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秦晖获得十年影响力学术领域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8日18:34  中国新闻周刊

  接下来,进入学术领域,有请董倩。

  董倩:学术领域,人们说知识分子是整个社会的良心,在过去十年中,这个社会发生太多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知识分子又应该怎样做。下面有请原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上台,为"十年影响力 学术领域人物"颁奖,候选人茅于轼、秦晖、李银河、吴敬琏、龙应台、吴思、凌志军。

  沈昌文:国人不再热衷做"有思想的芦苇",恰对应了中国思想界目前的凋敝。幸有秦晖这样的学者,以对现实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纵横今古,贯穿东西,探讨当下中国的变革之道,并引领社会思潮。"十年影响力 学术领域人物"—秦晖先生。

  董倩:秦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秦晖:刚才说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我想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对我们有所了解的问题提供答案。有一种问题我们是不会回答的,那就是会什么。这种问题我不会回答,尽管现在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假如中国未来一定是繁花似锦,那我们大可睡觉,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假如我们将来一定会苦不堪言,我们现在努力也没有什么意义。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努力就会更好,我们不努力就会变得更坏。

  董倩:您刚才说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但问题是知识分子在整个变革过程中,你们的努力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们会怎么努力?

  秦晖:你讲的会做什么努力,这恰恰是我不能回答的。我只能说尽力而为。我非常感谢中国新闻周刊给我这样一个荣誉。

  董倩:接下来是第二位获奖人物。经济学家在呼风唤雨的同时有的时候就招人骂。接下来,请您宣布十年影响力学术领域人物的另一位获奖者。

  吴孟超:作为学者,他坚定地宣讲以古典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作为实践者,他积极推行农村小额贷款等实验,创办家政培训学校;作为社会良心,他关注民生,针砭时弊。当下中国,他的积极行动正在改写职业经济学家的定义。“十年影响力 学术领域人物”另一位重量级获奖人—茅于轼先生。

  董倩:您先说两句。

  茅于轼:我非常认同促进社会的公正繁荣,我感谢《中国新闻周刊》给我这个奖项,我愿意在我有限的余生,做出自己的努力。

  董倩:最近一段时间,经常看到您的言论遭到一些人的反驳。当您贡献出来一个观点的时候,遭到社会上相当多的一批反对之声,质疑之声,甚至有指责之声的时候,您会不会感到孤独,会不会坚持,您心里会怎么想?

  茅于轼:我是阶级斗争的运动员,什么难听的话都听过,不但要听难听的话,还要捱打,还要面对恐吓和威胁。所以,现在的一些不同的声音对我来讲,我非常的不在乎。我觉得作为经济学家,要从表面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们学者存在的价值。不管有什么反映,我们要把真相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董倩:您现在在做什么样的研究?

  茅于轼:我们经济研究所做好多的研究,去年我们做的关于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的研究,现在我们还在做省会城市政府为老百姓服务的评价。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政府间的竞争环境,以促进社会的民主法治。

  董倩:谢谢您。接下来,欣赏一曲由建设银行合唱团带来的《牧歌》。指挥是夏小汤。

  现在表演节目《牧歌》

  白岩松: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个来自草原的老歌,但是每次听这样老歌的使我想到的很多不是过去,而是将来。在这个歌声里有我们所有人期待的未来的干干净净更美好的世界吗?也许。接下来我们要颁发的奖项就是民主法制领域。民主与法制接下来这个环节的颁奖,为给我们民主法制夯实基础人们的一种致敬。改革31年,中国向前取得了很多进步,但是先回也突破了很多底线。我们的奶粉可以放三聚氰胺,我们的大桥可以放垃圾袋子。而法制可以建立一个不高的社会的底线,而将来民主发展起来,可以确保这种底线不再被突破,并且逐渐上移。希望透过我们这样的一个颁奖环节,能离我们期待的未来更进一步。进入到十年影响力法制领域人物颁奖的候选人是李金华、江平、俞可平。有情李海峰主任为我们开奖。

  李海峰:他奠定了当代民法的基石,在乱世之后的法治启蒙中,堪称中坚。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审视中国21世纪法治建设的"镜子"。其间,参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他被公认为"中国法学的精神脊梁"。他参与起草并鼎力推动《物权法》的颁行,践行了民生至上的理念。“十年影响力 法制领域人物”第一位获奖人,在法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

  白岩松:有请江平先生。

  其实,说江老是十年影响的人物,有点说小了,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老校长,那是百年的影响力的事。江老,先发表获奖感言。

  江平:中国新闻周刊给我的奖励,非常非常的感谢。回想起我在62年前,我第一个自发的,根据自己的心愿选择的职业,是新闻。我在燕京大学读新闻系,我当时认为学新闻就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民主的中国、自由的中国、公平的中国和法制的中国。这些年来,我觉得我们新闻界同仁里面有相当一批人秉承着这种理念,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历史的误会造成了我后来是被派去学法律。当然,学法律的时候我也仍然抱着这样一个宗旨,希望建设一个民主的中国、自由的中国、公平的中国和法制的中国。我想新闻和法律应该都秉承着民主法制的理念,我们共同为这个目标去奋斗。虽然这个目标实现的日期很难说,到底什么时候实现,也非常难说。但是,我觉得秦晖教授刚才说得,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我们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谢谢!

