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澳门回归十周年:数字见证澳门十年发展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3日11:41  新华网

  新华社澳门12月13日电(记者 徐超)人口54万,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这就是澳门。从规模上说,澳门只是个小城市,资源有限、人力有限、土地有限……然而,回归十年来,数字所见证的巨大变化,却让它成为一颗夺目的明珠。

  经济腾飞

  ——从“负”到“正”。回归后第一年,也就是2000年,澳门特区扭转回归前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局面,保持连年增长势头,2000年至2008年本地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约为14%。

  ——人均GDP名列亚洲前茅。2008年,澳门特区人均GDP达到31.3091万澳门元(约合39036美元),是1999年的2.8倍。

  ——累计财政盈余1000亿澳门元。2000年至2008年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收支连续9年出现盈余。回归十年间,政府财政累计盈余由不足130亿澳门元,增至1000亿澳门元,财政实力增长近7倍。

  ——42倍,2008年入境旅客与特区居民总数之比。回归两年后,特区2001年全年入境旅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自2003年7月内地城市陆续实施赴澳门“个人游”后,内地客源大幅增加,入境旅客总数呈现跨越式增长。2007年,入境旅客达到约2700万人次。2008年,由于统计中剔除外地雇员和学生入境人数,澳门全年入境旅客人数2293万人次,是当地人口的42倍多。

  ——失业率3%。回归十年来,失业率可以说是为数不多呈“下降趋势”的数字。2000年,当地失业率达到回归以来的峰值6.8%,以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已降至3%。

  成果民享

  公共财政宽裕了,特区政府没有忘记一直以来为特区经济做出贡献的市民。

  从2000年开始,特区政府本着“以民为本”,从改善市民生活水平,保障市民安居乐业方面着手,不断加大民生“红包”的派发力度。“翻番”这个词汇,已经很难如实反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2640澳门元,“最低维持生计指数”。根据特区社会工作局提供的资料,2000年,特区政府就将本地“最低维持生计指数”提升至每月1300澳门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又提升至1600澳门元和2000澳门元。到2008年,考虑到金融危机冲击,特区政府两次提升标准,至2640澳门元,比回归时高出一倍多。

  ——5000澳门元,敬老“红包”。为体现对长者的关怀及弘扬敬老美德,2005年,特区政府首次发放“敬老金”1200澳门元给年满65岁或以上的老人。这一标准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升至1500澳门元和1800澳门元。2008年特区政府,两次分别发放1800澳门元,2009年一次性提升至5000澳门元标准。

  ——4岁,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岁数。1996年至1999年,澳门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为77.9岁,2005年至2008年期间已经提高到82岁。

  ——6000澳门元,全民“年度红包”。特区政府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推出“现金分享计划”,2008年向每名澳门永久性居民发放5000澳门元,非永久性居民拨发3000澳门元;2009年向每名永久性居民发放6000元及总值500元的医疗券,向非永久性居民发放3600元。

  ——1万澳门元,居民公积金户口人均注资。根据2010年财政预算,特区政府计划明年拨出33亿澳门元启动中央储蓄个人账户,落实“双层社保”制度,向每个符合资格开户居民账户注入1万澳门元启动资金。

  ——25万,社保基金受益人。十年来,向社保基金供款的受益人从1999年的11.5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5万人,增长1.2倍。同期,社保基金各项津贴总额由1999年1.41亿澳门元增至2008年4.26亿澳门元,同比增2.1倍。

  着眼未来

  为让特区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潜能,特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和关注,并致力于行政改革,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15年免费教育。2007至2008学年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是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中首个提供15年免费教育的地区。

  ——10.2亿澳门元,免费教育津贴。十年来,特区政府用于免费教育的津贴开支由1999至2000学年的3.7亿澳门元增至2008至2009学年的10.2亿澳门元,增1.75倍。平均在每名学生身上的投入由1999至2000学年的6500澳门元增至2008至2009学年的1.6万澳门元,增1.46倍。

  ——33项“一站式服务”。截至2009年10月,特区政府已有13个部门提供共33项“一站式服务”,大大便利居民生活。十年来,特区政府共颁布460项法规,有关经济、民生的法规共235项。

  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范围扩大层次提高渠道拓展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李云路 刘畅)“十年来,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日益密切。”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两地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平均达100多项、2000多人次,2009年更是达到200项、5000多人次。

  从芭蕾舞到民间乡土艺术,从民间社团到国家级的艺术团组,从政府主办的官方项目到由文化经纪公司运作的市场项目……“与回归前相比,两地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层次不断提高,交流渠道不断拓展。”赵少华说。

  赵少华认为,回归十年,两地文化界人士以及青少年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加,澳门青少年的国家观念日益增强;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地文化融合正在加快。同时,内地遵循“一国两制”原则,全力配合特区政府开展文化活动,帮助特区建立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积极促进两地的文化产业合作,并大力支持澳门特区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澳门回归以来,旨在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海流金”活动已在四川、贵州等地举办了五届,通过邀请澳门知名文化界人士参与交流活动,增进了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人士的相互了解;连续九年在澳门举办的“内地春节习俗展演”则早已成为澳门同胞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由澳门与广东、香港联合申报的粤剧项目不久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文同宗的血脉之情是两地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的根基。”赵少华说。

  赵少华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内地与澳门方面联合成功举办了《雪域风情——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诗词书法展》等大型展览,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甘肃拉卜楞寺佛乐团等分赴澳门参加国庆及庆回归活动,受到澳门同胞的热烈欢迎。

  “澳门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认知正在增强,”赵少华强调,回归十年,两地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不仅内地青少年艺术团赴澳门交流增多,澳门青少年艺术团体参加内地举办的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大型艺术节的交流机会也不断增加,“港澳大学生内地文化实践”和“国粹港澳校园行”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文化部2006年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签署了《内地与澳门特区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协议以“互惠双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规划了两地在文化方面加强合作的领域和渠道,从机制上保持了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2009年,粤港澳三地还签订了“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09-2013”,继续推进地缘相近的三地文化交流。

  赵少华对未来内地与澳门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她表示,文化部将继续加强与澳门特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文化官员的高层互访,沟通信息,整合资源,拓展并深化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内地与澳门在文化上各有优势,内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专业的人才队伍,澳门具备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完善的法律制度,”赵少华说,随着内地对澳门开放领域更多、开放程度更高、开放模式更多样,我们不仅将继续组织“艺海流金”“内地春节习俗展演”等传统的文化活动,还将借助多种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产业合作。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