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激活建筑激活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17:29  南都周刊

  这不是一个由专业建筑师策划的展览,这是一个给老百姓看的展。策划的人、参与的人和观看的人都没有太深厚的建筑背景。在现场,大家只需要参与和感受。严肃的思考,如果需要,如果可能,自然会在日后慢慢浮现。这是艺术家欧宁策划的第三届深港建筑双年展。

  记者_洪鹄 发自深圳

  跨领域文化工作者。曾创办策划大声展。目前担任邵忠基金会总监以及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以北京为常住地。

  12月6日,第三届深港建筑双年展开展的第一天。深圳的天气不太好,过了中午就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室内展馆还没有开放,打头阵的是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讲座,主题叫做“建筑改变城市”。

  讲座安排在深圳市民中心的多功能厅,一共摆了500把椅子。下午两点,现场总监喊了一声“放人”,会场大门一开,上千人高喊着冲了进来,在一分钟之内迅速占领了全场。何止座椅,所有的过道、空地、门口都挤满了人——除了演讲台,不留一点空隙。最多的还是年轻人,兴高采烈,毫不犹豫盘腿坐在地上,准备好认真听课的模样。

  总策展人欧宁有点蒙。他数了数,500人的场,大概来了1500人,黑压压的一大片,简直是五月天开小型见面会的架势。伊东丰雄固然是知名建筑师,但显然还没到大众文化偶像的程度,又不是库哈斯——还是说建筑,真的已经这么红了?

  “是因为我们的官方网站同步更新做得好吧,网上的推广做得比较足。”欧宁想了想,也给不出更好的答案,但无疑他非常高兴。作为总策展人,他把这一届双年展的主题定为“城市动员”。如果全城人都来看展,就是最大的成功。

  不用导览手册也能看得懂的双年展

  前两届双年展,欧宁都参加了。上一届策展人是马清运,主题“城市再生”,第一届则是张永和的“城市,开门”。张永和很有策展经验,办得也不错。但曾把大声展搞得风风火火的欧宁隐隐觉得,他理想中的双年展,还应该更好玩一些。

  欧宁没有建筑背景。有人问他:建筑双年展由不是建筑师的人来做,怵不怵?欧宁倒觉得这是优势。双年展是做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也没有建筑背景。那么能吸引我的,应该也能吸引老百姓。

  “我想做一个感人的双年展,感染人的感,而不是一个冷冰冰、或者你一定要拿着导览手册才能看得懂的展。这一届不是没有严肃主题的探讨,但我想把他们更多地留给论坛和出版物。”

  关于“城市动员”,欧宁这样解释:在我们国家“动员”老百姓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并不美妙,被动员的老百姓在参与民众生活时缺乏主体性。而如今,中国老百姓的权利空间逐渐变得开阔了,参与者的主体性显著提高。

  他想赋予“动员”这个词新的含义。

  星期一是工作日,来的人不多。近中午时观众开始多起来,大多穿着正装,和穿着帆布鞋挂着相机来到处游荡的学生族分辨度很高。他们是深圳市政府和市人大的公务员,午休时间过来看。

  市民中心本身就是深圳市政府和市人大的办公所在地,把这块地要来做双年展,欧宁下了一番工夫。这里占地面积够大,位置好,视野开阔,还有一个大广场,正好可以用作室外展区。中心建成后使用率一直很低,民间的活动都不会在这里搞。由于外观有一个大顶棚,被市民戏称“深圳最大的加油站”。“尺度、位置都非常理想,包括一点政治意味,也是我想要的。”欧宁说。

  他说服政府:“我要激活这里。”

  一个黄色的小水塘吸引了一圈人。2平米见方,中间堆着上百块豆腐——是布展这天早上才弄来的新鲜豆腐,到中午也都软了。很多都蔫头蔫脑地塌下来,滚到水塘里。早上一池清水,现在已微微泛黄。双年展开到明年1月底,这些豆腐就这样一直摆下去?

  一个穿套裙的年轻女孩用手指戳了戳:“是真豆腐哎!”转而问身旁的同事:“不过这个是什么意思?”

  一个过路的老大爷头也不回地说:“豆腐渣工程呗。”

  下午的Artist Talk环节,很多人点名要提问“豆腐”的设计师,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来。这是一个北京的艺术家团体,名字很古怪,叫政纯办。“政纯办用豆腐作为材料,以建筑物的形式,诠释了关于历史性倒退的概念,延伸出从衰退直到崩溃的社会过程。”人们只能从他们发出的这份很官方的说明中体会其作品中的奥妙。

  建筑不是建筑物

  范二喜和李洁旺今天轮流拉客。两人不停地比:“我拉了17个客人。”“我拉了20个了。”开出租车十几年了,今天最激动。

  今天是在深圳开出租车——而在此之前,范二喜从没出过内蒙,李洁旺最远也就去过武汉。深圳,那么南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会不会热死?

