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32年维纳斯赈灾画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0日05:29  新晚报

  ◆高龙彬

  1932年7月,大雨滂沱,连续降雨27天,松花江水日涨。8月5日,松花江洪水泛滥成灾,水位达海拔133.16米,哈尔滨太阳岛、十字岛完全被淹没,马家船口民房倒塌,人民纷纷逃难。

  8月7日,江水猛涨,道外九道街江堤决口百余米,道外受淹。市内银行停业,商店关门,电话断绝。是日,松花江水位达海拔133.51米。

  8月8日,道里顾乡屯一带漫入洪水。至10日,道里全部遭淹,到处一片汪洋。8月11日,暴雨如注,第一松花江江桥护路炮台倒塌。8月12日,洪水达最高水位,海拔134.31米。8月,哈市道里、道外十余万灾民向南岗马家沟、香坊高地潮涌而来。约5万余人在极乐寺、文庙、大直街、山街等地露宿。有无一席以避风雨者,其状惨不忍睹。此间,猩红热、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其势猖獗。1986年,李述笑先生编著的《哈尔滨历史编年(1896年——1949年)》指出,水灾使哈市蒙受巨大损失,直接损害额达伪国币四千多万元,将间接损害额计算在内,共达伪国币两亿元左右。

  面对这场罕见的水灾,及由水灾造成的大量灾民和传染病流行病,当时的市政管理者和灾民们没有坐以待毙。8月2日,哈尔滨市政筹备所成立“哈尔滨防水委员会”。8月8日,在南岗原道胜银行设立国际救济北满水灾委员会。8月10日,东省特别区设立的水灾非常委员会与市政筹备所设立的防水委员会合并,在市政筹备所内成立哈尔滨水灾紧急委员会。8月30日,道外九道街江堤决口堵塞工程动工。每日出动人工500名,马车80辆,船40只。9月15日,哈尔滨水灾紧急委员会设防疫部。11月1日,哈尔滨水灾紧急委员会撤销,另设哈尔滨水灾善后复兴委员会。

  1932年11月20日,《哈尔滨五日画报》刊出“维纳斯助赈画展专页”。一整版的专页刊登了冯咏秋绘家禽,钱启绂绘山水,金剑啸绘炭画,白涛作油画《羞》,商誉民绘山水《春野》,王关石绘山水;还有老斐的发刊词《关于画展》,萧军的评论《一勺之水》,莹叔的诗《秋兴》,石厂的诗《醉后·调寄金楼曲》。

  老斐在《关于画展》的发刊词中写道,这一次画家白涛金剑啸冯咏秋王关石商育民……诸君,汇集个人作品,假道里大白楼银行团汇兑事务所旧址开展览会,售得之款,捐助水灾难民,为备过冬棉衣。像这样基于人类同情互助的举动,令人不觉肃然起敬。当该会着手筹备的当儿,曾经有人说:“在这个时候办这事,成绩恐怕好不了。”即便说“一定好不了!”也不算什么过分武断!不过成绩的好得了好不了,是另一问题,责任不在发起诸子,而在社会人士的热心如何。如果十分有意义的举动,不能有十分的成绩,那大家应该明白,是谁辜负了这“意义”?不过,事情也未尝不要干一下。我们希望造成一种对于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的好风气,便不能不希望这种有意义的举动多一次好一次!

  老斐,即裴馨园。裴馨园1932年任《国际协报》副刊主任编辑,原籍浙江绍兴,精通日语,能写文章,笔名老斐。在哈尔滨遭受水灾之后,他还写了一篇《鲍鱼之市》的杂文,讽刺伪市长鲍观澄,后竟被迫离职失业,过了很久贫病交迫痛苦的生活,才又进入哈尔滨公报,被任为副刊《公田》编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裴馨园的笔名是老斐,不是老裴。

  “金剑啸,满族,东北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原名金承栽,笔名巴来。1910年12月生于沈阳。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哈尔滨,任中共西区(道里)区委委员,团结爱国青年,积极开展反日救国文艺活动,创作发表大量文学、美术作品。1935年6月去齐齐哈尔任《黑龙江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36年初回到哈尔滨,主编《大北新报画刊》。1936年6月,他被日本统治者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8月15日,他在齐齐哈尔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在1980年2月出版的《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一辑中,金伦的《我的父亲金剑啸》一文提到,“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灾,他们以‘维纳斯画会’的名义,举办了一次赈灾画展。父亲的许多幅充满革命激情的油画、水粉画和素描作品参加了展出,如《地下的火焰》、《五一的日子》、《从地下来》等等。据当时见过这些作品的前辈讲,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1981年《黑龙江美术通讯》第一期,金伦、里栋在《画家巴来》一文中写道,“为了救济难民,于1932年11月下旬,由巴来发起,在道里大白楼银行团汇兑事务所旧址后面的二楼上及江北铁路中学,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展出巴来的作品有:油画《地下的火焰》、《五一的日子》、《从地下来》、《松江雪景图》(这幅画在展览期间被杨莹叔即杨朔买去,以及人体、石膏素描等多幅)。”文章还提到,“此外,哈埠的画家白涛的油画《羞》、商誉民的油画《春野》,王关石的国画《山水》,以及萧军的水粉画习作《萝卜、青菜》等也参加了展出。”据萧军在《未完成的构图》中介绍,“记得,那次画展,红的两幅小的粉笔画也送去了。一幅是画的两只萝卜;一幅是画的我的一双破鞋和一只‘杠子头’。鞋跟还有点塌下,我很喜欢后面那一幅。可是不知被谁拿了去。”

  三郎,即大家所熟悉的萧军,在《一勺之水》的评论中倾情写道,除掉几枝秃老的画笔,残旧的调色板,几枚半空的颜色筒之外别无所有的穷画家们能有什么力量?在这寒风如剪,严冬雪野里,能为我们哈埠的灾胞们身上添一缕线,腹中添一粒米。不幸,这些画家们也是人类中的一枚细胞,也具了人类应有的“同情与互助”的心。更不幸,他们这“同情与互助”的心,比一般还要庞大些!他们又怎么能漠然地,看着别人助衣捐食,自己却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嘘着抹着毫无用处的同情的气与泪呢?

  虽然他们仅有的是秃老的画笔,残旧的调色板,不全的颜色筒……但于今他们要利用这仅有的……一些一些,蘸着他们那赤热的心汁,来写成这一幅幅可怜的“饥寒图”,以期用着“饥寒图”换到些什么,好来解除他们内心的歉疚,一方也可说尽他们人类“同情与互助”的一点点责任罢了。这虽可是“一勺之水”,要知浩茫的沧海,又何非是“一勺之水”汇成呢?至于诸作者的作品,他们本身的评价,自有方家评定。

  关于这个助赈画展,诚如萧军所说,“这个赈灾会,当然是卖不了几个钱。”但是,这次画展却彰显了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革命青年的爱国热忱,激发了人民的“同情与互助”。(作者为哈尔滨报业集团新晚报记者)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