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张家伟 何自力 李凯)“百业再现活力”“族群和谐社会安定”“文化领域生机勃勃”……回归之初,刚刚上任的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第一份施政报告中为澳门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前景。
10年来,澳门一改回归前治安不靖、内部乱象丛生、外部乡土落后的形象,中西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扬,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族群融合,百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安居乐业,一个文明和谐、朝气蓬勃的新澳门展现在世人面前。
治安根本好转 百姓安居乐业
许多澳门人对回归前治安恶化、人心惶惶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由于黑恶势力争夺利益、澳葡政府不作为、警队涣散等原因,澳门的治安恶化达到了失控的地步。纵火、绑架、杀人、黑社会火拼层出不穷。澳门人把社会长治久安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澳门回归之上,盼望回归如“大旱望云霓”。
回归之后,特区政府立即将打击犯罪作为施政重点。行政长官何厚铧表示:特区政府不仅拥有解决治安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具备实力和条件。打击罪恶,应该提升到政治层面,依据法律,动用整个政府的资源和政策去维护澳门的安全和稳定。
在中央支持下,经过特区政府大力治理,回归后的澳门治安状况迅速得到改善。据统计,回归一年内,澳门的凶杀案件减少72%,纵火案下降40%。此后,澳门的社会治安一直保持良好,重大恶性犯罪案件大幅减少,被海内外舆论称为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家住老城区望厦街的巴士司机郑炳坤说:“回归前,晚上10点就不敢出门了。如今,出入放心,即使深夜在澳门行走一样安全。”近10年来不同时期所做的各类民调都显示,澳门市民对社会治安很满意。
治安好转,澳门百业重现活力。经营一家老字号茶餐厅的邝永灿现在会“抱怨”周末客人多得让他透不过气来。他说,以前治安不好,晚上9点,街道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与现在从早到晚都能看到的熙熙攘攘人流可谓天壤之别。他的餐厅收入至少增加了50%。
治安好转,澳门国际形象改善,外来游客、投资不断涌入,经济蒸蒸日上。10年来,来澳游客从回归之初的700多万人次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万人次,外来直接投资截至2008年底已达884亿元(澳门元,下同),印证了何厚铧曾说的“只有治安良好,经济才能稳定发展”。
分享经济成果 社会全面进步
回归10年来,澳门特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在教育、医疗、公共房屋等领域实施了诸多改革,旨在打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在教育领域,特区政府总开支从13.2亿元升至2009年的41.5亿元,高等院校由回归前的4所增加到目前的10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澳门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义务教育。曾任中学教师并参与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工作的李沛霖告诉新华社记者,回归前本地教育基础落后。回归后,特区政府认识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颇有远见”地实行了15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不仅是亚洲地区开先河之举,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回归后,特区政府加大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开支由2000年的11.3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20亿元,免费医疗网络覆盖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级卫生保健系统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太平洋地区的典范。2008年澳门平均预期寿命高达84岁,全球排名第二。
近年来,特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政府除了供给社会保障基金外,还对老人、单亲家庭、残疾人士等发放津贴,并加大对贫困弱势家庭的经济援助,最低维生指数在回归后进行了5次调整,从2000年的每人1300元增至2008年底的2640元。
在财政盈余比较充裕的年份,特区政府还会以现金分享的方式向澳门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居民发放现金。2008年,特区政府分别向澳门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居民发放5000元和3000元;2009年,特区政府向永久性居民每人发放6000元,向非永久性居民每人发放3600元。
日前,特区政府决定,将在2010年第一季度为每名符合资格的澳门居民设立中央储蓄个人账户。为此拨款33亿元,为每个账户注入1万元启动资金,以后每年视财政盈余情况向账户注入资金,澳门居民到65岁退休时可以领取现金。
何厚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归以来,特区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因此政府下定决心,以人为本,尽可能让每个澳门人分享到经济成果,打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新澳门。”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亚太经济体“国民福祉与生活标准”调查显示,澳门在2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五。澳门高等校际学院近期完成的《澳门生活素质报告》说,澳门居民个人幸福指数在回归后一直攀升,今年第三季度达到10年来最高。
族群和谐相处 保障公民权利
澳门是个华人占90%以上的地区,但存在一个俗称“土生葡人”的少数族群,其中主要包括葡萄牙人后裔和部分具有葡文文化背景的华人。回归前后,大部分土生葡人选择了留在澳门,离开的也有许多重新回到澳门。目前,澳门约有2万土生葡人。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则,居民不分种族都能享受到基本法规定的相关权利。
66岁的施绮莲是葡萄牙人后裔,一直从事本地教育事业的她现在是澳门葡文学校行政委员会主席。她说:“回归10年来已经证明‘一国两制’是成功的。这个社会是和谐的,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包容在里面,未来只会更好。”
施绮莲说,当初一些土生葡人还比较担心回归后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10年之后我觉得这种担心已经不存在了。我由始至终都没有打算离开澳门,我有这样的坚定信心”。
澳门土生协会理事会主席飞文基当初也担心过同样的问题。回归前,他曾在葡萄牙购买房子,原本确实考虑移民去那边,但最终还是舍不得澳门这个家,没有离开。在葡萄牙购买的房子至今一次都没有住过。
飞文基很多朋友现在都对他说后悔当初离开澳门,其中一些更是在这几年重新回到澳门发展。“毕竟澳门是你出生的地方,是你的出发点,无论如何,还是回到家里好。”他说。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今年1月考察澳门特区时特意会见了土生葡人的代表,并对他们说,土生葡人是澳门居民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基本法规定,葡萄牙后裔居民合法权益要受到保障。澳门回归以后,在维护澳门繁荣稳定方面,土生葡人和其他澳门居民一道,做出了重要与积极的贡献。
