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澳门开埠400多年,既是贸易港口,也是文化古城,作为中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汇点,遗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文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澳葡当局对保存历史文物颇为注意。1982年,成立“澳门文化学会”,以协助当局制订和执行文化政策,促进中、葡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为宗旨。文化学会主席之下设秘书和管理处、文化规划处、文化遗产处、组织和调查处等部门。历史档案室和政府图书馆亦由学会领导。澳门文化学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只为少数葡人社团服务的现象,逐渐开展与民间的对话,积极扶持各文化艺术团体举办澳门艺术节,邀请中、葡艺术家和团体来澳表演和交流,邀请中、葡学者专家来澳举行学术研讨会,出版中葡语对照的中葡两国的著作等,为发展澳门文化,推动中、葡文化交流,做了有益的工作。
1985年9月1日,澳门第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宣告成立,学会提出“研究社会,服务澳门,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的方针,以期逐步填补澳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几年来,学会出版《濠镜》学报,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内地和港、台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大大活跃了澳门的学术气氛。
中葡联合声明签署两个月后,另一个重要的学术机构——东亚大学的“澳门研究所”,也于1987年6月1日成立,宗旨是“立足澳门,研究澳门社会,为澳门的安定、繁荣和发展服务”;“培养澳门新一代的领导人才及专业人士,使他们能够成功地迎接澳人治澳的挑战”。研究所大力组织专题研究,举办学术讲座,出版《澳门研究》,安排撰写《澳门丛书》,进一步推动了澳门的学术活动。
当局建立了专门机构以保存和整理澳门的文物和资料。如贾梅士博物院创办于1927年7月,收藏品有2000多件,其中包括300多件明清石湾古陶和300多幅明清广东画。又如创办于1982年3月的“澳门历史档案室”,收藏了澳门10多个政府机关50年以上的历史档案,其中不乏几百年前的珍贵资料。此外,澳门还有“海事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均为文物收藏机构。
澳门有6个图书馆,其中以设在市政厅二楼的公共图书馆规模最大。该馆建于1656年,收藏了许多澳门古代文献,目前该馆有中、英、葡文藏书共10多万册。1948年开放的南湾阅书报室,是澳门规模较大的华人图书馆。
澳门的新闻事业,如果从马礼逊创办《中国丛报》算起,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中国丛报》又称《澳门月报》,英文名为ChineseRepository,月刊,1832年至1851年间,先后在广州和澳门出版。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曾命人摘译其内容以供施政参考,故又称《澳门新闻纸》。其后,1893—1895年曾出版《镜海丛报》,1897—1901年出版过《知新报》,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又先后出版过《镜报》、《濠镜晚报》、《澳门通报》、《濠镜日报》、等。新闻事业的队伍愈来愈大。现澳门共有16家报馆。其中中文报纸9家,为《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市民日报》、《星报》、《先锋日报》、《体育报》、《体育周报》和《时事新闻》,日销售量最大的达到5万份,最小的也在2000份以上。葡文报纸7家,其中澳葡当局出版的《宪报》(周刊)已有150年历史,此外还有《澳门人报》、《澳门晚报》、《澳门邮讯报》、《澳门消息报》、《澳门论坛报》、《号角报》、《中西报》以及《星期六》周刊等,日销量均为2000份左右。此外,香港有40多种报纸、20多种杂志运销澳门,日销量近2万份。澳门各社团出版的刊物有《澳门学生》、《澳门教育》、《教会月报》、《晨曦》、《活流》等。
