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郭田勇:通胀风险防范仍是明年政策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12:59  中国周刊

  通胀风险防范仍是明年政策重点

  虽然当前通胀还不构成现实威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呈现向好之势,物价水平肯定会伴随一定程度的上涨。要密切关注物价上涨的幅度,不能让通胀预期演变为通货膨胀。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为2010年中国经济政策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通胀预期抬头、资产价格上升以及部分国家加息的压力下,经济政策是否出现转向,为各界所关注。中央已经定调,明年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带来的问题,则是宽松货币政策下对通胀风险的防范。

  2009年我国经济恢复迅速,稳步增长,第三季度GDP已达8.9%,保八已不成问题,但是这种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大规模政府投资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仍不稳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发挥乘数效应,带动民间投资,但是目前来看民间投资仍然不足,如果提高利率则会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私人投资发生挤出效应。在后危机时代,促进民间投资的提高正是工作重点,此时加息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居民消费方面,受制于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出于预防性动机和传统消费观念,居民消费又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扩大居民消费,还需解决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几大问题,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多方面的配合,由此看来,扩大内需仍然任重而道远。

  而在外需的恢复方面也不乐观。从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美国来看,其国内消费模式正在发生转变,2009年8月美国个人储蓄率从2007年末的0.4%升至3%,其中,2009年5月更是蹿至6.9%的高位。在中国努力扩大内需的时候,美国正奋力扩大外需、扩大出口,这从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尤为频繁中也可见一斑。而且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16亿美元,且贸易救济调查近九成是由“二十国集团”成员发起的,中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这些都对我国出口的恢复极为不利。

  依靠外需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内需的扩大又不是一日之功,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还未形成,我国经济仍然“乍暖还寒”。而且从国际环境来看,近日迪拜债务危机也说明金融危机以后,对于经济摆脱危机走向复苏不能过于乐观。因此,此时政策退出会有二次探低的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是中国经济恢复和向好的前提。

  11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基调。这意味着2010年我国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而货币政策则更着重强调“适度”的原则,并根据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灵活的应对。对此,面对通胀预期不断加强的情况,还应未雨绸缪防范通胀风险。

  虽然当前通胀还不构成现实威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呈现向好之势,物价水平肯定会伴随一定程度的上涨。这具有合理性,而且只要是在可控范围内,价格出现一种恢复性的或者适度的上涨,对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坏事。从理论上讲,在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状态时,温和通货膨胀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扩大效应。但要密切关注物价上涨的幅度,不能让通胀预期演变为通货膨胀。

  当前央行已经在采取微调的措施,通过市场化工具如央票、正回购等方式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进行控制,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央行已经连续七周在公开市场收紧流动性。这主要是对银行信贷规模实现一个“量”上的控制,进而落实货币政策的“适度”原则。但是,加息时机仍不成熟,如前文所述,在我国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存贷款利率一旦上调,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企业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则不利于经济复苏。所以,预计央行不会轻易加息。但是,如果第四季度的流动性继续上涨,那么央行就有可能在明年年初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幅度会控制在0.5%-1%之内。当然也不排除2010年资产价格会出现上涨过快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或者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则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出现转向。明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二季度,也不排除有加息的可能。

  综上所述,2010年我国在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应重视防范通货膨胀。注重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民间投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早日打开内需不足的困局,发掘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