最终的结果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加权来实现的。

  我感觉除了“新锐人物”以外,其他的榜项是不太固定的。

  封新城:对,这就是调整,因事而为。有什么样的变化做什么样的调整,就像最早会有年度广告语,年度建筑设计等等。但是我们细分以后,把有关一些比较偏狭、专业的东西踢出去了。

  但是娱乐界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非常吸引观众,而且人们的生活与娱乐息息相关。

  封新城:我们有 “榜外榜”、“优化生活贡献奖”。比如说小女孩杨沛宜获得了2008最美的声音,这就可以通过“榜外榜”来反应,这样更灵活,更生动。

  您的意思是有一个主榜,然后再有一个榜外榜。

  封新城:对。主榜就会更精,每年就只评出十项。然后有一个“榜外榜”,这个榜将概括一些有年度特点的、生动的小事件。像去年那个小女孩杨沛宜,我们用她来开场,其实表达了我们对这一年的态度。当时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观众看到的是另外一张脸,而听到的声音却是杨沛宜的。我们让这个孩子在年度新锐榜开场出来,是有寓意的,就是让真正的声音和这个孩子在我们面前出现。她很美,也很可爱。去年年度新锐人物最后得奖的是简光洲,就是把“三鹿”事件曝光的那个记者,道理同样如此。真诚、真实,是这个时代很稀缺的东西。不管发生多少苦难和荣耀,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人心的真诚。

  可能许多的颁奖礼都有这样的潜规则,即:如果获奖者不来,有可能这个奖项就不给他了。但是新锐榜并没有在乎这一点?

  封新城:这是一个常识,来不来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去做那么多秀,就只是一种表达,一个平面媒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一下。活动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已。

  对于这本可以说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而言,这十多年意味着什么?

  封新城:所谓《新周刊》的新锐,其实无非是表达了在传媒领域当中国家的新锐,是一个缩影,没有一个国家的开放和高速的发展,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品质和观念水平的提高,实际上你的个人的、局部的、狭隘的新锐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观察记录者,和一些社会趋势的揭示者,实际上我们做的无非是呈现出这个社会的本来面貌,我想《新周刊》的十多年还是有那种缩影的价值,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传媒样本,也就是传媒的样式当中,中国十多年成长的轨迹,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当然,就一个杂志人来讲,我是从创办者一直到今天,仍然坐在执行总编所谓的CEO这样的位置,我是深深地能够体会到,创新是一件多艰难的事情。我最近常常引用的一句话,“你有时候会被一只创新的狗追得提不起裤子”。就说相当得难,相当有压力,一方面要靠这个队伍,包括我本人和我们核心团队、核心层的自我提高。另一方面真是拜时代所赐,时代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一个国家在进步,一个国家在新生,我们《新周刊》的新锐其实是这个国家发展到这样的程度顺带的结果,所以我更充满感恩的心,更觉得这是一个幸运吧。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