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最低气温为-15.6℃,这是33年来京城出现的1月上旬同期最低温值。而本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严寒中坚守岗位,传递温暖。本报记者昨天兵分四路,体验这些平凡人带给这座城市的感动。
时间:10时—11时
地点:前门大街北口
温度:-12℃
人物:马国凤 (志愿者)
“蓝立方” 两分钟服务一次
上午10时,志愿者马国凤的笑脸准时出现在前门大街北口的“蓝立方”。
“请问,到自然博物馆怎么走?”一对操着外地口音的青年男女走上前问路。“坐17路公交车。”怕他们不认识,马国凤边回答边走出“蓝立方”,伸手指向马路对面:“看到没有?就是那儿。”两人连连称谢。
此时此刻,记者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显示:零下12摄氏度。
“天儿太冷,逛前门大街的人少多了,平均两分钟才接待一位来求助的。要搁平时,一个小时就得接待百八十人。”马国凤搓了搓冻红的手,有点不甘寂寞。
昨天是位于前门大街北口的这个“蓝立方”开启的第511天,这也是全市200多个“蓝立方”中开启时间最长的一个,即便如此寒冷的天气,每天仍有至少3名志愿者在这里提供指路、咨询等志愿服务。
花甲之年的马国凤身体不好,患有风湿、气管炎,头一天通知她上岗时,工作人员都有点不忍心,想为她换个班,结果被马国凤一口回绝:“一个月才轮一回,我能坚持,多穿点儿不就得了!”担心雪天路不好走,她特意提前一个半小时出门,结果早了20分钟到岗。
“您这儿有热水吗?”一位带着女儿的年轻妈妈向“蓝立方”求助,“孩子不舒服,想喝口热的。”
“有,您稍等。”马国凤连忙转身,从暖壶中倒出一杯热水递过去。看着小姑娘的面色逐渐好转,马国凤笑得很满足。
冰天雪地中,志愿者的微笑令人倍感温暖。“能为别人做点儿什么,心情很舒畅,整个人都快乐起来,哪还觉得出冷啊!”马国凤说。
时间:6时30分—8时
地点:朝阳公园桥下
温度:-14℃
人物:于国强 (朝阳交通支队东外大队)
执勤一小时 跑了12圈
早6时30分,交警于国强已经站在了朝阳公园桥桥下。
桥洞下,记者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显示,-14℃。哈气打在围巾上,瞬间就结成冰。笔也冻得不出水。
“靠边骑,靠边骑。”于国强边喊边打手势。一辆收废品的三轮车夹在机动车车流中驶来。“怎么走到机动车道上了,多危险,有雪,汽车根本刹不住。”于国强扯着嗓子喊。
几分钟后,于国强又来到桥西北角。“停,停,停。这可是红灯啊。”先拦住一辆想闯过去的自行车,扭头又看到十来辆上了机动车道的自行车。“早高峰,都是进城的,东向西车特多。自行车汽车混行,很危险,我们得看着点。”于国强站在路口逐一纠正“抄近”的自行车,仅仅20分钟,就纠正了100多辆。虽然声音已经有些嘶哑,但他不敢喝水,因为没地方去上厕所。
说话间,路口南向北方向的车堵住了,一辆双层公交车绿灯没过去,被其他车辆夹在路口正中间。于国强小跑着过去,拦住其他车,帮公交车解了围。
将近8时,车辆还在增多,此时的于国强已经绕着朝阳公园桥各个路口来回跑了12圈,冻成了“红脸汉”,耳朵更是通红,但他没有把帽子上的耳罩戴上,怕影响值勤。“我们都得跑着执勤,这天气,想站也站不住啊。本来早高峰岗位就站到8点,但因为还有雪没铲干净,我们还是早到晚退吧,力保城市交通秩序。”自1月3日早上以来,于国强一直没回过家,夜里12时下了执勤岗,就在队里随时备勤。
时间:5时10分—5时45分
地点:地铁北京站口安检大棚
温度:-19℃
人物:安检员
12分钟安检岗 冻麻双腿
凌晨4时50分,地铁2号线北京站的安检大棚,温度为零下19摄氏度,已经达到温度计最底端。安检棚内,安检员正忙着调试安检设备。
5时10分,第一位乘客走进安检大棚,安检员董竹欣坐在监视器前。短短1分钟内,五六十件行李从眼皮底下经过,小董眨了下眼,一眨眼,泪水就滚落下来。
坐一班岗12分钟,9个人轮流,换下来的就在一边提醒乘客配合安检并帮助他们搬行李。换岗时,小董扶着桌子缓缓地站起来,这时双腿已发麻,刚迈出步就歪了一下,只好原地蹦跳着跺跺脚。经常在安检岗位,她的手已冻得红肿。尽管很冷,但离开安检台时她仍将大衣领子拉低了点,把脸全部露出来。“只要不是坐岗,我们就要把嘴露出来,随时解答乘客的问题。”接替坐岗的安检员这样解释。
“请您配合安检!”对每一位带包的乘客,董竹欣开始不断地提醒。“一旦开口就千万不能停,否则就会大舌头。”董竹欣笑着对记者说。
5时45分,该站站区长祝亚君环抱着五六个暖手宝,从地铁内快速跑到安检棚,挨个塞进安检员的怀里。走到小董跟前时,她心疼地说:“来,先暖暖脸,冻得眼泪就没停过。”
时间:6时—7时
地点:天安门广场
温度:-16℃
人物:肖师傅
(市环卫集团北清分公司天安门作业队)
升旗前清理完广场垃圾
雪后黎明。“沙沙”的响声后,两行车辙清晰地印在天安门广场的积雪上。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200米处果皮箱前,一辆黄色带着小棚却没有车门的小型电动垃圾收纳车戛然停下,跳下一位头戴棉帽、身穿军绿色棉大衣、腿上绑着护膝的中年男子。“我姓肖,今天我在广场执行保洁任务。”说罢,他推了推眼镜,两手凑到嘴前,吹口热气,又搓了搓冻僵了的脸。
接着,弯腰、抓桶、牵出、取下垃圾袋,一系列“规定”动作在10秒内完成。肖师傅将取下的盛满垃圾的袋子拖到车前,拉开后储箱门,稳稳地放了进去。一个垃圾箱的清理就算完成了。
“冷,可广场的卫生总得有人搞啊!”话还没说完,一阵风将地上的残雪吹了起来,沾到肖师傅的脸上,他赶紧用手抹了一把。“不是我娇气,不擦干了,风一吹,跟小刀子似的。”
跳上车,继续前行,车轮突然陷进雪中。“没办法,只能推了。”跳下车,肖师傅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擎住车框,用力推着,脚下的雪被踩得嘎吱吱地响。
又到一处垃圾桶前,尽管加了小心,下车时还是滑了一下,险些跌倒。为了保护天安门广场地面,环卫部门没有播撒融雪剂,而在广场中开辟了若干通道,把难得的雪景留给了游客。只是,环卫工人们却得因此踏雪作业。
路灯灭了,武警战士已经在为升国旗仪式做准备了,肖师傅历时近1小时的作业也基本完成。开车退出广场,记者看到肖师傅挂挡时把右手手指都蜷进了掌心,用拳头推着挡把。“手指麻了,不太听使唤。”
道别时,肖师傅热情地邀请记者过段时间再采访。“公司已经联系了生产厂家,为这电瓶车加上车门,以后,作业时就暖和多了。”
本报记者 贾晓燕 侯莎莎 刘冕 王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