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5日讯(记者 王姣雁) 记者在今天举行的“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为止,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
“"多、小、散、乱"产业格局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在会上如是说。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据悉,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目前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矿井数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0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保留矿井将全部实现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陈川平表示,2009年随着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推进,山西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煤层气(瓦斯)抽采和利用量都将得到显著提高,煤炭产量逐月逐季增长。煤炭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行业上缴税金同比增长6.42%。煤矿安全生产形式稳定好转,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和32%。
兼顾各方利益 对被并企业给予适当经济补偿
山西省根据国家的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18个矿区的总体规划,结合煤炭资源赋存、矿井布局、企业结构等情况,制定了煤矿企业重组整合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重组整合后全省保留1000座矿井,70%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的目标。
陈川平介绍,这次兼并重组以资源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做到让被兼并煤矿、整合主体、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都满意。
“政府对被兼并会重组煤矿的资产,依法进行评估,由兼并重组双方协商确定转让价格或作价入股。”对被兼并重组煤矿采矿权价款在退还剩余资源量采矿权价款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同时实行属地注册公司,维持原有税费上缴渠道不变,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以煤补农方针,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确保兼并重组阳光操作 为退出民企开辟绿色通道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山西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煤炭、发改委、国土、财政、国资、监察、工商、环保、煤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组。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指定总体规划和配套政策,审查各市上报的整合重组方案。
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将各市县作为责任主体,保证了既能高效推进又能因地制宜。各市上报方案符合政策的,省有关部门在审批或变更证照时实行联合办公、集中受理、限时办结。纪检、监察部门全过程监督,加大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力度,确保兼并重组整合阳光操作、健康推进。
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参与兼并重组企业范围、新增资源范围、地方合理利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采矿权价款处置、证照手续办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出台了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为退出的民营资本开辟转型转产绿色通道。
山西"煤改"日趋利好 政府称"胜利在望仍需努力"
告别了2009年的最后一天,能源大省山西掀开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战役”并没有终结。尽管已有80%以上的企业签署协约且完成换证登记、实现主体入主,舆论风向也从最初的争论、质疑转向了肯定和支持,但无论是兼并主体,还是被兼并方,都绕不开一个问题:2010年怎么办?就连推动这场变革的山西省政府高级官员也称:“胜利在望,但仍需努力,因为兼并重组之后的工作将更加困难。”
2009年12月31日上午,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以主持召开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专题会议的特殊方式来迎接新年,他再一次强调:整合和兼并重组只是一种手段,不论成份属性、只求提高生产力,全力以赴促进山西由煤炭资源大省向煤炭强省转变。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山西煤矿整合重组协议签订率已经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采矿许可证换发率达到80%,被整合重组煤矿中符合条件的矿井已陆续复工复产。同时,矿井改造建设、小矿关闭工作有序推进,山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1--11月,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3%和33%,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24,同比下降32.5%。煤炭生产经营状况稳定向好,年产量估计将超过6.2亿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山西省属五大煤矿集团的生产和销售全面“飘红”、家家盈利,与十年前亚洲经济危机时“人人二百三(注:月工资),共同度难关”的窘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成了业界内外对山西“煤改”政策肯定和支持的一个主要原因。
“煤改”共识:势在必行
元旦期间,有两拨来自外省的客人分别在山西太原和晋城两地考察着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事宜。他们问的问题和记者最初的问题一模一样:“不改行不行?”
