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任副外长傅莹曾为中国最年轻女大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02:55  第一财经日报

  游心

  昨日,国务院的一个任命被各大媒体甚至网络论坛迅速转载:任命崔天凯、傅莹(女)、翟隽为外交部副部长;免去何亚非、武大伟的外交部副部长职务。

  从几千年前的城邦开始,人们就开始从事“外交”活动。在全球化日益发展、各国依存度日益增加的今天,人们对外交的关注热度更是急剧升温,同时,对外交领域的风云人物也抱有极高的关注。

  外交部新任副部长们,又都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崔天凯

  受“小我”干扰越小,“大我”就会做得越好

  “长”和“丰富”二词,可以用来形容崔天凯的简历。籍贯是浙江的崔天凯1952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1974年在黑龙江农村插队落户;1977年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3年;1984年~1986年逐步成为外交部国际司随员、三秘,主管多边经济事务;1986年开始继续深造,并于次年获国际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1988年崔天凯入职外交部国际司副处长,在到1996年的8年间,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参赞,主管多边经济事务。

  “他(崔天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看上去像个书生,外表十分沉静,但思维十分缜密,处事极为严谨。”一名曾供职于外交部的消息人士昨日向《第一财经日报》描述他印象中的崔天凯。

  1996年崔天凯调往外交部新闻司,任新闻司副司长、外交部发言人;一年之后,他又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安理会候补代表,并主管政策研究;1999年~2003年,他回到国内,先后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主任;2003年,崔天凯调往外交部亚洲司任司长;2006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他(崔天凯)前十几年都在多边外交这一领域。后来去了新闻司做发言人,再去政策研究室,然后是部长助理,再是驻日大使。多边、双边、地区、业务这几大块都做过了。”前述消息人士认为,“他多方面才能都比较突出,所以在某一阶段,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了。”

  2007年9月,崔天凯接替王毅成为驻日大使。当时有分析称,崔天凯不是学日语出身,也没有派驻日本工作的经验,但他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能为在“亚洲区域”框架内构筑稳定的中日关系发挥作用。

  “‘大我’我们要时刻牢记,不要受那个‘小我’的影响,受‘小我’的干扰越小,‘大我’就会做得越好。”崔天凯去年7月做客新华网和网友交流时阐述的“大我”和“小我”的关系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他非常有亲和力。”前述消息人士也对本报记者回忆称,“我们(在背后)都开玩笑叫他‘小崔’。”

  曾在崔天凯任大使期间接触过他的日本媒体人对本报记者印证,“他的确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

  崔天凯也是为数不多得到日本首相夫人礼物的驻日大使。鸠山由纪夫去年10月访华时,崔天凯代表中方去机场迎接,却意外收到一份鸠山夫人亲手制作的礼物。

  “他们二位一出机舱门,我就看到首相夫人手里拿了一束花,下来后她就交给我,说这是16朵花组成的,上面还有五颗星,就是中国国旗的图案。”崔天凯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友好的表示。”

  亲和的崔天凯也有“发怒”的时候。据媒体报道,2005年,一次亚洲安全会议上,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一方面声称“美国不将中国视为威胁”,一方面又对中国军力发展表示担忧。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崔天凯立即质问拉姆斯菲尔德:“您真的认为中国没有受到任何国家的威胁?您真的认为美国受到了中国的威胁?……”同时,崔天凯还对海外媒体表示,中国的军费开支是合理的,他不同意拉姆斯菲尔德的观点。

  “危机大使”傅莹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在三位新副部长中,傅莹是唯一的女性,她也是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交官,是成为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她被很多网友评价为“优雅”的“气质美女”。

  57岁的傅莹出生在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人,其父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

  16岁时,傅莹响应号召到内蒙古的一个农场进行劳动,在广播站工作过,之后开始自学高中课程,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傅莹是实至名归的职业外交官,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

  1993年开始,傅莹一直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先后担任综合处处长、亚洲司参赞,主管综合调研、东盟事务、亚太安全等。1997年,傅莹调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工作,次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2007年4月出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后,傅莹更赢得了“危机大使”的美名。2008年3月,拉萨发生打砸抢事件,藏独分子在海外干扰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西方媒体也开始片面地报道此事件。作为驻英大使,傅莹开始积极应对,主动接受西方主流媒体采访,并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向西方世界解释事件的真相。

  “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轻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傅莹在文章中写道,“希望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傅莹此文被海外媒体评价为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2008年5月英国首相布朗在傅莹的陪同下,吊唁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通过电视镜头看到画面的中国网友感叹:“在镜头里,再次看见了我国首位驻英女大使——傅莹女士的风采!她年轻时候一定十分美丽,总让人联想到林徽因、章含之这些名字……”

  翟隽

  与亚非国家不解之缘

  1954年出生的翟隽,是河北人,大学毕业后就供职于外交部,至今已经有35个年头。曾在我国驻也门、沙特阿拉伯等国使馆工作,随后,任驻利比亚大使、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2000年,翟隽担任江苏省镇江市委常委,一年后重返外交部任国外工作局局长、亚非司司长等职。2006年开始,翟隽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关于翟隽任驻利比亚大使时的情况,前述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具体细节不能保证完全真实”的“圈内小道消息”。“卡扎菲居无定所,外人不知道他的行踪,所以做驻利比亚大使就很辛苦,就算半夜三更突然接到会晤通知,那也得去,然后就七拐八拐被带到某个沙漠里的某个帐篷。”

  上世纪70年代,翟隽被外交部选派到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阿拉伯语系学习,这或许是他此后外交生涯中和亚非国家不解之缘的开始。在其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期间曾多次访问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在内的亚非国家。

  翟隽也是中国在推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进程中值得记录的名字。2007年和2008年,翟隽均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访问苏丹,传达中国支持政治解决达问题的一贯立场。当时获得了苏丹媒体的高度关注,苏丹各大报纸纷纷刊登文章对中国派遣特使来访表示赞赏。2009年,翟隽多次会晤来访的苏丹官员,继续推进中苏关系以及苏北南和平进程。

  2007年,翟隽完成对苏丹的访问后,阿拉伯国家联盟负责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本·哈拉曾大力表达赞赏之情,称阿盟高度赞赏中国在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关注翟隽先生对苏丹的访问,并愿与中方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为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不懈努力。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外交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