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发展文化事业需要社会公共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7日11:44  世界新闻报

  商业唱戏让文化事业垮台

  西方艺术家曾因慷慨的政府资助而羡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新闻报》记者/赵全敏

  不久前,国务院公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预示着中国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民众的文化福利。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陆建德强调,发展文化事业需要社会公共意识。他说,中国有“文化产品”的说法,但这个说法是否被世界所接受还要探讨。

  中国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意识是滞后的

  陆建德对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尤为关注。他说,在文化上,中国在民国以前比较欠缺的一点就是社会公共意识稍显淡薄。比如说,原来中国的文人和有钱人喜欢收藏字画,但他们却都是秘不示人,所以其收藏多叫做“秘藏”。

  而欧洲到18、19世纪时就出现了博物馆、展览馆,随后便慢慢开始向公众提供服务。19世纪末时,中国外交官陈季同(知名作家,曾用法语出版著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就说过,法国有很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普通公众都可以去,中国却没有这样的机构。

  陈季同提出这一点,对国人触动很大。后来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和西方国家相比落在了后面。

  陆建德说,在西方社会,公共事业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利用,原先也是有限制的。以图书馆为例,初期时读者首先要成为会员,缴纳会费。所以,原先的许多图书馆是通过会费运作的。但是慢慢到后来,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例如,在西方历史上,某些名人虽身在监狱,但依然可以开出书单到图书馆借书。由此可见,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质已经得到了加强。

  “美国很多地方都有免费的社区图书馆,且运作良好。我们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从19世纪开始,有的观念已开始互相通融交织在一起,尤其在公共服务方面,图书馆就是最大的一个例子。无论在城市、乡村,还是在大学图书馆,只要花上很有限的注册费,就可以成为图书馆使用者。这一点目前在中国还做不到。”陆建德说,在北大、清华,还很难想象普通人能成为那里的使用者。另外,我们的图书馆在提供便利方面,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显得滞后一些。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很多服务都是收钱的。

  文化搭台、商业唱戏是最糟糕的

  “在西方,会经常有一些优秀人物站出来提倡一项事业,这一点很值得中国人借鉴。”陆建德又说,“当然中国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例如我们国家原来的广播电台、电视等都是免费的。”

  在英国,就有人提倡:应把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作为一个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工作来做。陆建德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广播电视并不是简单的娱乐,不能一味地迎合大众,而应该是一种提升。这样一来就需要制作出优秀的节目。以英国BBC的电视为例,它的一些文化节目就做得非常好。BBC的电视原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拒绝商业化的,节目不插播广告。因为他们觉得,商业化之后,就容易出现文化事业没人做的现象。这一方面就要求国家资助,一方面也接受个人资助,即个人在收看节目时付费,这相当于政府和个人合作把事情做好。

  回到中国的情况,政府每年也有各种各样的资助,这种资助目的是支持文化事业,而不是说将电视节目或文化演出看成一个商品,完全走市场化道路。陆建德说,不可否认,欧美的电视节目和演出也有很多商业成分,但是他们的商业和公共事业是结合起来做的。如果纯粹是商业化,最终文化事业就有可能会垮台,而且很容易变成文化搭台、商业唱戏,这是最糟糕的。

  陆建德还说,国内很多年来人们都接受这个口号,即文化搭台、商业唱戏。有的事情看起来好像在宣传一种文化,但是背后实际上却是经济利益。例如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有些做法是不满意的。“中国目前申报世界遗产的数目特别大,各地都想要通过申报提高档次,成为旅游城市,进而带来很多财源。这种最终着眼于金钱的做法,教科文组织目前已有所警觉,甚至有人提出尖锐的批评。”

  陆建德认为,如果我们要喜欢一个事情,就应该喜欢这个事情本身,而不是考虑这个事情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在我们国家,这种真正的爱好的成分还是少了一些,这对文化发展来说会是一个障碍。

  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有无数图书馆

  陆建德谈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很多著名的画作都是直接画在教堂里面的,这些费用有可能是教皇出的,有时也由当时的君主出。这样一来,这些画作就变成了公共财物,所有到教堂去的人都会看到。中国原先也有一些,如在洛阳和大同,和宗教有关的机构出钱雕凿了很多佛像石窟,这也成了公共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欧洲的教会是深入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落,宗教的势力更强大,很多东西带入百姓生活,不仅是绘画,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

  在陆建德看来,普及大众文化福利,中国现在已做的和应做的事情都有很多。例如现在很多博物馆已开始免费,还可以看到一些中小学生坐在地上画画、模仿作品。博物馆已慢慢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一个国家想要真正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有无数的图书馆,这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在演出方面,如果是本国的地方剧种,应该得到政府的扶持,说起来它们也是文化遗产。”陆建德说,中国曾因为拥有社会主义制度而受到西方艺术家的羡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得到政府的资助没有那么多。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完全走向市场,可能对一些艺术形式造成冲击,例如某些地方剧种就非常可惜地消失了。不过目前的情况已有所改观,在我国财政情况好转以后,政府已在有意识地扶持一些艺术形式。

  陆建德强调,要提升软实力,使得中华文化有感召力,就应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一个国家发展再好,这并不是本身追求的目的,而是要用财政支持和扶持公共事业,这样的财政收入才是有意义的。政府应该发挥积极干预作用,该扶持的就扶持,该干预就干预。

  链接 / LINK

  艺术的熏陶有助于教化

  “实际上,随着欧美大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文化‘产品’,反过来对整个社会发展也有所作用。”陆建德说,20世纪初,北大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教育,他毕生倡导美育,认为它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其实施包括了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就是说,艺术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助于教化的。中国其实在传统社会就是如此,原先我们说“礼乐”,乐是和礼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后来中断了。所以音乐实际上和社会秩序相联系,很多艺术给人和谐的感觉。艺术也和体育一样,要靠多人合作。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现象,我们说起来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陆建德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开始到国外去学音乐,国外的音乐大师们发现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即所有的学钢琴的,或者是学提琴的,都不喜欢参加集体演奏。像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就曾抱怨说,中国孩子素质都很不错,但是他们个个都想当演奏家,不想参加合奏,这是让他们感到惊讶的。中国社会有很多悖论,像这种即是把自己看得最重要。而西方乐团有很长的历史,他们更讲究集体的声音效果如何,在参加齐奏或者合唱时,个人的欲望要稍微克制。

  “这又回到音乐艺术对教化有所帮助方面。”陆建德说,实际上集体合作、团队精神很重要,抑制出风头,这对一个国家的长远事业特别重要。如比较欧美国家中小学教育和我们的教育就会明白,他们不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不排名次,而是培养团结互助精神。这一点我们还是有所欠缺的。(赵全敏)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