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赴海地中国救援队4名女队员特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09:20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在太子港机场附近灾民救援点展开医疗救助  

  张雪梅 北京武警总医院妇产科医生

  林牡丹 武警总医院外科医生

  中国日报网消息:在联合国宣布海地地震搜救行动结束后,与数十个来自全球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一样,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功完成搜救任务,将于近日启程回国。此次搜救行动,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反应最迅速、行程最远、任务最复杂的一次,同时也赢得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稳定特派团、海地官方等在内高度评价。

  “四朵金花”

  在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15名队员中,有4名女队员, 她们都是北京武警总医院各科室的医生。作为此次国际救援队仅有的“四朵金花”,她们从接到通知到整装出发,仅仅用了2个半小时,而且,在这段“黄金时间”内,所有的4名队员都在按照要求紧张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设备、器材、药品等,没有一个人能有时间做自己的私事,比如回家取换洗衣物和家人告别之类在记者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张艳君 武警总医院急诊科医生

  曹力 北京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医务科助理员

  队长侯世科

  在此次救援工作中,她们和其他11名男同事一起,克服了各种预料之中和想像之外的困难,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十天以来,他们先后救治伤员、病人2500余人次,消毒近5000多平米,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展现了中国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中国女军人的“侠骨柔情”。

  让我们走近她们,近距离的感受她们精彩的“多面世界”:

  她们是孩子的母亲,也在为参加中考的孩子学习担心;她们是母亲的女儿,也在为自己80多岁的母亲健康担心;

  提起母亲眼圈微红;谈起孩子神采奕奕……

  她们是平凡的女人,爱逛街、爱漂亮……

  她们是大夫,救死扶伤,争分夺秒……

  她们是中国武警,服从命令,为国尽忠……

  她们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在海地人民心中树立了中国国际救援的形象。

  临危受命

  2010年1月13日,一个普通的冬日,今年北京的气温似乎比往常低了很多,寒冷异常。凭着过去30多年建立起来的良好生活习惯,曹力像往常一样,起床,早饭,开车,上班。

  临近春节,单位事务显得更加繁忙,作为北京武警总医院医务部的助理员,曹力整个上午都在开会,处理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到想起吃饭的时候,已经将近12点半钟了。

  就在曹力取出饭盒,正准备推门往食堂的路上的时候,衣袋中的电话铃响了!随眼一瞥,是外科的林牡丹医师。林医师打招呼的声音有些急迫,还没等林大夫仔细说话,曹力这位有着34年工作经验的“正师职”“老军医”,心里就明白了几分。“有任务”!

  在这个电话之前,林医师已经分别打电话给了2位其他同事—妇产科的张雪梅和急诊科的张艳君。像往常的工作一样,他们上午都在忙着接诊、查房、给病人开单子,检查。。。但接到命令后,大家马上分头行动,各司其职,开始紧急筹备。

  2个半小时后,她们和所有的医疗分队的队友,已经准备妥当,整装待发。随后,他们开赴首都机场,汇合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保障分队及公安部、外交部、地震局等其他团队成员,共计68人,连夜开赴海地。

  “空降”太子港

  作为奔赴距离最远、出发最早的国际医疗队,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当地时间14日凌晨两点,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第一批抵达海地的国际救援机构之一。

  但飞机降落后,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片漆黑。由于地震,部分机场设施损坏,指挥塔台出现了裂缝,当地机场工作人员在地震中或死或伤,剩下的已经四散逃离。机场处于失控状态。

  从“身高“近6米的波音330巨大的机舱舷窗往外望下去,除了飞机自身翅膀的点点灯光和跑道上的降落导引灯,整个海地一片漆黑。

  由于驻海地商务发展处和第八只联合国驻海地防暴队事先经过周密安排,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专机抵达海地机场后,我维和警察防暴队工作组已经在机场等候他们的到来。但由于地震的原因,机场运营陷入瘫痪。防暴队员通过种种努力,找来的舷梯距离机舱的舱门地板还有约一米多高的距离。不得已,我们的女医生们只能搭着防暴队员的双肩,在防暴队员的保护下,从飞机上“空降”进入大灾之后的海地太子港。

  不辱使命

  在飞机上,各救援分队就可能出现的各种施救方案、各种伤病情况情进行了有针对性、详尽的预测、分析并设置了有针对性的布置。四位女大夫也进入了临战状态,各司其职。

  一下飞机,马不停蹄,直接赶往地震的重灾区----联合国驻海地特派团驻地, 并一直协助搜救队搜救伤员,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后果,和男战友一起对可能出现的方案和伤情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预案。

  但最终,由于地震破坏巨大,在搜救队成功搜救出的15人中,没有一人幸存。

  “真的是非常非常地遗憾,哪怕有一个人活着也好啊”!一直战斗在一线,为战友忧心忡忡,默默祈祷的曹力和张艳君医生对记者再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都还禁不住扼腕叹息!