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王清宪再次笑着回答:“不行!”据他介绍说,山西煤炭工业多年来“多、小、散、乱、差”的粗放发展,已经使山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
建国60年来,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全国总量1/4以上,共生产煤炭约106.3亿吨,外调20多个省市区,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山西自己却步入了“能源诅咒”的怪圈。
一是煤炭工业发展水平偏低。就是整合前的2008年,山西全省矿井数仍有2600多家,30万吨的小煤矿仍占到70%以上。小矿见缝插针,矿井布局散乱,导致国家在山西建设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煤炭基地的规划无法实施。
二是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由于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只有15%左右,每采1吨煤就要破坏和浪费6吨资源,每年资源浪费20亿吨左右!同时由于小煤矿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目前,山西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塌陷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煤矸石堆放超过11亿吨,占地1.6万公顷,近年来,山西由于粗放采煤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地表塌陷等损失,每年都不下300亿元,生态难民已在山西出现。
三是矿难频发,血色GDP一度成为山西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黑色胎印。近几年来,山西煤矿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达13起许,几乎都是中小煤矿。
四是大量生产要素沉淀于煤炭行业,导致山西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由于煤炭行业多年来进入门槛低,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被吸引到煤炭领域。造成了山西“一煤独大”的畸形产业格局,不仅消弱了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还使得山西经济抗击市场波动的能力极差。去年金融危机期间,山西成为全国上半年唯一GDP负增长省份就是一例。
因此,王清宪说,山西实施的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是市场机制倒逼下的有效政策应对行为,是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战略先决行为。
“煤改”政策有理有据
最近,记者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变化。那就是关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的“舆论变脸”。从2008年初的质疑、诘问、反驳到年底的主流媒体肯定,网络跟进支持。山西省煤炭厅的专家赵树伟解释说:“那是因为一开始批评山西的人不了解山西,不了解山西煤炭史,这其中甚至包括一小部分专家和学者。但后来经过更多的深入了解后,大家终于明白了山西煤炭变革的理由和原因,理解了实施这项政策的政策和法理依据,最后不就改变态度了。”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其实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批准山西实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明确要求山西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整合地方煤矿,促使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并向优势企业集中。
还有更早前的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指出:要把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依法关闭那些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煤矿。
关于矿藏所有权的问题更是清晰,因为我国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有权力调整资源配置格局,并获得资源增值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也有关于禁止矿权私下交易的相关规定。正是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山西省委、省政府才依托省情,大刀阔斧地实施了“煤改”,由于在实施中统筹兼顾了各方利益关系,并制订出了很多细节性措施。所以这次改革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实属难能可贵。
例如山西省政府2008年83号文件规定:被兼并的煤矿,凡是在2006年2月28日之后缴纳资源价款的,直接转让采矿权,兼并重组企业要退还剩余资源量的价款,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在2006年2月28日之前缴纳资源价款的,在退还企业剩余资源价款的同时,按照原价款的100%给予经济补偿。
正因为这个补偿标准是大多数煤矿经营者能接受的,所以这次才有了本文开头所报道的98%签约率。
“煤改”蓝图众望所归
很多关注山西的人都在问: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结束后,将是怎样一种状况呢?中国经济网记者为此专门走访了山西省煤炭厅。得到的消息是:重组整合后,山西全省矿井将由2598个减至1053个,平均单井生产规模将由36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以国有控股为主导、多种经济并存的办矿机制。
到2011年,山西将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5%以上;到2015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单井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同时进行下一轮整合兼并,但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主体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
整合完成后,所有的煤炭企业均将实现机械化开采,资源回采率将提高到80%以上,政府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延长煤炭产业链,鼓励煤炭与电力合作,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鼓励煤炭与煤化工企业合作,发展煤制化肥、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延伸产业。同时加快煤炭企业转型,重点培育山西煤机制造及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发展。
在这几组目标数据中,最直观和最令老百姓眼前一亮的是安全指标。到2011年,山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要下降到0.3人以下。到2015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同时,煤炭职工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治。
而经营者和学界关注的办矿格局则体现在:整合后的1000多处煤矿中,国有控股大集团将拥有550多处矿井或矿点;地方国有控股办矿近280处,非国有办矿近190处。这就是说,多种所有制共存。
当事方各取所需
记者了解到,兼并重组目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直接转让,基本方式是大矿兼并小矿;二是参股入股。采取这两种方式的比例究竟如何,还待以后统计后报出。但是现在记者了解到,由于兼并重组增添了储量,晋城煤业、潞安集团等煤炭企业最近都高调提出了要打造亿吨级企业的目标和口号,同时这些煤炭巨头在非煤领域的投入和产值也在迅速提高。而被这类大企业兼并了的小煤矿短时间内获得了资金、技术和设备,不少被兼并企业都称“傍了大树好乘凉”。这昭示着:大型煤炭国企兼并小型国企,小型国企都乐观其成。那么不同类型的企业兼并重组难么?