澳门目前有2个广播电台。一为官办的澳门电台,一为民办的绿顿商业电台。此外还有澳门电视台。但澳
门居民多接收看香港电视台节目。澳门还有几家小型的地方新闻通讯社,主要向香港报纸提供消息。
澳门的美术事业一向比较落后,只是在近10年左右才开始蓬勃发展。近年来,大批画家从内地涌入澳门,为澳门画坛输入新血液。在澳门约300人的美术家队伍中,内地画家至少占了200人。他们中间多数是中、青年,正处于创作的兴旺时期,又都受过美术院校良好的专业训练。他们的到来,促使澳门画坛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景象。各种美术团体纷纷涌现,艺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澳门原有美术团体2个,即颐园书画会和美术协会,近年又先后成立了佛珠澳书画会、珠澳书画联谊会、书法篆刻协会、美术设计协会等。目前又在筹建亚太地区美术协会。颐园书画会和美术协会每年联合主办全澳美术作品展览,市政厅博物馆每年举办一次全澳书画联展,中华教育会每年也都举办全澳学生绘画比赛。除了这些定期的美术活动之外,还有不定期举办的穗港澳联合画展,中国内地、香港、葡萄牙、日本、美国等国画家的个人画展,以及澳门本地画家的个人画展。
当局也比较关心开展美术活动,市政厅博物院设有两个长期开放的画廓,澳门文化学会也举办过一些美术展览;政府还对民办画展有所资助。
澳门现有13个音乐团体。其中两个是音乐学校,即圣庇护十世音乐学院和澳门音乐学院。其余均为专业的或业余的演奏组织。它们是:澳门文化学会音乐团、澳门警察厅银乐队、澳门复音合唱团、澳门管弦乐团、澳门人乐队、长虹音乐社、圣中合唱团、澳门音乐学院合唱团、澳门合唱团、澳门爱乐乐团、澳门广播电视公司乐队。
定期的音乐活动,每年有2个乐季,每季举行5次音乐会,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此外,每年5月,由文
化学会举办澳门青年音乐节。还有每年3月举行的校际歌咏比赛,每年秋天举行的爵士音乐节,每年一次的澳门广播电视歌唱大赛,以及每年一次的澳门业余歌唱大赛等。
不定期的音乐活动,有由文化学会或市政厅邀请中国大陆或外国音乐家演出,平均每月一次。澳门的各家音乐团体每年大致都会举行一两次音乐会。
澳门共有7家电影院,总座位8000个。其中,清平戏院创办于1875年,是港澳和广东省最早开办的戏院。澳门还有一家欧式剧场——澳门岗顶剧院,历史也在百年以上。
澳门最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小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羽毛球、武术和象棋等。现有各种体育会团近100个,会员近8000人。其中一些体育团体,如足球、篮球、柔道、曲棍球、射击、乒乓球、象棋等,已经加入了国际性的体育组织。
教育
澳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是教育司,隶属于教育暨文化政务司。教育司设有司长和副司长。下设教育活动研究暨计划室及总办公室、学校行政厅、教育厅、青少年活动处,私立教育辅助处、成人教育处、校外职业训练中心、教育设备辅助中心、各官立学校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
教育司的职责是建议制定教育政策,发展与协调学校、教学、体育、娱乐等活动,推动校外职业训练,考察官立和私立学校的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等等。
目前澳门的学校分官立、官制和私立3种。一般学校的学制为:幼稚园3年,小学6年,中学5年,大学预科2年、本科3年。1985~1986年间,澳门有大学1所,中学29所,小学69所,幼稚园62所。在校学生共65898人,占全澳人口1/7左右。其中官立学校以葡文或中、葡文教学,学生4000多人,占学生总数不到6%;私立学校以中文或中英文教学,学生61000多人,占学生总数90%以上。教师总人数2160人,其中半数以上为小学和幼稚园教师,大学教师56人。
