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据人民公安报消息,钟荐勤出征海地的第4天,他的女儿出生了;可是在女儿出生之后第210天,他自己却永远地走了。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官,他的相机里留下了那么多人的身影,却最终没能亲手拍摄过女儿的笑脸,他甚至,从没亲手摸过一次孩子的脸……
借来过瘾的维和警察装
钟荐勤的维和警察之梦,可以追溯到2004年。那年10月,从全国选拔的125名警察组成中国首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前往海地太子港执勤。这其中,就有来自云南边防总队的三名同志。在他们胜利归国之后,云南边防总队为了让更多的同志了解维和工作,在内部举行了一系列小型报告会。当时的钟荐勤,已经是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边防战士报社干事,近水楼台的他有了与维和警察们多次亲密接触的机会。他喜滋滋地借了维和警察们的独特制服来穿,央求着战友替他拍了一张又一张,“那架势,恨不得那衣服就此能长在他身上。”
2007年4月,机会终于来临。上级决定,第六支维和警察防暴队从云南边防总队中选拔。每支维和警察防暴队都必得有一个新闻宣传官。这对钟荐勤而言有一定的优势。在此之前,他已经跟着侦查队出了无数次贩毒、贩枪、偷渡等案件的现场,拍了差不多6年的电视纪录片,在各大媒体广受好评。因为工作出色,他荣立过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
但无论有多大优势,选拔需要过的第一关是体能和体检。维和警察对体能、体质的要求相当高,边防部队尤其是百里挑一,用云南边防总队宣传文化处处长刘广雄的话说,“连生了痔疮的,都不允许去。”
看了看周围跃跃欲试的年轻宣传干事,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在刘广雄的回忆里,那段时间,钟荐勤和处里的其他小伙子较上了劲。折返跑、俯卧撑……一个赛一个地练得狠。但最终,还是钟荐勤的综合评价更胜一筹,脱颖而出。
过了第一关,再经过第二轮包括英语、维和知识、海地知识在内的各项专业训练,2007年11月5日,钟荐勤和他的战友们迎来了前来进行甄别的联合国官员。这是最令他们骄傲的一幕———没有一个人因为联合国官员们的不满意而被刷下。这个荣誉,从中国参与维和工作那一刻开始,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2007年12月13日,第六支维和警察防暴队正式出征海地,开始了他们长达8个月的维和使命。而钟荐勤,是其中第六战斗小队队员兼“新闻官”。
拿着枪的手,按在了快门上
2008年4月,钟荐勤进驻海地的第四个月份。当时的海地莱卡耶地区骚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名参议员回莱卡耶老家时被一群愤怒的示威人群包围,而就在当天上午,他的助手已经被残忍地杀害。整个营救过程中,钟荐勤就在议员身边一米不到的地方,和对方狙击手的距离不过一条街,他的选择却是:“把拿手枪的手握在相机上,左右开弓,把珍贵瞬间记录下来。”
这个场面,几乎成了钟荐勤在海地岁月的缩影。
在钟荐勤的笔记里,海地这个年平均温度很高的国家,蒸腾的并不只是空气。这里的“动荡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在拥挤无序的交通环境里肆意张扬着。”骚乱往往一触即发。根据统计,海地每天都有绑架、强奸、枪杀、私刑、游行示威等暴力事件发生。
与其他防暴队员相比,钟荐勤的日常职责是记录。全程记录防暴队的工作、生活、执勤等状况,将防暴队的精神面貌全面展示给国人和世界,这是他的主要使命。
在第六支维和警察防暴队驻扎海地的8个月期间,他在中央、省、市媒体共发稿306篇,其中播发电视专题片14部。正是在他的积极协调下,2008年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了反映防暴队员一天执勤生活的电视专题片;新华社发了题为《海地春节乐融融》的报道,并被《参考消息》刊载;在国内遭受重大雪灾和地震灾害后,维和官兵捐款献爱心11万余元人民币的消息,也通过新华社巴西分社及时发回国内。至于日常积累的素材,就更是不胜枚举。据统计,他拍摄的视频资料DV带多达267盒,资料照片有6万余张。
虽然更多的时间是握着笔,但这并不意味着钟荐勤在海地的生活有多安全。
因为,为了更全面的记录防暴队员的工作,钟荐勤比其他队员面对更多的暴力场面。“这个小队的人休息了,他可能又会去拍另外一个小队的执勤情况。”在战友们看来,每一场暴力面前,明明带着枪的他选择不断按快门,“等于为了做记录,自动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
正是这样的奉献与牺牲,2008年7月9日,钟荐勤及其所在中国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全部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回国后,因执行维和任务成绩突出,钟荐勤又荣立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