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月6日专电(记者 桂娟)新华社记者近日赶赴经专家考证认定的曹操高陵发掘现场,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讲述了他亲历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发掘出土过程。
盗墓贼“发现”曹操墓
发现这座东汉大墓的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周围,曾经布满了红火的小砖窑场,大面积的取土使这里沟壑林立。正是烧砖取土,使盗墓贼首先“嗅”到了埋藏千年的曹操陵。
2005年,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固岸北朝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潘伟斌来到了这片土地。
2006年的一天,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来找潘伟斌,向他讲起了西高穴村在1998年曾出土过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事儿。
职业的敏感使潘伟斌萌发了调查鲁潜墓的念头。来到村民指认的现场一看,由于砖窑场取土,墓已被挖掉变成了一个大坑。向南观望墓志所记述的魏武帝陵的方位,地势确实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
就在这时听说有个墓被盗了。潘伟斌去现场了解情况,想看一下盗洞有多深。拿手电筒一照,看不到底。他决定顺着盗洞下到墓室看个究竟,于是请一同前来的贾振林找根长绳子。
几个人拽着绳子的一头,潘伟斌拉着绳子的另一头,慢慢下到洞里。向下滑行约4米,潘伟斌感觉脚下碰到了什么东西,以为到了底,便松开抓绳子的手,一下子滚到了一个很深的土坑里。站起身来,打开手电一看,原来他的脚碰到的是一个圆锥形土堆的顶部,土堆应该是顺着盗洞流进墓室内的土堆积而成。
墓室内淤泥很多,借助手电灯光,潘伟斌拿起相机拍照,只拍了两张,相机没电了。四下察看,果然有被翻动的痕迹。向前爬行,通过一个通道,又发现一个很大的墓室。他还找到了墓门,当时没有被完全打开。但在后来对此墓葬进行发掘、打开墓室时,墓门已经被盗墓者彻底砸坏,从墓室内部打开了。
根据墓室用砖、墓室形状和筑墓方法,潘伟斌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座东汉晚期大墓。河南省文物局部门接到紧急汇报后,立即要求当地政府对此墓葬进行回填保护,并要求加强巡护。
到了2008年,贾振林又找潘伟斌说,那个大墓又有被动过痕迹。来到现场,他俩发现原来的盗洞又被打开,于是再次派人对盗洞进行了回填,要求乡派出所对此墓葬进行日夜巡护。
“这里实在是太偏僻了,冬天或者地里的庄稼长高的时候,人在里面呆几天也发现不了。”潘伟斌说。
2008年初秋,乡派出所抓获一批盗墓贼,追缴一块比较完整的画像石。河南省文物局接到上报后立即组织专家实地调查、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块典型东汉时期画像石,说明此墓规格非常高,有必要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工作冗长而枯燥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成立西高穴东汉大墓考古队,进驻西高穴村,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于12月12日开始。在大墓发掘初期,多次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大墓考古发掘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钻探工作刚开始,考古队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墓室很深,一般探铲根本探不到底,加长了探铲长度后,仍然探不到底。最后,几个经验丰富的技工想出了办法,将探铲上部系上吊绳进行钻探,发现此墓竟然深达15米,墓道长度40米、宽约10米。
潘伟斌感到很吃惊,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墓墓道宽4.8米、长30多米。是谁拥有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呢?
发掘发现,此墓坐西向东,墓道呈斜坡状,墓道两壁呈阶梯状逐级内收,明显带有魏晋时期特征。根据已掌握资料,潘伟斌知道这种形制墓道在西晋时期上层社会非常流行,东汉时期则很少出现。难道是这座大墓开启了此种墓道形制的先河?墓主人到底会是谁呢?
长长的墓道由一层层夯土夯打而成,每层夯土都很薄,只有五六厘米,但夯土中的料僵石显然是从外部带来特意掺加进去的,这样能使墓道更加坚固。夯土层次分明,十分均匀、精致、细密,从墓道最底部一层层夯打至地面,筑墓时应该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谁会拥有这种能力?