东亚大学是澳门唯一的一所大学,建于1981年,是私立大学。该校设有本科学院、公开学院、预科学院、进修学院和研究院。本科学院是全日制。学生3年内修完18个学科,经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公开学院为校外教育性质,共设10种学位课程,采用学分制,学生在3-10年内修满192个学分即可获文学士、工商管理学士或理学士的学位。进修学院为业余进修性质,分短期培训和二年制课程两种,并于1985年发展为理工学院,所设课程在50种以上。预科学院为寄宿两年制,为准备投考东亚大学或北美洲大学的中学毕业生提供考前服务。研究院招收工商管理、文学及社会科学类研究生,东亚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800名,其他学制学生5000名,学生来自东南亚、香港、澳门、南美、南非等地区。主要经费来源为学费,收费高昂,澳门大部分家庭难以负担。
澳门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政府对中小学教育中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政策的悬殊差异。在教育经费分配方面,占学生人数5%左右的官立学校,获得全部经费的70%,而占学生人数95%的私立学校(多为中文学校),只获得全部经费的30%。在管理制度方面,教育司只负责官立学校,对私立学校则只起咨询作用。私立学校各校按照自己的方针办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考试制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总的来说,澳门的文化教育质量不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也较差。据澳葡当局1970年调查,居民中大学程度的只有2000人,仅占人口总数的0.5%;高中程度的约5000人,不到人口总数的2%。近年来,内地和香港不少专业人员到澳门定居,使居民的文化结构有所变化。
宗教信仰
澳门开埠几百年间,中外商民处杂,各种宗教并存,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和巴哈伊教等。
佛教的信徒最多。据1970年的统计,澳门佛教徒多达19万人以上。40年前成立的“澳门佛学社”是较有影的佛教团碎,现有社员1000多人,但年轻人甚少。近年来又有一个新的组织“澳门佛教联合会”成立。澳门有佛教庙宇40多间(不包括土地庙神舍),其中妈祖阁、观音堂、天后、关公的最为普遍。
天主教传入澳门已有400多年历史。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于1576年1月23日,是远东地区最早的传教中心。该教区现有6个本堂区,2个传教区,各堂区的行政、财政独立。较大规模的教堂有20多座,其中望德堂、风顺堂和花王堂历史均在300年以上。澳门现在天主教徒2.3万多人,其中2/3以上为中国人。澳门天主教徒积极从事教育、青少年复原所、音乐学院、修道院、商科学校等等,共有学生26000多人,占澳门学生总数的1/3以上。这些教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并非天主教徒。此外,教区还开办托儿所、诊所及老弱伤残院。
基督教是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马礼逊教士传入澳门的。澳门蔡高学校的创办人蔡高,是马礼逊在中国的第一个信徒。葡萄牙人多信奉天主教,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是中国人。澳门现有基督教会21所,教徒约3000人。各个教会的行政、经济独立。基督教会对教育和福利事业十分热心,开设福利机构7间,小学7所,中学3所,学生合计3000多人。基督教在澳门的历史和势力不如天主教,但它的教派甚多,而且自立门户,独树一帜。如1830年兴起于瑞士,现在世界上143个国家中拥有250万会员的“新使徒教会”,由德国人彼得牧师主持澳门传教工作,但信徒寥若晨星。又如美国人斯密·约瑟于1805年创立的“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即摩门教),总部设在美国,1965年在澳门设分部,现有教徒300多人。该教有两个特点:一是教会负责人不是专职的。澳门圣徒教分会的正副会长,一个是律师,另一个是赛马车会的职员。二是上门传教,个别吸收会员。传教人员(通常一男一女搭配)穿着整洁的服装,挨家挨户传教,吸收会员。
回教(即伊斯兰教)在澳门的历史与天主教一样悠久,也有400多年了。16世纪澳门开埠时,从亚非地区来的阿拉伯人把回教引进澳门,也曾盛极一时。介后来随着澳门贸易地位的衰落,阿拉伯商人渐渐离去,信仰回教的人便大大减少。目前教徒只有100多人。