  白岩松:江老,有一个问题,刚才我说了,其实您有的时候也会很难过得看到,社会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底线在欲望面前不断突破。作为司法领域,作为民主法制这样一个基础,怎么样在守住自己底线的同时,帮助社会提高底线?

  江平:我想这就是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为这一目标去默默地,有声的也好,无声的也好,去努力奋斗。我想中国现在处在的国际环境是很好的,世界的趋势是朝向民主法制这样一个目标。中国要想背离这个目标再倒退,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一定会有很好的成绩。

  白岩松:谢谢江老。让我们在这里用热烈的掌声对江老这样的拓荒者而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致敬。

  接下来,还要有请国务院侨办李海峰主任为我们开第二个奖项。

  李海峰:

  白岩松:有请李金华先生,有请。

  谢谢李海峰主任。

  又见面了,我们有请您先发表获奖感言。

  李金华:我感谢中国新闻周刊,感谢广大公众给我这个荣誉。我觉得这个荣誉不是给我自己的,是给我们广大的审计干部的,也是给在中国,为中国的民主法制而不断努力的所有人的。谢谢大家!

  白岩松:审计走进公众的视线始于1998年,当时是审计长以审计的形象宣传员的姿态开始拉开审计进入中国人视线的宣传。到2003年的时候,有的媒体称之为审计风暴,2008年的时候审计长功德圆满。其实,审计长是升官了,因为成了政协副主席了。但是,大家还是愿意把您叫做审计长,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金华:我很荣幸当了十年审计长。一般认为国务院部门都有行政权力。但是,审计人没有一项行政权力。这些年,我觉得审计是可以为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做很多工作的,政府公信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法制政府,依法行政。第二个是廉洁的政府。第三个是透明的政府。对谁透明?对老百姓透明。因为人民群众只有真正的有了知情权,他们才能够实施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所以,我觉得审计是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很多工作的。只有这样,审计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白岩松:谢谢审计长。我这再加一个问题,您既然提到了这几个权。审计长在他做审计长的十年期间,也有很多为难之处。但是对于媒体来说,他是极其愿意采访的对象。您怎么看待,这么多年您一直在为这些权做努力,您怎么看待这几个权?媒体该怎么推动权利的实施?

  李金华:我认为媒体在推进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如何实现这几个权利,我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让老百姓有充分的能力行使自己的权力。作为媒体,也要理性对待。还有一个就是提高参与国家治理的人的水平。现在人大讨论国家预算的时候,有多少代表能够对国家预算那么了解呢?或者说这些资料发给大家以后,能不能比较准确地讨论。

  白岩松:在这要表达一个个人的致敬,其实在中国做新闻很痛苦。但是,在痛苦的同时又很多幸福,其中的一个幸福就是经常有机会采访到像李金华审计长这样的被采访者。透过他们的言语,经常给我极大的信心。我想我的很多同行也感受到这一点。很幸运,过去这十多年多次采访您。在这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审计长杰出的贡献。谢谢。

  接下来,要进入到群体特别奖的颁奖环节。有请。

  王小丫:在今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中包括了一群“中国工人”。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熟悉的身影在和我们朝夕相处,因为有很多的农民工,有很多非农民工的工人在我们的周围,确实是改变了城市,改变了城市人的生活。今天,有两大群体作为十年影响力人物特别奖的候选群体。一个群体是网民,另外一个群体是纳税人,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纳税人。下面我们要再次请上尊敬的李金华主席为我们宣读颁奖词,有请。岩松愿意叫审计长,我更愿意叫李主席,因为两会就要开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李主席来做。

  李金华:最近10年,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被视为神话,而比GDP更引人注目的是财政收入的强劲增幅,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的纳税人,以不同形式的税费缴纳,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奇迹。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基石,纳税人,是飞驰的中国经济列车的动力之源,而纳税人意识的觉醒更是建设中国公民社会的强大推动力。

  王小丫:感谢李主席为我们宣读了纳税人的颁奖词。现在,我有一个提议,请李主席来领掌,把掌声送给在座的每一位纳税人和所有的纳税人,好不好?来,大家鼓掌吧。

  再次感谢我们的开奖嘉宾,感谢您。

  王小丫:在颁过了全体纳税人作为十年的影响力的特别人物奖之后,接下来是有一个非常神秘的悬念,对于这个悬念,刚才我打听了一下,没有得到结果。身边的中国新闻周刊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说不知道。要揭开这个谜底,还是要请上刘北宪社长,由他揭晓这个神秘的奖项。掌声有请。

