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生态建设染绿云岭大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8日09:32  云南网

  青山、碧水、蓝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大工程掀起的“绿色旋风”过后,“森林云南”渐渐映入了人们的眼帘。从丽江到大理再进楚雄,隆冬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林海莽莽,昔日砍树伐木之声已成绝唱。这是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的一个局部具象,是“森林云南”建设的一个美好起点。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位置全力推进。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在西双版纳及分布在迪庆、丽江等地的17个重点森工企业启动。那年,滇西北高原、西双版纳林区的伐木声消失了,代之的是曾经的砍树人成了绿色的守护神;此后,“天保”工程县从最初的十几个发展到13个州市的78个县,覆盖了金沙江、南盘江等重点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十载春秋,全省共投入天保工程资金58.62亿元,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3493.96万亩,全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年均消耗量由1997年的2890.2万立方米减少到2008年的1641.34万立方米,森林蓄积由8.88亿立方米增加到11.0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9.25%增加到64.69%。绿色在蔓延,一处处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涌出汩汩清泉,滇金丝猴、亚洲象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也先后启动,一时间,昔日的荒山秃岭激荡起退耕还林建设绿色家园的激情。

  这是我省历史上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不折不扣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10年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共退耕还林1637万亩;130多万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户均从退耕还林补助中获得直接收入7000多元;在退耕还林中全省共建设核桃、竹子、茶叶、西南桦等产业基地1200万亩,不少农户开始从核桃、茶叶、花椒、板栗等后续产业上获得收益,“山更绿、人致富”的目标正向我们走来,全省森林覆盖率也在大规模地生态建设中迅速提高到50%以上。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以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载体和平台,云南树起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新旗帜。

  向“有水必清”的希望彼岸奋力游去,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不断推进,多年累计投入资金113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入77.3亿元,流域内建成污水处理厂2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2.9万吨/日。在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流域水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得到了有效遏制。

  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突破口,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为重点,我省共制定了40多项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体系。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近5年来,全省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近百亿元。我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区152个,总面积28531.3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3%,形成了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构建起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高级研究平台,科技的力量将加速把云南送向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明天。

  记者 张锐(云南日报)

  系列报道: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