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东
“一年可以在沙漠上修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娱乐场,但你造不出四五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土木工程师出身的澳门旅游局局长安栋梁,回归10年来最常挂在嘴边的4个字就是“澳门文化”。
可他的这股热情以前在现实面前经常受到打击,因为,澳门素有“东方蒙地卡罗”或“东方拉斯维加斯”之称,“赌城”色彩浓重。即便是这两年,澳门每年能吸引两三千万的游客到访,但据《澳门月刊》的调研问卷数据显示,80%以上的游客表示是冲着“赌”而来。
澳门有文化吗?
澳门也是一座文化之城
2005年7月15日,包括妈阁庙、大三巴牌坊等20余处历史建筑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澳门旅游从此进入一个腾飞时代,而长期以来都为“文化沙漠”而困扰的澳门人,终于也挺直腰板,松了一口气。
“不管澳门现在以及今后怎样以博彩业出名,我们想让人们了解的,永远是赌场之外的澳门——它的文化、历史。”安栋梁说。
他之所以底气这样足,是因为怀里抱的是货真价实的“金娃娃”。
据悉,一跃成为澳门旅游业“金名片”的“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它是中国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相互辉映的历史城区。
在这样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里世代生活,很多澳门人反而没有留意这些古老建筑的人文价值,忽略了它们是中西文化交融历时最久、最独特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展示中国和西方世界交流碰撞的最佳范例。
直到2001年7月23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回归后的澳门举行了“澳门申报世界遗产启动日”,全民总动员地做了一件被澳门文化局长何丽钻称为“从来没想过”的事情。
成功“申遗”,让澳门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而澳门人的脸上更是多了一份久违的自豪:密密麻麻地散落着100多个古建筑文物景点,整个澳门就像一座活生生的东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博物馆。
让遗产保护转化为草根性运动
在一些城市,很多横空出世的建筑都在惋惜各领风骚三两年的命运,在澳门,新地标更是年年换。
从2005年的澳门第一个主题公园“渔人码头”,到2006年38层的澳门最高酒店建筑澳门星际酒店,从2007年开业的澳门永利度假酒店,到2008年的“新葡京”、“威尼斯人”,而到了今年,澳门新地标这份殊荣又落到了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科学馆头上。
登上223米高的澳门旅游观光塔眺望,这座城市建设的脚步还远未停歇。“澳门像个大工地”,这是中外媒体近年来形容澳门城市变化最常用的比喻。
澳门回归的10年,是用速度写就的10年。经济持续发展,高楼林立。比北京西城区面积还稍逊一筹的澳门,真可谓“寸土寸金”。在这样人口稠密、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保护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回归10年来,梦幻般的变化充盈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变化的是城市的容颜,不变的是城市的文化根基。
近年来,特区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施了“一体化社区发展和通过地方努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根据这个策略,澳门文化局改集中管理遗产而为社区管理,将由少数精英管理变成人民大众普遍关心的事务,这就使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厚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另外,社区在积极承担起对遗产的专业管理的同时,也被授权以一种负责的、可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开发遗产,因而大大调动了社区的积极性。这个方案,在澳门被称之为“草根途径”,即让遗产保护转化为一个草根性运动。
作为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广部门,澳门文化局还推出了“全澳文化遗产推广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下,中学生首当其冲成了保护家门前文化遗产的排头兵。一场场“文物大使”的选拔培训和“澳门文物建筑展全澳中学巡回SHOW”,先是把最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少年“武装”起来,然后再通过他们把文物保护意识传播到全社会。
澳门文化遗产之树常青的奥秘
走在澳门的街上,最让人惊讶的是,被政府和百姓视为“宝贝”的文化遗产,不是被高墙大院阻隔,而是与人群、与街道低调而谦和地融为一体,而且大多免费对公众开放。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玫瑰堂,是全城举行音乐会场次最多的教堂,也是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音乐节重要的演出场地。近年来,优美的合唱、交响乐时常回旋在教堂的尖顶之上,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聆听。
澳门中乐团是西关大宅卢家大屋的“常客”,每当轻快的广东音乐或者细腻的江南丝竹穿过高墙飘到街上,总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在澳门城市象征的大三巴牌坊,则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牌坊前长长的梯级正好成了天然的座位,让牌坊变成巨大的布景,舞台浑然天成。
16世纪的庙宇仍然香火鼎盛,17世纪的古堡变身酒店的露天餐厅,18世纪的官邸内可以观赏前卫的艺术作品。而颇让澳门人得意的是,开设于1917年的当铺“德成按”,经过文化部门的妙手维修,已经变成了一座展示昔日澳门风情的典当业展示馆……这一切,就是澳门的文化遗产之树常青的奥秘。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先后投入数亿澳门元,实施100多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今,以澳门历史城区为重心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拓展到“世遗”以外的一切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继“澳门神像雕刻工艺”于2008年6月14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在市民的热情支持下,曲艺“地水南音”、传统音乐“道教科仪音乐”和民俗“澳门鱼行醉龙节”3个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今年再度启动。
澳门对于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