  刘北宪:之所以是一个神秘的奖项,因为直到这一分钟,获奖的人还不知道他们自己获奖了。当我回首这十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群体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每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真正是影响这个社会的有影响力的人,那就是一群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今天要把这个神秘的奖项颁给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要获奖的三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王小丫、董倩,请你们上台领奖。有请专程从香港赶来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亚洲电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茂生先生上台为三位颁奖。

  每个人发表一下获奖感言。

  白岩松:想要请一个主持人最后一分薪水不给他的最佳方案就是给他颁个奖。

  董倩:我只会开奖,不会说得奖的话,没什么可说的,我继续颁好下面的奖。

  王小丫:我一定要说一句,我们真的是来干活的,不是来拿奖的。

  白岩松:最后要为三位获奖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说一句话,千万别当真,没发现这个奖杯跟刚才的都不一样嘛。同时是中新社下一个十年,包括中国新闻周刊打算向幽默和更加亲和方向转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不是恶搞,这是善搞。谢谢!谢谢!接下来,我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我说哪儿了?这个我们还真不知道,本来这个可以知道,但是还真不知道。也谢一下吧,要不我还一直纳闷,我说请了三个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净给凤凰和湖南台颁奖,没中央台什么事,原来留这儿了。

  接下来,其实我觉得我刚一开场说的一段话很对,我在请刘北宪社长的时候已经说了,他是我的团长。但是,是传媒一个正在日益扩张的集团军的军长。为什么呢?因为在中新社的角度来说又添加了几个新成员,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本很厚的杂志中国版的《智族GQ》,还有深思的《中华文摘》,还有活泼喜庆的《大日子》,他正在向集团军的完整配置大跨步前进。所有中新社的读者,也包括听众、观众,作为《中国新闻周刊》的读者,也要向集团的发展壮大表示由衷的祝贺。接下来,你们的一位老朋友也要表达他们的祝贺。如果凭我的记忆的话,是中央芭蕾舞团将带来《堂吉诃德》的选段,双人舞《西班牙婚礼》。

  现在表演节目芭蕾舞《西班牙婚礼》。

  王小丫:刚才我们听到了来自各方的祝福,中国新闻周刊是一个大家庭,有作者,有媒体人,还有广大的读者。这个大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今天还有一个新的成员加入的仪式,这就是新媒体的上线仪式。首先请上两位相关领导,有请秦朗先生以及刘新宇先生。接下来要共同启动中国新闻周刊网。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有一个激光球,是不是大家数一下口令,从6开始,一切顺利。

  6—5—4—3—2—1

  董倩:十年,应该说是转瞬即逝的瞬间,这个十年新闻周刊从刚诞生的婴儿变成了翩翩少年,十年是450期杂志,中国新闻周刊新的一年,装的是理想主义的情怀,脑子里面是客观公正的表达,他们用手去描述这个时代的故事,聚集这个时代的精神。

  王小丫:如果记得的话,会记得《中国新闻周刊》的第一期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就是《至新世纪的情书》。这封信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在这十年当中我们看到很多变化,当我们看到这么多变化的同时,在感慨这个变化的同时,我们由衷的有一份非常饱满的期待,我们期待下一个十年,在座的每一位,在座的每一位纳税人,在座的每一位呕心沥血的人,包括所有媒体和《中国新闻周刊》都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成长。

  白岩松:前不久作为《南方周末》年度向传媒致敬的一位评委,我投了《中国新闻周刊》一个报道一票,我记得我投票的时候写了这样一句话,快不是我投票的最关键因素,虽然对一本杂志来说,它已经足够快了。更值得尊敬的是,它敢于快速地直面一个民族的伤口,我觉得这是这本杂志的品行,这本杂志单看很薄,看上去很厚,单本很薄,累加起来成为历史记录的时候很厚。更期待未来十年、二十年,真希望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作为历史记录者的《中国新闻周刊》记录的每是一个人期待的中国向更美好方向转化的又一个细节。

  王小丫:十年,十岁的翩翩少年,接下来,我们就要请上这些孩子们,尽管他们还没有到十岁。但是,他们的未来的路一定会更加的美好。那就让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来吟诵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迎接下一个十年。

  童声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王小丫:主持人真不象话,领了奖就走了。谢谢小朋友,谢谢你们,唱得真好。向左转,跟叔叔阿姨说再见,说新年好。说中国新闻周刊十年生日快乐。谢谢你,生日快乐。感谢各位领导,各位首长的光临,感谢媒体界的各位同行,那两位主持人已经拿着奖走了,就剩我在这坚守了。当然,在阅读《中国新闻周刊》的同时,也希望大家看看我的节目。谢谢!

  会议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