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河南省文物局向外公布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后,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见本报昨日报道),一代枭雄曹操之墓的传说多多,其中72座疑冢的传说流传最广,相关专家称此次发现可以否定该传说,并确定了曹操墓主身份。然而,学术界一些专家对“曹操墓在安阳”的结论提出质疑。昨天,本报记者就此疑问向此次负责发掘曹操墓的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 视频:人大国学院副院长质疑曹操墓在安阳 来源:CCTV新闻频道 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进行了求证。
质疑:关键证据并不存在?
回应:取证过程已经确认
河南省文物局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认为,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
袁济喜说,这个墓是被反复盗挖过的,所以留存的直接证据很少。而号称魏王用过的一件兵器,到底是真是假,“我觉得很难鉴定”。袁济喜认为,因为墓已经被盗挖过了,不是原封的,也可能是有人故意藏在里面的。
针对曹操墓在安阳的“六大依据”,袁济喜说:“这些都不是第一手证据,不是很有力的证明。”袁济喜说,曹操是非常多疑的,史书上记载他的墓有72冢。而且汉魏至今一千多年了,现在能证明墓主的关键证据并不存在。这座墓不在邺城,也不在洛阳,而且找不到跟曹操文学相关的证据。
袁济喜认为,匆忙发布“曹操墓在安阳”的消息,可能是新闻炒作的需要。但是这跟真正的国学研究还是有一定距离。现在刚刚发现了一些间接的证据,就匆匆忙忙地定论是魏武帝的墓,“我觉得这并不是很严肃的。”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曹操墓的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潘伟斌非常肯定地回应说:“已经确认是曹操墓,没有任何疑问。我不知道这位专家是否清楚取证过程。打个比方说,我是那个盗墓贼,我会不会把我家祖坟的东西放到别家的祖坟里?我有必要吗?没人会那么愚蠢。这个问题是不需要辩驳的。”
质疑:头盖骨真是曹操的?
回应:还需提取DNA判定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的卒年66岁吻合。
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高蒙河教授认为,要确认是不是曹操本人的头盖骨,还需要把骨头上提取的DNA和曹氏后人作比对。这需要先找出曹操的家谱,找到能确认的曹操后代做参照。此外,要最终确认墓穴的归属,还需要凭借墓志铭。高蒙河同时指出,假设这确实是曹操墓穴,社会效应要大于学术效应。
而潘伟斌认为,在挖掘出来的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瓷枕与刻铭石牌了。据了解,瓷枕上刻有“魏武王御用”字样,刻铭石牌上也有“魏武王”字样。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因此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曹操墓中,发现的珍贵金银器物并不多,相对其他帝王墓葬,寒酸得多。而专家解释说,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
质疑:72疑冢是个传说?
回应:疑冢之谜早已揭开
坊间传说,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止后人盗取他的陵墓,临终前设了72疑冢。
如果说曹操的墓被找到了,那么坊间流传的72疑冢之说,是否不能成立?潘伟斌说,这完全是穿凿附会。因为曹操墓地表没有任何建筑,唐以后就找不到了。宋朝时,为了宣扬忠君思想,一些文人就批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让他变成了白脸奸臣。后来,金、元占领了黄河以北地区,但是他们一直对黄河以南虎视眈眈,这和曹操当年统一天下的构想是一致的。因为同样的政治诉求,统治者就开始宣扬曹操的雄才伟略,并将河北磁县的72冢古墓群误认为曹操墓。
“但是清末不少盗墓贼挖开河北磁县的72冢古墓群后,却发现里面的东西是东魏、北齐时期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考古人员也进行了发掘,证实那里确实不是曹操墓。《人民日报》还曾专门发表文章,揭开疑冢之谜。”潘伟斌说。
潘伟斌说:“曹操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加上坊间又有72疑冢的传说,这次的发掘非常有价值。我们破解了一个千古之谜!”
○相关
曹操墓并非主动发掘
国内考古界一直对大型帝王墓葬的发掘与否有诸多争议,例如秦始皇陵和武则天的墓葬乾陵都一直没有打开,要到考古技术完备和成熟后留给后人发掘,以破解出更多历史信息。
为何要打开曹操墓?潘伟斌回忆说,发现曹操墓完全是一个意外。2006年,他们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当时有人举报附近有盗墓贼出入。后来当地警方破了一个文物案,就请他们去鉴定,一看不打紧,许多器物是东汉时期的,非常重要,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前,盗墓贼已经来这里不计其数,我们根本就没抱什么希望,谁知道竟然发现了一个曹操墓。”潘伟斌说。
2008年,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在侦破的盗掘古墓案件中,从盗墓贼手中缴获3块墓内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部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等字样,其下部为水陆攻占图场面。相关专家根据画像石的铭文,认为墓葬规格相当高,应该是汉魏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 实习生莫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