对此,飞文基说:“我们很幸运,无论是特区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保留了这个承诺,实行了‘一国两制’这个原则。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土生葡人在澳门社会和文化方面仍然担当着比较重要的角色,起码可以让澳门成为一个文化更多元的地区。”
社会生机勃勃 文化繁荣发展
一个地方繁荣与否,不但依靠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繁荣的文化艺术营造人文氛围。
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这也成为回归10年来,特区政府保护和推广本地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将20多处历史建筑连接而成,不但涵盖了大三巴牌坊、议事厅前地等澳门最具标志性的西式古建筑,也包括卢家大屋、哪吒庙、三街会馆等传统中式建筑。
“澳门文化遗产是中西文化的载体,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这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成果,是澳门本身文化特色的象征。我们应该保护它,让它承传下去。”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说。
如今,对于来到澳门的游客来说,走在葡式碎石铺就的小路上,穿过影影绰绰的拱廊,欣赏精致的古建筑外墙浮雕,在阳光沐浴下享受小城的安逸与历史文化氛围,已成为最惬意的事情。
“400多年来澳门这个地方见证了东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哺养滋润,使澳门这座小城增添了独特而鲜明的色彩。”特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王世红说,从2008年开始,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特区政府的施政内容。除了申遗成功,特区政府在回归后投入更多资源打造本地的艺术盛事。
每年5月份拉开帷幕的澳门艺术节吸引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本地艺术团体参与演出,节奏感极强的现代舞、传统粤剧、本地土生葡人剧团演出的土生葡语话剧在艺术节期间穿插呈现。艺术节落幕不久,10月份的国际音乐节继续承接这股热潮,把小城的艺术氛围推向高点。
回归后,在特区政府文化政策和艺术教育普及方针的指引下,澳门文化艺术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本地公立的澳门演艺学院学生总数从10年前仅仅694人增长至目前近2000人的规模。同时,特区与内地日益紧密的联系也让澳门的艺术发展有了更好的依托。目前,演艺学院已经开办了舞蹈和音乐方面的全日制专业艺术课程。其中舞蹈专业课程,由演艺学院和上海市舞蹈学校合作推行,2005年开始招生,2009年有了第一批舞蹈专业毕业生。
20岁的陈智青便是这批毕业生中的一员,也是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大型舞剧《奔月》的女主角之一。她说,以前家人还是比较担心她的前途,毕竟身边的人选择艺术专业的比较少。但“一方面自己喜欢,还有就是政府的扶持,也就不用太担心。更何况澳门确实需要我们这样的人”。
国际赛事不断 特区形象提升
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与此同时,特区政府高效率地在短短3年间成功举办3个国际性运动会,逐步为这个人口仅50多万的小城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知名度。
澳门特区在2005年举办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紧接着次年举办第一届葡语系国家运动会;2007年,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也在澳门顺利举行。
为办好这些体育盛事,也为证明这个小城有能力办好大型活动,特区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回归后曾任澳门特区体育发展局局长的萧威利说,特区政府成立后的这几年里,在体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把过去几百年都没做过的事情都做到了,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
除了场馆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对于本地的体育竞技人才来说,这几年的发展也相当让人鼓舞。在第四届东亚运动会上,澳门女子武术运动员黄燕慧为东道主赢得开门红,拿下武术项目的金牌。
去年5月,奥运圣火传递到澳门特区,这在澳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5万民众涌上街头争睹这一历史性时刻。黄燕慧与其他几位特区武术选手都有幸成为火炬手,参与到北京奥运盛事中来,共同分享这一让全中国人民骄傲的时刻。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一块莲花宝地。
在这片土地上,中西荟萃,新旧交融;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繁华交织在一起;在这里生活的居民,民风淳朴,勤劳智慧,包容共济,和谐相处。澳门回归10年来,经过探索又找到了公平、共富、和谐三大价值。我们相信,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全体澳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澳门一定能谱写出文明和谐的新乐章。
映日荷花别样红——澳门回归十周年·政治篇
1999年12月20日零点,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澳门的夜空高高飘扬的那一刻,离散400多年的游子——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跨入了“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 >>>详细
澳门回归十周年·经济篇:微型经济体的发展奇迹
从澳门半岛制高点——世界文化遗产建筑松山炮台向下俯瞰,可以一览澳门近年崛起的新建筑:长虹卧波的西湾大桥,贝聿铭设计的锥桶形澳门科技馆,如几个巨大箱体叠放在一起的星际酒店,莲花般盛开的新葡京酒店,金碧辉煌的永利度假村,高耸入云的旅游塔,雄伟的威尼斯人度假村…… >>>详细
特区10年成就不是神话——访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
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日近,已任两届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何厚铧也将“功成身退”。与回归时相比,54岁的何厚铧依然短发密实,但却已露斑白,这是10年回归激情岁月留给他容颜深刻的记忆。他感觉十分幸运,很满足地告诉新华社记者:“能为澳门、为国家做许多事情,最大的代价就是头发白了一点,算不了什么。” >>>详细
澳门回归十周年:澳珠口岸看今昔 未来让人期待
明年年初,澳门关闸口岸第二期扩建工程将顺利完工。这座连同拱北口岸连接澳门与珠海的枢纽,将拥有50万人次的设计客流量来应对如潮的出入境人群。 >>>详细
澳门回归十周年:澳门公务员话说十年本地化
“历史包袱很沉重,特别是整个官员的本地化,在过渡期基本没有启动。”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澳门公务员曾经面临的本地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