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社长:新华新闻电视网不是中国CNN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1日11:2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题:中国媒体加快提升国际传播力

  记者 赵蔚 许晓青 程义峰

  由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31日举行开播仪式,并宣布2010年1月1日正式上星播出,第一步覆盖亚太地区和部分欧洲地区,这被认为是中国主流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中国电视网英语电视线路实现了日播90分钟,到年底实现180分钟的日均首播时长,并计划于2010年7月1日,以“CNC World News(中国电视网环球新闻频道)”的呼号上星播出。此后,还将逐步增加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语种的新闻电视节目,并增加与新闻热点相关的访谈类、评论类、纪实类、文化类、信息类等各类节目。

  李从军说:“我们将为海外受众提供具有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和国际视角的中国新闻;进行市场化运营,但杜绝商业价值对媒体责任的侵蚀;反对新闻娱乐化,坚持受众本位,并强调用高品位的产品提供给受众。通过这些努力,最终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新闻电视网。”

  他说,新华社和CNN、BBC等各大电视机构有密切的合作,今后还会继续合作,也会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媒体的先进经验,逐步打造其电视网自己的特色,“不是中国的CNN”。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开播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去年底,在给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的贺信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我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009年,中国传媒旨在提升自身国际传播力的动作频频。

  10月8日至10日,新华社与新闻集团等8家世界著名媒体机构共同发起并由新华社承办了世界媒体峰会。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媒体机构的负责人相聚北京。峰会被认为增进了中国媒体与世界媒体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

  紧接着,新华社又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起举办了“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旨在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对儿童权益保障的关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927家各类媒体参与活动,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英国广播公司、谷歌、俄塔社、共同社等世界知名媒体。

  这是落实世界媒体峰会各方共识的一项行动。在媒体峰会上,胡锦涛主席表示,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媒体同外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目前,新华社还在欧洲设立了35个户外大屏幕,播放即时新闻和专题报道。预计到2010年一季度,大屏幕的数量将增加到100块。除电视网外,为适应世界传媒业变革的新趋势,新华社还将以英文手机电视为突破口,实现向欧美等全球手机电视市场的快速拓展。新华网也在改革它的外文频道,增加更丰富的内容。

  分析者认为,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美国“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不久前发布的报告,中国崛起是过去10年里最重大的新闻。但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还不相适应,不能满足海外受众希望全面、深入、客观了解中国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明安香指出,由于中国的传播力尚弱,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得不到国际舆论的正确认识。他认为:“话语权的缺失使得一个国家的形象很难保证在其他国家的媒体上不被扭曲,因此必须打造自己的国际媒体,以在国际社会中真实、客观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完整的国家形象。”

  提升对话意识

  《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呼吁,世界各地媒体向全世界传播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促进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教授说,中国目前在国际传播层面上遇到的障碍,有社会制度文化的语境差异的原因。中国要成为能够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提升国际传播中的对话意识。

  李从军社长说,采用国际化语言播出,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步骤。中国电视网环球新闻频道将为海外受众提供具有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和国际视角的中国新闻,也就是,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为世界各地的新闻受众提供一种不同的选择,同时帮助国际社会更多、更充分地了解中国、认同中国。

  30年来,中国传媒业加速发展,整体实力增强,也为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国家的媒体,进一步打破界限,在“合作、应对、共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接轨国际语境

  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传播,对中国的媒体人还是一大考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曾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他表示,不仅外国人同中国人的语言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要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的所想、所做、中国人的价值观,不仅仅是语言要翻译,而且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要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利用现代传播技巧,运用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增强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语境接轨、国际化表达方面,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上海的电视外语节目通过与CNN合作、上星播出等渠道传播到境内外,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收视群体。今年,上海外语频道推出了“冲刺!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一档几乎全部是“老外”面孔的“真人秀”节目,英文作为基本沟通语言。选手来自世界各地,节目中他们穿梭于上海知名景点,在竞技淘汰赛中感受上海的城市风情和文化魅力。

  参加过该节目的20岁英国纽卡斯尔女孩丽贝卡说,她喜欢的是和家乡风格差不多的充满真实感的文艺节目,而“冲刺!上海”就是这样一种节目。

  预计在2010年,随着上海世博盛会等一系列活动的举行,中国传媒界将进一步向外界展现中国的现代气息和历史底蕴。(完)(参与采写:孔晓涵、李亚红)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新华 电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