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澳门回归十年征集专题 > 正文
因为参加澳门回归的报道,我在1999年11月(澳门回归前1个月)就先期抵达澳门了。这是我头一次到澳门。没想到的是,一踏上这块土地,一看到这里的街道、楼房,一看见这里人们的衣着、神情,却有种熟悉和亲切之感,有点回老家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我老家也在海边的缘故。11月份的澳门气候让人很舒服,路上没什么人,太阳温和地晒着,一派闲适。
我是个美食爱好者,但在去澳门之前,却没有品尝过葡式美味。听说离我们驻地不远就有一家正宗的葡式餐厅,我们自然就先吃为快了。记得是晚上去的,门面不大,里面不小,餐厅里灯光很暗,但我们落座之后,又觉得在暗中啥都看得很清楚,有韵味。餐桌、餐具、菜品都很精致,印象最深的是那道汤,那味道叫好!看着里面可能有土豆泥,还有剁得很碎的不知什么菜叶……看上去普普通通,咋就那么好吃呢?我顿时想学点艺,就让服务生把厨师请出来给咱讲讲。人家很热情,厨师还真的出来了,只可惜说了半天,我愣是没听懂。后来想,没听懂是对的,都听懂了,学会了,人家餐馆还咋开?直到今天,我还是想念澳门这道汤。澳门素有"美食者天堂"的盛誉,不光葡式大餐有名,街边小店的"小餐"也很有味道。一到饭点,大家就呼拥到馆子里吃。平时街上看不着人,可一到饭点餐厅里都是人。来前就听说澳门人几乎不在家做饭,都是到街上吃馆子。这回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说完吃的,再说买东西。谁都知道香港是购物天堂,可我倒是喜欢在澳门购物,香港的人实在是太多,动静也大,总有种"抢东西"的感觉,不爽。在澳门逛街,有点像在北京比较僻静的地方逛一些有特色的服装小店,人不多,识货了才会来,可以慢慢逛,细细看。看过瘾了,你就"掏钱吧,老太太"!这里的店面也很集中,不用花太多时间,你可以走东家串西家,从容地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闲话说完,再说正事。我在澳门作报道其中有一个选题,是关于澳门如何处理垃圾的,记得后来是在《焦点访谈》播的。我们曾经跟着清洁工人从凌晨开始,了解他们一天收集、处理垃圾的各个环节。其中有一个点我很感兴趣:澳门把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了很大的一个公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走进这个公园,看着人们在这里游玩、散步、打球、野餐,无论如何跟地下填埋着大量垃圾联系不起来。我在想:他们有什么办法保证这些垃圾不会"复活"?有什么办法保证这里不会成为污染源呢?这里原先又该是什么模样呢?当地电视台应该有原先的资料吧?事先联系好了,我们坐上出租车,七拐八拐找到当地电视台,他们很热情,知道来意后,马上安排查找有关资料。看着需要的资料差不多都能找到,我就开始"走神"了:这个电视台走廊怎么这么安静呢,一点也不像咱们新闻中心,忙得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聊起来才知道,他们每天播出时间短,自制节目很少,所以很清静、闲在。澳门电视台1984年5月开播,每天晚上6点到11点播出节目;后来播出时间延长了一些,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零点。澳门看电视有一个特点,再紧张的电视剧都会插播很抒情的广告,而且广告时间很长,以至于你有时候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看广告呢还是在看电视剧呢。我还听说他们电视台一直是亏损经营的。如今十年过去了,啥都在与时俱进,我们这个同行如今也许不再亏损了吧?他们大楼的走廊里如今也开始热闹了吧?但愿他们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我们有一系列的直播,我是在花车巡游的直播点。为了提前熟悉情况,我们参加了当地组织花车巡游的社团的一些活动。澳门回归花车巡游活动是当地一些民间社团自发组织的,参加巡游的群众也是自愿报名。马上就要到12月20号了,那是回归的日子,他们忙着找业余时间进行组合演练。那个晚上正赶上有寒潮来袭,--澳门的冬季虽说是温暖舒适的,但如果赶上寒潮,尤其到了晚上,那股寒意还是会让当地人非常不习惯。在这样一个有寒潮的晚上,人们还会照常去露天运动场演练吗?我带着点狐疑踏进运动场大门,呵,人山人海,热情四溢,舞龙的舞狮的还是那么欢畅。尤其走在最前面的中小学生鼓乐队,孩子们的小手要一直握着鼓槌,拿着冰凉的鼓号,萨克斯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练着,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执着与快乐,一点也感觉不到寒潮的影子。在这里,我体验到了澳门最真实的回归。
正在我捡拾十年前这些记忆的小鳞片的时候,我家楼上响起生涩的钢琴声,是邻居的孩子又在练钢琴了。这让我又想起澳门,钢琴就是从澳门传进内地的。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澳门传教士利玛窦特地把两架钢琴作为贡品献给了明神宗,因为明神宗酷爱音乐。就这样,古钢琴从大洋彼岸到了澳门,又从澳门来到京城。如今在城里,有孩子的家庭大半都会有钢琴。我们该知道,在咱中国,这叮叮咚咚的琴声可是从澳门先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