巴哈伊是阿拉伯文Bahai的音译,因其创始人侯赛因·阿里(1817~1892)自称巴哈安拉(阿拉伯文Bahallah的音译,意为“安拉的光辉”),故得名。阿里的主要著作为《至圣书》。巴哈伊教的基层单位是灵体会。该教于1953年传入澳门,目前有信徒100人左右。入教不举行特别仪式,只要当众宣布自己信仰该教,并在登记卡自上签名,就算完成入会手续了。
澳门葡萄牙人和华人不同的社会地位
澳门社会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葡人的社会,另一个是中国人的社会。目前澳门主权与管治权分离,中国拥有主权,葡人掌握管治权。所谓管治权,实际上就是殖民统治权。只占澳门人口1%的葡萄牙人是统治者阶级,垄断政府机构的全部高级职务,又规定以葡文为法律语言,一切政府公文和其他法律文件都必须使用葡文为有效。中国人和中国文字被摒弃于统治圈子之外。除葡人之外,土生葡裔也是特殊阶层。这类人现有12000-15000人,约占澳门人口的3—4%。他们世居澳门,与中国人杂处甚至通婚,成为混血人种。他们具有葡萄牙国籍,又与中国人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能够分享葡人的特权,普遍在澳门政府中担任酬金优厚的职务,是葡萄牙在澳门殖民统治的社会基础。
澳门中国人是被统治者。一般说来,除极个别中国人领袖被当局邀请参与咨询政务之外,广大中国人在政治上是没有地位的。在澳中国人着重于经济的发展,同时缔结社团、虔信宗教,谋求在澳门安居乐业、发财致富。
澳门劳动人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体上介于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1979年前后,由于移民涌入,人口激增,工价较为低廉,一般工人每月工资为600~800澳元,最高也不过900澳元。80年代以后,澳门经济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新办工厂企业增多,工人工资逐年上升,现已达到每月1200~1600澳元,最高可达2000澳元。不过,绝大多数工人每月工资仍然在1400澳元以下。据1986年初澳门工人联合会对5362份工资调查问卷的分析,工人每月工资在1400澳元以下者1984年为3827人,占71.4%。1985年为3672人,占68.5%。而工资在2500澳元以上的,1984年为235人,占4.4%。1985年为264人,占4.9%。
澳门居民95%以上是中国人,其中大部分是广东籍人,生活习惯与珠江三角洲一带居民差别不大。不过澳门长期以来华洋杂处,其社会生活习俗免不了也是中西混合型的。
从食的方面来说,今日澳门食品市场供应充足,中西结合,品种多样,风格各异。
从食品价格售价来看,可以看到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食品价格比内地贵得不多,某些食品甚至比内地便宜。
(二)物价平稳,稳中有降。大体上说,澳门人每月用于食物方面的基本支出,约占其收入的1/4左右。目前澳门各式饮食店号约600多家,当中自不乏综合性的豪华酒店,更多的是专营饮食的酒楼餐厅。经营传统中菜的大都装饰得金碧辉煌。营业时灯火通明,呈现出一派堂皇富丽的景象。而西式餐厅则精巧别致,若明若暗的灯光,轻柔的音乐,配上室内装饰的油画、雕塑,又另具一种淡雅宁静的格调。在菜式方面,除了中国和葡国餐馆之外,还有意大利、法国、日本和泰国式的餐厅,各具风味。
从衣着方面来看,澳门服装的款式和档次多种多样。老年人的服装讲究面料而式样比较朴实,中年讲求实用,看场合穿衣,年轻人则花样百出追逐潮流。市场出售的服饰衣物,除本地产品外,香港、内地、台湾、日本、法国、意大利的产品也随处可见。其中,港产服装款式新颖,价钱相宜,在澳门服装市场中占主要地位,内地和台湾产衣服售价低廉,亦拥有一定市场,而欧美日等国进口的高档服装,售价通常是内地服装的3倍。
从住的方面说,澳门地域窄小,住房短缺,40多万人拥挤在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据1980年的调查统计,澳门全部住宅单位为47775个,住户为55000多户。这些住宅单位又可分为几个档次:一是高级楼房,集中在半岛东南区和西南区,即南湾和西湾一带,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总瞥私邸,富豪别墅均集中在这里。二是平民屋,分散在河边新街、火船头街、沙梨头、新桥区、青洲、台山和黑沙湾一带。多为残旧楼房或简陋平房。三是木头和锌铁片等搭盖的临时房屋,分布在澳门东北面的马场,西北面的青洲、台山、筷子基、林茂塘、中部的白鸽巢山附近,以及凼仔、路环等地,总数约6000间,有5000余户,30000多人居住。这些非正式房屋居住条件极其恶劣。四是居住在篷艇中的水上人家。澳门现有篷艇1049艘,一艇一户。这些都是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家。