  这是来之前盘旋在兄弟俩脑子里的问题。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高中毕业当司机,开一辆车,一个早班一个晚班。偶尔跑一趟长途去包头,从没想过来深圳。

  9月初,荷兰记者Michiel Hulshof和建筑师Daan Roggeveen在呼市下飞机,搭上了范二喜的Taxi。“我们出钱,请你开车去深圳,在深圳开一周出租车,你想不想去?”Daan用不流利的中文问范二喜时,范二喜差点要踩刹车——他以为遇到了骗子。

  Michiel和Dann来自一个叫Go West Project的团队,中文名“西部大开发”。他们现在做的这个项目叫“百日谈”——听中国西部城市的出租车司机讲自己城市的故事。点子是Michiel在北京机场打车时想出来的。对于一个外来客来说,出租车司机是他们对陌生城市的第一印象,他们了解所有好吃的馆子,知道城市最多的故事,对于城市的变迁和历史把握得最为熟悉。

  欧宁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双年展给“百日谈”批了10万,欧宁又帮他们申请到了荷兰使领馆和蒙德里安基金会的资助。方案从最初20个西部城市削减到最后6个,根据里程给予每个司机补贴。范二喜和李洁旺从最远的呼和浩特开过来,3100公里,补贴1.2万。

  “不赚,也不亏。来就图个好玩。”李洁旺说。

  他比范二喜大胆。“思前想后了半个月,我就来了。”虽然他也不能理解。好好的,有人请你开车到深圳,啥也不干,就算是参加“艺术展”——“那我也成艺术了?”范二喜则一直怕被骗,他拉着荷兰人去公安局想立个案——万一被骗了还能让警察同志把自己救回来,但公安局没给立。

  12月2日,范二喜和李洁旺上路了。他们一口气开了39个小时,中途只在靠近武汉的一个加油站招待所睡过一觉,5日中午顺利抵达深圳。范二喜把身上的棉袄脱到只剩棉毛衫,李洁旺给老婆打电话说:“深圳太漂亮了,咱在这儿住就好了。”

  另外五辆车分别来自长沙、武汉、重庆、郑州和石家庄。重庆司机叫杨文胜,是个标兵。老杨是宋昕霖——百日谈项目中唯一的中国成员托当地的媒体朋友找的,她千叮咛万嘱咐,只发动私人关系就好,朋友还是搞上了报公开海选,结果老杨脱颖而出。

  十二年前老杨来过深圳,变化太大,他都认不出来了。虽然也觉得深圳“繁华、挺不错”,但是跟重庆一比——那就不用比了。老杨有着对重庆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是把自己当做重庆市形象大使来参加双年展的,他的车擦拭一新,车窗上贴满了自己买的重庆风光明信片,还带来了100顶小红帽,上面有金黄的五个字:重庆欢迎您。帽子是老杨的出租车公司给定做的,总之,公司也好,老杨也好,都认为:一定要把重庆宣传到位。

  “刚才搭我车的两个人,听我介绍啊已经决定元旦要去重庆了!”老杨骄傲地说,也送了我一顶小红帽。

  “我们想讲中国的故事。但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被讲得太多了,而且这不能代表中国。”Michiel说。他是记者出身,搭档Dann是一位建筑师——对于Dann来说,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建筑项目。

  “中国建筑师习惯专注于物理空间的营造。西方不一样,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都是建筑的一部分。”欧宁说。“Architecture(建筑)不等于building(建筑物),建筑双年展不是造房子的双年展,城市结构、社会环境,包括乡村和西部的构成都属于建筑。”

  于是,别忘了这6辆西部出租,也是这次双年展的流动展馆。

  城市漫游:奥德赛计划

  “漫游(Odyssey)——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是双年展的特别项目。9个作家,写了9篇小说,关于9座建筑。

  作为总策展人,欧宁并非建筑专业背景出身。非专业的人总是对跨界更有兴趣。欧宁考虑过电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文学。因为文学的处境,“文学在当下环境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而且文字比影像始终更为微妙。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欧宁陆续考察了二十几个城市的建筑,最终选定了9座。标准一是要10年内的新建筑,二是地域、功能、形式等尽量多样点,东西南北,公馆私宅,都有。

  建筑师们听说这个计划都非常高兴。但说服作家欧宁花了一些时间。他前后联系了20多个人,一半拒绝了,有的觉得“命题作文,还是以座房子为题,不好写”,有的质疑“是不是给地产商做广告啊”。欧宁强调,小说只需要和建筑物发生一点联系,就一点——就可以了。

  作家和建筑物/建筑师双向选择。比如朱文第一眼就看上了西藏林芝的派镇码头。刘家琨则指定要韩东写他的石刻博物馆,鹿野苑。9月,韩东和刘家琨一起到成都,在鹿野苑里转了一天。天下着雨,两个人坐在石凳上喝茶。刘家琨问韩东打算写什么,韩东也说不出来。二人就在雨里坐着,有点茫然,有点禅意。

  韩东回到南京,很快把《呦呦鹿鸣》写出来了。一对普通夫妇生了一个手有残疾的儿子,很凡俗的一个故事,被韩东写得“有了神性”(刘家琨语)。

  朱文跟着张轲——派镇码头的建筑师去了林芝五天。派镇位于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南,雪山脚下,是林芝地区米林县的一个村级小镇。码头的规模很小,只有430平米,功能也很朴素,主要为水路往返的旅行者提供基本的休息、候船、卫生间和恶劣天气情况下临时过夜等功能。建筑的材料,从墙面到坡道的地面,全部是来自附近的石头。砌筑也是当地的工人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自己做的。朱文觉得这个建筑很不可思议,自然,又突兀。对自然顺服而谦卑,却又充满了能量。

  朱文写出的《派镇码头》是欧宁个人觉得最好的一篇。去考察时他也一起去了,没见朱文怎么观察,怎么记录,但是小说里细节的丰饶令人惊叹——况且朱文已经十年没写小说了。

  也不是每一对的合作都这么琴瑟和谐。台湾作家胡淑雯,写的是西安蓝田附近马清运的“父亲宅”。她去时,宅子已经人去楼空,作为被奉献对象的父亲一个月前去世。胡淑雯最后写了一个变形人的故事,调子比较灰。双年展现场交流会上,她很紧张,说幸好马清运没有来,怕他怪自己把他的房子写得太阴暗了。

  “漫游”还有个后续,对这些小说和建筑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报名,由建筑师带队,参加双年展旅行团去实地考察这些建筑物。但这个费用得游客自己出—这就看建筑师和建筑物的吸引力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