“不难,因为是双赢。”年前,在游客云集的著名景点皇城相府里,记者和该企业的“当家人”张家胜聊起了他整合周边小煤矿的酸甜苦乐。
“去年我们投了3个亿,由一矿变成了四矿。我现在面对的股东有19家之多。作为整合主体,我们的承诺是:两个不低于。一是整合以后的股东分红不低于整合前,让股东们能放心入股并主动关心企业发展;二是整合后的公益性开支不低于整合前,让当地老百姓和政府放手让我们进驻,支持兼并重组。对于兼并后的企业员工,我们全部安排。皇城相府公司本来就是一个靠煤炭起家,开发旅游发展起来的多元化公司,现在煤炭基础更雄厚了,有利于我们做大做强;强大了以后,有利于我们转型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还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皇城村已经从一个挖煤的小山村变成了5、6千人的小集镇,今后5—10年,我们还要发展成为辐射周边两县三镇九村的双百亿企业,更好地反哺社会。”
记者了解到,皇城相府集团兼并的这四个矿井,目前均已配齐了“六长”,采矿证和生产许可证也已全部办理完毕。一位被兼并后留在原企业的负责人说,今年,矿上能上好几台先进设备,只要加强管理,不愁效益。
山西人自己兼并自己可能好办,那么涉及到外省投资者怎么处理?在山西长治,记者专门采访了两位浙江籍煤老板。他们一个是兼并主体代表,一个是被兼并方矿长。
兼并主体代表叫王积旅,是山西长治联盛煤业投资公司董事长。他说他来山西已经20多年了,下过煤矿,经营过煤矿,目前在长治有5个矿。在这次兼并重组过程中,他的矿不但被保留,而且他还可以作为兼并主体去兼并其他小煤矿。
记者问他为何没有像外界谣传的那样退出山西,反而继续加大投资?他说:“我现在投资了10个亿,虽然整合后煤矿数量由10个变成了5个,但是产能也由270万吨提升到350万吨,资源面积由16.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平方公里,储量由9652万吨增加到1.756亿吨,前景不错,为啥要退出?”
据王积旅介绍,以前浙江人在长治投资的煤矿最多的时候有30多座,现在整合后还有一半保留,他们大多数会留在山西,因为毕竟多年来生活工作在山西,对煤矿也很熟悉。问及他对这次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的看法,他均表示支持。
也许,王积旅的企业作为兼并主体,他自己表示对山西“煤改”支持仅仅是因为他的个人利益得到了保障,并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作为被兼并的另一位当事人----吴明多怎么看待兼并重组政策呢?记者了解到,吴多明是山西长治池里煤矿的矿长,本人在长治还算是个名人,他在山西经营煤矿期间,修过路、捐过款,建起了设施完毕的养老院。可是由于他的矿只有20万吨的年产量,所以在这次整合过程中,他的矿按协议要被另一家煤矿兼并。吴明多说纵是这样,也不能说山西有排外行为,毕竟把煤炭产业做大做强才是正事。
记者感言: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去岁今年中国社会经济领域最吸引人眼球的事件之一,它能够这么快的接近尾声,充分体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和魄力。事实证明:凡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或措施,都能很快地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并迸发演变为更先进的生产力。山西煤改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遵循客观规律、理顺相关关系、任何繁杂的变革都是可以完成的。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胜利在望的时候,还能够清晰地看到以后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等于是在提醒我们: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还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充实完善,使这项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