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近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安阳市发现“曹操墓”,消息一出,议论四起,有专家亮出“六大证据”,有人提出“六大质疑”,考古专家、历史学者、各方网友对“曹操墓”的真假争论不休。
目前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推测,能否用科技手段对墓葬进行鉴定?
除了出土文物,是否有更有力的证据能够确定墓葬年代?DNA检测能否为“曹操”验明正身?颅骨复原技术是不是能让现代人一睹“曹操”真容?
种种疑问,都需要现代的高科技手段给出答案。
热释光断年代更准确
以墓葬中的陶器进行热释光断代,能够对墓葬年代进行考证
如果用热释光断代确定墓葬年代将更准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根据出土的文物基本可以确定墓葬属于东汉晚期,因为“墓葬中的物品年代属性很清晰,但如果需要进一步确定年代,可以使用热释光断代。”他解释说,以墓葬中的陶器进行热释光断代,误差比较小,能够进一步对墓葬年代进行考证。
刘庆柱介绍,对于陶瓷来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这些晶体长期受到核辐射(如α、β和γ)的作用,积累了相当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加热,将可观察热释光现象,热释光的强度与它所接受的核辐照的多少成正比。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原始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高温而全部释放掉,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至零点。此后陶瓷重新积累热释光信号,所以最后所测量得到的热释光信号,是与陶瓷的烧制年代成正比。
DNA定身份难度大
经过近两千年,遗骨中核DNA降解厉害,只能提取零星片段
有报道指出,可以依据曹氏族谱找到曹操的后人,进行DNA比对,从而确定遗骨身份。对此,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表示:这几乎没有可能。
中国的家族谱主要记载男性后代,即使找到曹操的后人,也只能提取核DNA进行检测。邓亚军解释说,核DNA呈线状,比较容易断裂,而且经过近两千年,遗骨中核DNA降解得很厉害,只能提取到一些零星的片段,做鉴定的难度很大。并且她指出,在曹操几十代后人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很大,这也给DNA鉴定造成了障碍。
有专家认为,此次出土的遗骨,可以与曹氏家族墓中的遗骨进行DNA鉴定。“如果之前发现的曹氏家族墓中所葬确为曹操的族人,并且为母系家族的,这种情况下DNA鉴定有可能确定‘曹操’的身份。”邓亚军解释,由于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主要遗传自母亲,这种DNA呈环状,受破坏的程度比较小,她表示,如果能以线粒体DNA为标志物进行鉴定,鉴定的精度会比较高,结果也会比较可靠。
刘庆柱也表示:“如果需要进行DNA鉴定,早前在曹氏家族墓中发现的遗骨或许能够提供比对的样本。”
据了解,曹氏家族墓群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是魏武帝曹操家族墓群,时代为东汉,占地约10平方公里。据文物普查,发现50—60座,已清理发掘的有曹腾、曹篙、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等人的墓葬。
刘庆柱说,他已经向有关部门反映,曹氏家族墓中的DNA样本或许对“曹操”遗骨鉴定有所帮助。
颅骨复原“曹操”不可能
男性头骨只剩头盖骨,前面的鼻子、脸部都被砸了
有专家表示,如果能得到完整的颅骨,根据解剖学、人类学特征,能够还原尸骨生前的面容。人的鼻梁高矮、眼睛大小、眉毛高低等相貌特点,都取决于颅骨的特征,就像树和树干的关系。如果能够证实墓中的头骨是曹操的,就能依靠头骨复原技术,制作出一张曹操的“照片”,从而一睹一代枭雄的庐山真面目。
至于肤色“白脸的曹操”是后人根据曹操性格,在戏曲中对人物的艺术创造,而头骨复原无法对此做出验证。
在史料记载中,曹操曾经得过“头风病”,并疑心名医华佗以治病为名谋害他,因此斩了华佗。通过头骨研究是否能够确定曹操得的是怎样的“头风病”?考古学家表示,尸骨生前头部所受的外伤、牙齿的疾病能够在头骨上留下痕迹,但类似于“头风病”的脑组织疾病,无法从头骨上看出端倪,所以也就无法对尸骨生前的头部疾病,做出相关的病理推测。
但曾经参与现场发掘的刘庆柱说:“墓里面很多石头都被打碎了,打得很残,像玉龟,出土就是两段。”据发掘人员介绍,凡是写着“魏武王常用”的石牌都被打断了,没有写的就没有打,刘庆柱推测,这应该是政治报复,并发生在曹操下葬后不久。
刘庆柱说,墓中发现了三个头骨,根据体质人类学鉴定,分别属于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和两名年龄分别为20岁和50岁左右的女性。“但男性头骨只剩头盖骨,前面的鼻子、脸部都被砸了,以头盖骨进行面部复原是不可能的。”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