由于多次被盗扰,墓内淤土堆积很深。这使得前期考古发掘工作十分冗长而枯燥无味。更让人灰心、苦闷的是,在长达10个多月的发掘时间里,竟没有一件有价值文物出土。
尽管如此,队员们还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新修订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对整个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从上往下逐层清理淤土,仔细网筛。
“开始发掘时,大家都清楚这座墓多次被盗,对出土文物能证明什么不抱希望,只是觉得有责任把发掘工作进行下去,把墓葬形制搞清楚,有什么信息提取什么,把第一手资料客观地提供出来让大家研究。”潘伟斌说,“但长期不出东西,还是让人泄气,因为工作量太大,耗时太长。为了坚持到底,队员们互相鼓劲。”
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
2009年11月上旬,中原地区下了一场在这个季节多年不遇的大雪,考古工地搭起的大棚都被大雪压塌了。
11月8日下午,离5点半下班的时间还有20分钟,考古队员尚金山和信应超在大墓前室的甬道门处,清理出一块石牌,当时有字的一面朝下,上面沾满了泥土。
第一次发现像样点的东西,两位队员有些激动,迫不及待地用水冲去石牌上浮土,想看清上面到底有些什么。
尘土拂去,石牌上赫然出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字样。60多岁的尚金山兴奋得一下子蹦起来喊:“魏武王!这石牌上写有魏武王!”
信应超赶紧打电话向潘伟斌报喜:“发现魏武王啦!”
“我当时正在驻地房间整资料,听到这句话,以为是在开玩笑,可信应超用更大的声音说,是真的,尚老师年纪那么大,都跳起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潘伟斌依然激动,“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的心情,什么滋味都有吧。”
潘伟斌急忙驾车赶往工地后,潘伟斌发现石牌下部已经残缺了,“要是完整的该多好!不知会不会还有?”
一个队员说,前几天好像出土了一个很小的石片,大家都没太在意,还没顾得上清洗。
潘伟斌连忙说:“快找出来,看能不能对得上。”
小石片被找了出来,略加清洗,“大戟”两字便显露出来。将两块石片拼对在一起,严丝合缝,字体完全一样、石质也完全一样。
一块完整石牌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从上向下逐字研读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时隔千年之后,认定曹操陵墓最有力证据就这样与世人谋面了。
潘伟斌火速将找到墓主人直接证据的重大发现上报,河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立即通报安阳市政府、公安部门,要求成立专案组,加大对此墓被盗案件侦破工作,力求找到更多、更直接证据。
随着对已抓获盗墓分子审讯力度的加大,公安部门从盗墓分子手中又追缴回了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石牌1块、残石璧1个、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石枕1个。
11月19日在安阳召开的第二次专家论证会上,潘伟斌第一次见到了从盗墓分子手里追缴回的石枕、石牌。论证会上,专家们仔细对照,发现追缴回来石牌上面的字体和考古队员们亲手发掘出土的石牌上字体如出一辙。
如今,“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两块珍贵文物,被安置在同一个精致盒子里保存。只是,“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保留着出土时原状,厚厚的黄泥土包裹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铜链,默默向世人诉说着它经历的千年沧桑。
随着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又相继发现50多块石牌,其中有7块铭刻“魏武王常所用”字样,摆放在墓葬前室内;另外的50多个石牌集中出土于墓葬后室南侧室内。
按照考古工作规程,考古队员对它们进行了现场拍照、录像、绘图、三维坐标记录,对器物形状大小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考古现场造册登记、提取、包装、保护,最后小心地运到考古队驻地的文物库房里进行室内研究。至新闻发布会前夕,一共出土了铁器、陶器、玉器等各种质地文物250多件。
“可能是淤土太厚,盗墓贼顾及不到这些地方,才使这些珍贵文物侥幸保存下来。”潘伟斌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