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新中国60年首都大阅兵图片展在澳门金莲花广场开幕。该展览用165幅图片,将1949年至2009年间的14次首都大阅兵盛况浓缩再现于人们眼前。图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右一)的陪同下参观展览。中新社发毛建军 摄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更多图片】
中新社澳门十二月七日电 题:内地始终是澳门发展的坚强后盾
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龙土有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去年的国庆酒会上致辞时有感而发:“澳门特区成立以来,每一个重要关头,都获得了国家及时的关怀,全力的支持。”回顾澳门这十年,中央政府和内地对澳门的支持既有雪中送炭,更多的则是着眼长远。
“自由行”为澳门注入活水
进入四季度的澳门,游客愈发畅旺,大三巴牌坊前人流涌动,金莲花广场周围几条街道常常被旅游大巴挤得水泄不通。数据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甲流等因素造成的游客短暂回落正成为过去,澳门今年游客量有望接近去年水平,达到二千二百万人次左右。这个数字约相当于十年前澳门游客量的三倍多,直追香港,对于澳门这个弹丸之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发生只是近五六年的事。二00三年,为了让港澳摆脱非典冲击的阴影,中央政府及时推出赴港澳个人游政策,即俗称的“自由行”。澳门是个旅游城市,游客数量就是澳门经济的晴雨表。“自由行”推出后,当年内地旅客就首次超过香港旅客成为澳门的第一大客源。迄今澳门客源结构中,内地游客占一半。
“自由行”政策与澳门的赌权开放的节奏产生了“共振”,带旺了旅游博彩业,也带活了酒店、餐饮、购物、休闲、交通等行业,为澳门注入源源活水。
CEPA助澳拓展新空间
“自由行”正是CEPA的安排之一。所谓CEPA是指二00三年十月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之后《安排》不断深化,每年签署一次补充协议,内地对澳门的开放领域越来越宽。
今年五月,《安排》“补充协议六”文本签署仪式在澳门特区政府总部举行,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及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分别代表双方在文本上签字。“补充协议六”包括扩大开放服务贸易领域、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推动专业人员资格互认等三方面的内容,共有三十一项具体措施。
谭伯源表示,本次补充协议为澳门经济的适度多元化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本澳人士和商界北上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在CEPA的推动下,与澳门比邻的珠海更是澳人的投资热土。截至今年六月,在珠海的澳资企业总数达到一千九百多户,投资总额超过二十亿美元,涉及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商业和物流等。
澳大横琴校区破茧而出
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也冲击到澳门,企业出现融资困难,一些大型工程停建、缓建,失业率开始回升。中央及时推出支持澳门的九项措施,包括力争二00九年底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支持形成粤港澳大都市圈、鼓励澳门参与珠海市横琴岛开发建设等。
这些措施推出后,港珠澳大桥前期工程进一步加快,澳门与珠江口城际轻轨和太澳高速公路的衔接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珠(海)澳(门)同城发展已形成两地共识。
目前,与澳门一水相连的横琴岛开发已启动。今年六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横琴岛的约一点一平方公里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一部分将成为实施“一国两制”的新区域。
今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首次将珠三角与港澳的紧密合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提出共建优质生活圈,巩固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
何厚铧在出席一次会议时表示:“资源有所局限的澳门不可能只靠自身的努力就能打造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只有融入区域旅游合作,澳门的定位才有可能充分实现。”
谋求经济适度多元
去年下半年,人们感到内地对赴澳门自由行签注有所收紧,这番“良苦用心”也得到澳门社会的理解。因为澳门人明白,过速膨胀的博彩业需要调控,游客的增长也需有序。特区政府新闻局局长陈致平说,澳门很小,在还没做好待客准备的情况下,游客激增对澳门不见得是好事。
除了宏观层面,内地对澳门居民生活和城市运作的保障更不遗余力。澳门自来水原水绝大多数取自珠海的西江下游,每年枯水期为保证澳门供水,西江上游地区及珠海都作出积极努力;输澳蔬菜、鲜活食品等都由内地合资格基地供应,并经过严格检验检疫;在供电、供气、供油等方面内地均给予有力保障……
澳门人习惯将中央的支持措施称作“大礼”。近日中央再次送出“大礼”, 国务院同意澳门特区填海造地三百六十余公顷,用于城市发展。澳门理工大学“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杨允中说,虽然中央不断有“大礼”,但澳门不能“等、靠、要”,应主动谋求经济适度多元,主动参与珠三角区域合作。
澳门歌手黄伟麟创作的新歌《澳门我家》有句歌词:“有祖国当老大,澳门没什么好害怕”,用通俗的“澳门话”说出了澳门人的心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