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其独创性、适应性、有效性和关联性构成人民政协制度与“中国模式”政党制度关系结构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奋斗中创建了人民政协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所建立的新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二、适应性——人民政协因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不断充实新的内涵
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世纪初,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三、有效性——人民政协是实现广泛有序政治参与基础上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平台
人民政协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畅通了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滋养着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我国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四、关联性——人民政协同各党派界别之间是与生俱来的互为依存关系
“中国模式”政党制度的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政党制度内部,执政党、参政党互为依存,构成多党合作制度的一体两面:其次表现在政党制度与人民政协制度的外部关系方面。人民政协制度与多党合作制度有与生俱来的关联性,人民政协既是各党派合作的重要载体,又是协调社会各界关系的重要平台。(作者系市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