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军 侯莎莎 高健 刘冕
今天是大寒。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寒潮尚未远去,昨天,市民从报纸、广播、短信等各种媒介接收到市气象台发出的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未来48小时本市最低气温将下降8℃以上,并有5级左右偏北风。20日夜间平原地区的最低气温将下降至-11℃至-12℃。
这是本市1月份短短20天的第二次寒潮天气。2010年新年伊始,一场罕见大雪引出寒潮,1月1日至8日本市平均气温为-8.9℃,比历史同期低5℃多,尤其是1月5日出现的-16.7℃的低温,是1971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气温。
直到昨天早晨,北京城区的气温才普遍回暖到0℃以上,这是新年以来京城早上的气温首次回升到冰点以上。
清晨出现“云遮日”
大雾中,还出现了少见的“云遮日”。
昨天清晨,京城上空阴云密布,能见度在1000米至1500米左右。7时许,京城本该天光大亮却黑云压城,白昼如夜,汽车纷纷打开了车灯上路,出租车司机侯师傅说,“跑了10多年车,在冬天早晨碰到这种天气,这还是第一次”。
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说,从前天夜间开始,本市城区大部分地区雾气笼罩,能见度下降,局地能见度曾一度小于1000米。而昨天早晨出现的“云遮日”现象,是层积云靠近地面所导致的,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盛夏时节,冬季的早晨发生几率比较低。
气象部门卫星监测结果显示,昨天清晨有一块层积云自西向东漂移,这块云厚度从地面600米至4000米左右。专家说,看到大晴天天空只有一丝白云时,云层距离地面在万米以上;看到天空有一块块云时,这时的云层离地面3000米至4000米。昨天的层积云离地面很近,云层很厚,阻挡了阳光照射,加上京城雾霾笼罩,阳光全部被云层所遮挡,京城处于云底位置,所以市民会觉得天变黑了。
不过,“云遮日”就像给地面盖了层棉被,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损失,使得人们明显感受到了寒冬中的“暖意”。据气象观测数据显示,本市气温一早就上升到冰点以上,并缓慢上行,到下午17时气温上升到2.5℃。
路灯推迟关闭51分钟
与第一次寒潮来临时大雪纷飞不同,雾,是第二次寒潮来临的前兆。
在大雾笼罩中,全市能见度极低,路灯照明因此推迟关闭51分钟。
北京城市道路照明监控指挥中心称,中心在市区中心及四环路的4个角布设了5个光敏探头,用来监测光照度。当光敏探头监测到的光照度值低于基准值时,城市道路照明监控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路灯管理中心就会随即启动路灯照明应急预案,通过路灯监控系统远程开启或关闭路灯。按计划今天7时14分应该关闭路灯,实际延时51分钟,至8时05分关闭。
“各条高速均未封闭,但请您小心驾驶,注意保持车距。”昨天早上,不少市民拨打122,咨询高速路是否封路,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户外路况信息显示屏上不断闪现“各条高速均未封路,行驶正常”的字样。
来自市交管局的消息显示,下午,京沈高速河北段开始封闭。但122未接到北京段严重拥堵报警。
应对“大寒”
大风天谨慎防火灾
冷空气的到来,将打破北京气温回暖的步伐。
昨夜,3、4级寒风渐起,今天风力将加大到4、5级。与上一次寒潮不同的是,此次寒潮的最大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今天冷空气过境后,本市还将受到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影响,所以刮风持续时间长,未来3天将持续刮起4、5级北风,气温下降幅度大,人们会感觉非常寒冷。
“大寒小寒、冻成一团”,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这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节气。气象部门表示,这次寒潮天气将给供气、供电、供暖造成一定压力,有关部门需关注能源的储备与合理调配,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调节供暖量。
由于将出现连续大风天气,消防部门提出了消防警示:单位要对重点防火部位、重点场所派专人守护,加强巡视力量;室外非固定建筑物,如广告牌、装饰品、临时设施等要进行检查、加固,防止大风刮断电线,引发火灾。广大居民要做好火灾防范,消除潜在的火灾隐患。
地铁出库提前半小时预热
地铁列车出库前,提前半小时供暖;车站消防水管穿上“防寒服”;786块新增防滑垫已经到位……为了应对即将袭京的又一波寒流,北京地铁公司做好充分准备,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乘客顺利出行。
随着恶劣天气的来临,地铁各运营分公司所属地面线,车辆上线运营之前半小时就开启电采暖装置且全功率投入,进行车厢的持续预热,以保证乘客进入车厢时感受到温暖,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在车辆进、出库后,及时关闭车库门,以做好车辆设备的防冻保温工作。
防寒物品也进了站台。比如5号线部分车站还准备了姜汁水、红糖水和糖果等;土桥站区开辟专门候车处,将老年人、孕妇和带小孩的乘客请到站台升降梯侧面候车,避开站台的穿堂风。各线共计储备新增防滑垫786块、铲雪板70把、扫帚170把、拖把700把、草袋子2500个,融雪剂18875公斤。
另外,由于今年以来严寒天气持续时间长,地面车站和出入口的机电设备设施受到防冻方面的空前考验。车站消防水管、消防栓头等易冻结冰位置均已加盖防寒棉。为避免供电设备在低温情况下运行,造成故障影响正常运营,各变电站值守人员加强设备巡视次数,由每日巡视7次改为每小时巡视一次。
“冷事件”:
全球变暖中的小插曲?
