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人的家国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11:53  新民周刊

  BY  林东林

  多少年来,作为扎入中国体内最深的一根刺,那座名叫台湾的岛屿带给我们的伤痛,随着政治情势的起起伏伏,很自然地传递给了每一位关心时事的国人。但事实上,如我一样的年轻人,除了对那边的音乐、电影和娱乐节目略知一二外,究竟又对那片土地了解多少呢?

  说起来,我近年对台湾的阅读兴趣,还是由秦风先生的老照片文章所燃起的。秦风先生行文简洁,笔端含情,在历史知识之上加以新闻记者的专业,介绍台湾历史岁月的人与事,解读台湾社会现况和台湾人的内在心理性格,读来活色生香,令人对台岛岁月别具一番观感。其《台湾岁月》,即以编年的形式串起了台湾的历史坐标,带读者梦回台湾光复、国民党迁台、金门炮战、胡适逝世、两蒋病故、美丽岛事件、汪辜会谈、开放探亲、“9·21”大地震,以及琼瑶爱情剧、邓丽君崛起和罗大佑掀起的黑色旋风。

  多少风云大事,多少历史变迁,浮浮沉沉,起起落落,这类书读来纵然风云际会,大有纵览河山岁月之感,但总觉隔了一层,缺少切肤之痛。只见王侯将相的来往登台,不见庶民众生、贩夫走卒的一笑一叹,风云模糊了历史细节。事实上,唯有个人的辛酸冷暖和边边角角的琐碎小事,才最能弥补我们认识上的空白和偏差,读多了王天下的历史,自然想读一读个人的家国史,不期然,恰好遇到这本《我们台湾这些年》。

  这本书,在体例上与《岁月台湾》虽不乏相似,但只截取了1977年至今这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因为作者廖信忠本人即是斯年出生。两书的不同之处,正是秦风先生以标志性大事书写时代的岁月与故事,正所谓大时代大历史;而廖信忠则是折笔向己,呈现政治巨变下个人和家庭的凡尘俗事和细微感受,以微写著,用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编年史串起了三十多年来台湾的历史坐标和政治走向。而这两种写法,亦是两种味道,端的非好坏二字所能涵盖完全,你所读到的都是历史,以及历史挟裹下的人。

  两岸同宗、同祖、同文化,一边看台湾历史,一边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我们自己。比如1950年我们有土地改革,1953年陈诚在台湾也开始搞“耕者有其田”,而且相当成功;我们有“九年义务教育”,台湾则有“九年国民义务教育”;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我们举国同悲,而1975年蒋“总统”去世时,他们也是如丧考妣、沿街跪哭呢。我们有女排的“三连冠”,台湾也有棒球的“三冠王”;1998年的台湾肠病毒危机,又与我们的非典何其相似?而1999年台湾的“9·21”大地震,又让人不免联想到“5·12”汶川大地震。

  其中最让我唏嘘不已的,则是8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背景下的故事。

  1949年前后,许多士兵随国民党政府迁台,四十多年后阿兵哥也一晃成了老荣民,终身未娶,又无法与家人团聚,只好聚居于各地的“荣民之家”,生活也日渐艰难。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之后,迁台老兵多半清寒,一时凑不齐旅费返家,各界纷纷捐款,电视台和报纸举办“为老兵而唱”演唱会,筹得两亿多台币作为老兵返乡探亲的补助款。但是两岸相隔四十多年,人事景物已不复当年,老兵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年村口盼子归的阿爹阿娘们早已下世,只剩下乡间坟前的一抔黄土了。

  一百多年的两岸隔绝,五十多年的台海对峙,普通人可能对台湾的历史已经相当陌生。殊不知,在“台湾”这个政治色彩异常浓厚的词语背后,还隐藏着宝岛人民的平凡故事和寻常生活,台湾不是只有简单的“统”、“独”两个符号,也不是只有简单的蓝、绿两种色彩,外省人也好,原住民也好,一百多年来的抗争、自强与奋斗,使得他们都已成为台湾的一部分,他们在肩并肩地改变并书写着台湾的历史和未来。历史大变迁中的凡人俗事、细微末节最真实,读之方能细细体味他们一路走来的蹒跚与心酸、荣耀与自豪,方能感受到历史的力量。■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