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西朔州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引入决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07:16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当义务教育进入全免费时代后,无差别教育的概念开始凸显。平鲁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隆冬时节的晋北大地寒意浓浓,然而在朔州市平鲁区教育公平的阳光却温暖如春。2009岁末,一个“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的称号落在了平鲁头上,这一殊荣在全国仅有92个地区获得。

  在这场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两个“重中之重”,即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当义务教育进入全免费时代后,无差别教育的概念开始凸显。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王瑞璞在平鲁进行调研后对记者说,这里的农村教育实实在在做到了公平性、均衡性、免费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平鲁义务教育如何能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山西教育的一面旗帜?元旦前夕,记者来到平鲁,探寻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路径。

  教育不公平,最突出体现为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向教育痼疾开刀,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引入决策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共识。而这正是平鲁近年来所致力的最终目标。

  如今,似乎只有在城市小学校才能看到的场景,正呈现在朔州市平鲁区的农村寄宿制小学里——园林式的校园、舒适的宿舍、整洁的餐厅、高标准洗浴室、功能完备的运动场一应俱全;语音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微机教学等现代化的正规教学全面开展;班班开通远程教育网,校校建有局域网……

  “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山区教育发展框架,进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就是要让‘山里娃’与‘城里娃’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平鲁区委书记、区长李俊对记者说。

  教育不公平,最突出体现为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而平鲁也曾经面临这种困境。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到城里上学成了大部分农村家长和学生的愿望。

  居住在凤凰城镇周边村子里的曹元,原先在村子里的学校上学。可后来,“娃娃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村里小学难以为继。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不得不把他转到离家甚远的县城里一所小学就读。“漂”在城里的日子不好过,住校一学期得花800元,如果不住校要花400元,但得租房子,房租也要1000元。

  农村学生进城就读潮,拖垮了农村,挤垮了县城,原有的乡村学校大的变小,小的更小,城里学校却人满为患。数量多、规模小的农村学校占用了大量的财政经费,尽管平鲁的教育经费以每年31%的速度递增,全区近一半的可用财力花在了教育事业上,但巨额投资与取得的效益极不相称。

  审时度势,平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引入决策,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教育大变局。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大手笔投入,让“山里娃”与“城里娃”享受到同样的优质教育

  在下水头、下木角两个乡镇采访时,记者看到,200多名学生刚刚搬进了崭新漂亮的新学校。至此,全区3600多名农村小学生全部进入所在12个乡镇的寄宿制小学上学。

  如今,平鲁农村的孩子真正享受到了教育公平的阳光。在学校,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安全一概不用家长操心。

  双碾乡寄宿制小学学生侯丽华说,我们原来的教室破破烂烂,校园道路坑坑洼洼,现在不光是吃住比家里还好,而且不花家里一分钱……

  在“全免费”的背后,是政府大手笔的投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3.2亿元财政资金投向平鲁教育。

  正如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所提出的,各级政府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平鲁的实践正印证了这一理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落到实处则是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

  而以“调整学校布局”为“抓手”,平鲁提出了“高中、初中在城区,农村小学在乡镇”的办学思路。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对平鲁的这种布局很感兴趣,他对记者说,一个乡镇一个小学,中学都集中到县城,这种做法比较独特,是一个亮点。过去那种藏在沟沟壑壑里的小学校很难吸引好教师,学校集中在县城、乡镇,好教师就能安心地工作了,如此,教育质量过几年一定会非常好。

  如今,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12所整修一新、美丽典雅的园林式小学矗立在平鲁的山庄窝铺。每个乡镇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替代了农村原来所有的小学和教学点。

  农村的学校修好了,城区的学校也整饬一新:投资2亿元可容纳5000多名学生的李林中学新校园拔地而起,其旧校址则改建为全区最大的寄宿制初中;此外,投资7000万元可容纳4000名学生的区直高标准寄宿制小学也已于2009年10月正式开课。到2011年秋季,城区所有学校改造任务将全部完成。

  从上到下的“一把手”体制、开放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教育资源实现合理有效利用,农村学生回流效应显现,城乡教育达到均衡发展

  这些寄宿制学校如今成了平鲁的“宝”,各乡镇党委书记亲自兼任乡镇寄宿制学校校长,常务副校长则由乡镇党委、政府提名,教育局考核,由乡镇聘用,学校安全、经费保障由乡镇负责,业务考核、师资培训等由教育局负责。

  从上到下的“一把手”体制,使学校的所有事务在第一时间都能得到解决。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王瑞璞评价说,乡镇党委书记兼校长,这种做法很有特点,反映了平鲁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更反映了领导者的执政理念。

  让学生们生活得好还远远不是全部,学得好更为重要。

  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由代课老师转正的、年龄大一点的老师,而他们中的大部分是达不到学历要求的。因此,在这次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平鲁区因势利导,让这部分老师干起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双碾乡寄宿制小学生活教师苏文说:“我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比如电脑我就不懂,因此,退出教学一线搞后勤是比较合适的安排。”

  如此一来,原来的教学岗位腾挪出来,近两年,平鲁通过向全国公开招聘,累计从师资类院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500多名,每年还从各级各类学校选拔名师,给予每月200元特殊津贴待遇。

  此做法让前来平鲁调研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很感兴趣。他说,从全国来看,各地的免费义务教育推进较快,但在平衡发展方面,像平鲁这样的还不多见。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平鲁在资源整合中将教育体制内部也整合了。前几年考察农村教育时发现,几乎有10%到15%的教师是不符合教师资格的,这些人不退出,合适的人就进不来。而平鲁解决了这一问题,整个师资力量提高了。

  此外,为提高师资水平,平鲁还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教育教学成绩与教师工资待遇挂钩,排队亮相,末位淘汰,自费进修,或转为生活教师。

  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带来了学生回流效应,许多学生都从外地返回农村上学,2008年返乡人数为468人,2009年为680人。过去区直中小学每年接纳农村学生近千人,班容量平均在80人以上,有的达到百人以上,而记者看到,刚刚投入运行的平鲁启明实验小学一个班仅45人。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平鲁区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王瑞璞说,义务教育应该是公民享有的无差别的权利。这一点,平鲁做到了。

  本报记者周江 本报通讯员王树盛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