今年以来,北美洲、欧洲、亚洲北部漫天风雪,气温都创下数十年以来新低。有气象专家说,这是受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水温进入“冷循环”的影响,地球已进入“迷你冰河期”。而这一“迷你冰河期”可能持续20至30年。
2010年刚刚20天,北京就连续出现两次寒潮天气,而再次出现的寒潮,将使得本市平原地区的最低气温下降至-11℃至-12℃。这些“冷事件”究竟是“迷你冰河期”的序幕,还是仅仅是全球变暖中的小插曲?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市气象台台长郭虎。
“冷事件”爆发两大原因
“冷事件”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郭虎说,“北极涛动”和非正常的“厄尔尼诺”是两个重要原因。原本北极的极地冷空气围绕正常方向旋转,但平流层的爆发性增温使暖高压到达极地,将冷涡切分成几股,迫使冷涡流向纬度偏低地区,并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中国、韩国等上演了一幕幕暴风雪灾害。
另一个原因是非正常的“厄尔尼诺”。2009年应该是一个厄尔尼诺年,但是进入12月后,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中心并没有像原先预测的那样移向中、东太平洋地区,而是停留在了中太平洋,致使西太平洋海洋的海温没有出现偏低现象,偏暖的海温增加大气对流的活跃性,云量增加。这种厄尔尼诺的异常变化导致极地冷涡分裂并长时间偏南,无法尽快返回极地。
偏暖期中的“冷事件”
郭虎分析说,从目前的观测看,我们认为这只是全球气候偏暖中的“小插曲”。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中心已经从中太平洋开始移向东太平洋,极地冷涡未来强度会逐渐减弱,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期,当2月份赤道太平洋增温中心到达东太平洋正常位置时,气候会重新回归偏暖的状态。也就是说,1月下旬起,北京的气候变化将回到偏暖轨道上来。
从北京地区历史气候上看,从1869年至今,出现了11个阶段,其中有6个偏暖期和5个偏冷期,目前我们正处在偏暖期。从这11个阶段明显看出,气候偏暖期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全部年份都偏暖。在1919年至1953年和1958年至1965年这两个偏暖期,分别出现了寒冷年份。
在过去几年,也出现过两次“冷插曲”,一是2004年12月1日至2005年2月28日,北京比历史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偏低0.1℃。在此期间,北京出现两个阶段性低温,且分别打破了一定时间段的低温纪录,2004年12月下旬本市气温骤降,低温一直持续到2005年1月上旬。第二个低温段出现在2月份,三旬气温都较常年明显偏低。二是2008年,当年本市也发生了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其中12月4日、5日平原地区48小时降温10至12℃,是1971年以来12月最强的寒潮天气过程。12月22日还出现了-13.5℃的低温,是1986年以来12月的最低温。
郭虎说,一次冷事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年平均温度变化,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趋势。气温有其变化曲线,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气温都在上升,这一趋势短期内没有变化。尽管气候的暖趋势没有改变,但是在个别年份、个别月,也会出现冷年、冷月和突发的“冷事件”。
本报记者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