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政 本报通讯员 胡玲玲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提起杭州的历史,绕不开白居易和苏东坡。为纪念他们对杭州的贡献,清朝嘉庆年间,在大学士阮元的提议下,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苏二公祠”。
1月11日,经历2个月的整修后,西湖边白苏二公祠重新对游客开放。
宋朝官帽变出 “廉”字
白苏二公祠,位于孤山东南麓的孤山路5号,浙江博物馆的东侧,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是杭州典型的祠堂建筑。一围院落,两侧厢房,三进屋宇;黑瓦粉墙,旧门古井,青石苔痕。
祠堂里最有意思的是4个“廉”字,东西厢房各2个。
变体“廉”字上头仿佛一顶宋朝大小官员戴的长翅帽,下面一个“兼”字。“这样写廉字,正是‘为官需清廉’的涵义。”杭州岳庙管理处文物专家沈立新告诉记者,“廉的圆型背景板仿汉代规矩纹饰,寓意一面汉代古鉴,以镜鉴人。”
白苏二公,祠堂待遇不同
白苏二公祠前厅后厅两个主建筑,一般游客都认为应该白居易一个展厅,苏东坡一个展厅。不过这祠堂有趣,二进前厅里,二公各占一半;而三进正厅里,干脆完全展示白居易生平。
“苏堤南口有一个苏东坡纪念馆,我们认为这样的展示比例,比较合适些。”工作人员说。
二进前厅东西两面墙,各撰二公诗词。有心的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去辨一辨,哪面墙姓白,哪面墙姓苏?
西墙上四首诗是《寄韬光禅师》、《杭州春望》、《余杭形胜》、《春题湖上》;东墙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卜算子》、《湖上夜归》。
捡块飞来峰石,白居易愧疚多年
三进正厅绘着一二十幅“连环画”,记录白居易生平。其中西墙是“白居易守杭事迹图”,包括“千里赴任”、“倾听民声”、“筑堤兴利”、“刻碑立法”、“留俸归公”、“惜别杭城”、“吟咏湖山”、“浚治六井”。
“刻碑立法”说的是白居易写就《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这是对西湖水保护利用的史上最早法规。
“留俸奉公”讲述白居易离开杭州时,没有带走一文俸禄,只去了趟飞来峰,捡了一块石头带回家乡。“即便这样,白居易还是心中愧疚了好几年。他觉得,连西湖边的一块石头,也不应该随便带走。”沈立新说。
白苏二公祠沿革记略
北宋,孤山广化寺,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合祀,称三贤堂。
元朝,杭州郡守杨孟瑛增祀李泌。称四贤祠。
后来,杭州人感谢杨孟瑛,也请他进祠堂。称五贤祠。
清朝,祠堂被焚后,修了苏东坡专祠。
嘉庆9年,浙江巡抚阮元在苏东坡专祠东侧拨地,建白文公祠。
同治5年,二祠合为一祠。
1928年,白苏二公祠被国立西湖艺术院借为校舍。
1949年后,白苏二公祠历经迁演,成为民居。
2005年,重修二公祠。
2010年1月11日,整修后重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