据统计,澳门约有40%的家庭拥有自置的住房,其余60%则需租房居住。而自1978年以后,由于人口急剧增加,住房供应紧张,房租猛涨。至1983年底,房租上升至顶峰。普通40—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居室每月租金1700—2000澳元;一个10平方米的单间房,月租也在700澳元以上。房租开支成为居民生活的一个沉重的负担。1984年以后,不少家庭经不起高房租的压力,由租屋转为分期付款购买住房。澳门人称这种购房方式为“供楼”。随着“供楼”增多,社会对出租房屋的需求下降,房租也随之下跌。1985年,上述两房一厅的居室,月租大约在1300—1500澳元之间。10平方米的单间房,月租也降至500澳元左右。
最后,再看看行的方面的问题。澳门地窄人稠,而不少人拥有私家车,路窄车多,行路艰难,澳门行车道路总长度约91公里,机动车总数已达万辆以上,平均每公里的车辆密度达320多辆,道路容量大大超负荷。交通拥挤,人车争路的状况处处令人提心吊胆,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澳葡当局现已计划在几个交通繁忙路段设置4个停车场及3条人行天桥。更大规模的计划则准备再建第2条澳凼大桥及打通松山隧道。这些计划实施以后,澳门行路难的现象将会有所缓解。
澳门还有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黑社会组织活动猖撅。澳门最早的黑社会组织,是英国人开办的东印度公司中的“友联馆”。凡加入友联馆的工人,工作有保障,但本人必须将工资收入的1/10缴交会费。继友联馆之后,不久又出现“友乐馆”。这个组织并不硬性规定会费的数额,只是“随缘乐助”,但却在堂口之内开设赌场,抽头图利,危害更为严重。工人们每月的血汗钱,往往在顷刻之间输得一干二净。输光了便向堂口领借工资,月利息为15%。在这种高利贷的压力之下,不少负债人便铤而走险去于盗窃、抢掠的勾当。
鸦片战争以后,苦力贸易在澳门兴起。专事苦力贸易谋利的招工头在“猪仔馆”门口挂出“利庐”的招牌,雇佣打手近百名,干尽绑架、拐卖人口的罪恶勾当。友联、友乐和利庐,都是澳门黑社会组织的开山始祖。
此后,澳门日益堕落成为嫖、赌、饮、吹的花花世界。黑社会势力在这种畸形状态下也愈加迅速地膨胀起来。到20世纪20年代初,澳门人口不过18.4万人,而黑社会堂口,已经有友联、同义、家义、联英社、友和、利庐、尚义堂、群英、合义和黄馆等10多个。目前更发展到20多个,总人数约1.4万人。其中,“十四K”势力最大,约4000人;“和安乐”3000人:“和胜义”2000人;原有的各个堂口共约4000人;新成立的组织共约1000人。这些澳门黑社会组织的谋生之道,除了受雇于赌场作护场,或为烟格、娼寮作跑腿外,还干尽行骗、夜盗、扒窃、拐卖儿童、贩卖假药等勾当。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有些黑社会人物甚至能以街坊地保的身份,进行一些排难解纷的工作。
澳门黑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生财之道,是在赌场上放高利贷和做黄毒生意。高利贷一般发放给从香港来澳门的赌徒,他们用回港证作抵押,以5日为一期,每期借1000澳元付20%的利息。这种高利贷经常引起摩擦纠纷和流血惨案。黄色生意方面,黑社会组织利用它们所开办的夜总会、舞厅、蒸气浴、静电中心等色情场所,控制了一批舞女、摩女和指压员,强迫她们出卖色相,充当它们的摇钱树。毒品生意方面,黑社会组织垄断澳门毒品走私,高价供应给2500名吸毒者“过瘾”。毒品在港、澳两地售价的差距甚大。海洛英每件(1/4安士)在香港黑市售价为700港元,在澳门黑市售价为1100澳元(约合1130港元),获利极巨。利之所至,使黑社会人物竞相从事贩毒活动。
澳门黑社会组织的猖獗活动,已经成为各种罪恶的渊薮和社会治安的严重威胁,正在引起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目前,澳门警方(葡方)正在中方的有力合作下,采取措施,以期扭转澳门社会治安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