  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好战友遗体,曹力、张艳君两位女队员和男队员一起,用双手对烈士的遗体进行清理,洗消,还烈士们以尊严。从发现第一个战友到第八个,从凌晨到很晚,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或因为恐惧而退缩。

  他们中最长的有60小时没有合眼,一直战斗到把八位烈士的遗体找到并按照事先预案处理完毕。

  除了对我遇难烈士的医疗救护工作外,在海地的近10天时间里,四位女大夫和同事在一起,先后救治伤员、病人2500余人次,消毒近5000多平米。还对中国在海地包括防暴队在内的队员提供了医疗支援服务,并对队员开展了心理辅导,专题上了两次心理疏导课。

  就在这短短的10天时间里,通过和防暴队员们朝夕相处,相互关爱,“四朵金花”们维和防暴队的战友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曹大夫你要是能在这里跟我们一起过年就好了”!这是曹力为因工作过度劳累而引发呼吸道疾病的防暴队员朱晓宇做治疗时,这位防暴队员说给曹大夫的一句心里话。

  “我会在过年的时候通过视频给你们问好的”。由于纪律任务原因,虽然四位女大夫不一定能够答应小朱的邀请,在海地防暴队营地渡过春节,但还是尽力给队员做好了约定。双方春节一定再见!

  未了遗憾:给“纳塔”接生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在太子港机场附近灾民救援点展开医疗救助

  谈到在海地的工作感受,四位医生感受良多。

  “就是病人太多了,忙都忙不过来”,张雪梅,这位在国内每天能接待近50名们真患者的资深医生,还发出如此慨叹。“国内的工作强度已经比较大了,和这里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医疗队先后在总统府、总理府、联海团等地点设立救护点,对当地伤员进行了及时的救治。所到之处,救援不分国界!各种伤病的伤员口碑相传,蜂拥而至。

  让张雪梅和张艳君两位医师感到非常伤感的是地震伤员外伤都很严重,“几乎没有不化脓的”,张雪梅大夫说。

  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缺医少药和和简陋卫生条件是他们面临的当务之急。不能得到系统救治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他们很多伤口需要天天换药,重复观察”,“可明天他们会在哪里呢?”张大夫自言自语。

  除了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巨大,伤亡人数众多之外,大型医疗设备不足,也是制约搜救和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当地医院受损严重,医务人员也死伤十之七八,故医院对伤员的处理能力严重受限。而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主要任务是救急,携带的设备多为便携式,特大型、复杂的医疗设备较少,所以当地大型医疗设备不足对伤员的救治影响很大。

  “最遗憾的就是不能为纳塔接生了!”张雪梅大夫说。

  张大夫提到的“纳塔”是位22岁的海地年轻孕妇,因为非常担心地震对自己胎儿安危造成的影响,听说附近有医疗队来巡诊,便费尽心力打听到了医疗队的救护现场。

  虽然过去了好几天,但张雪梅对一个细节记忆深刻。在给纳塔检查的过程当中,张医生取出一瓶水,小心的喂给纳塔。喝了几小口后,纳塔也许是渴急了,一把抢过医生手中的矿泉水瓶,咕咚咕咚一口气将水喝完,又伸手要水,一看就是好几天没有喝水了。

  幸运的是经过医疗队详细的检查,发现除了一点惊吓和营养问题外,母子一切正常。

  “Mom, baby, Ok”!张医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如释重负。但没想到,正当医疗队检查完毕,准备安排接待下一位病人的时候,纳塔提出了一个问题,把医疗队难住了。

  也许是处于对自己困境的极度失望和当地医疗条件信心不足,纳塔提出:“请你们给我剖腹产吧,这样我和孩子才能安全。”

  由于纳塔身孕仅仅七个月,而且母子正常,张大夫没有答应纳塔的请求,而是婉言劝她好好保重身体,等待孩子出生。

  “如果等到孩子要出生的时候,能给纳塔接生就好了”张医生说到。可那时的纳塔会在哪里呢?

  女医疗队员素描:

  曹力

  北京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医务科助理员

  金花大姐大。

  属虎,自称“资深美女”,今年本命年。想当年父母为自己娶名字时,可能也没打算把自己当女儿养!写过血书,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加过专业比武获得第一名。

  作为48岁的女同志,曹力还能面对军用卡车车厢,助跑两步,健步上车。是医疗队里的“全才”,除了医术高超,沟通能力强外,还会缝缝补补、种菜、包饺子……

  最喜欢的爱好是逛商场,“学会欣赏,欣赏到漂亮商品,我的压力就没有了”。但不会迷信名牌,“我最看中的是性价比,学会欣赏是我的减压方法。”

  37码脚上的是1双43码的鞋子。由于统一配发的原因,她们领到的内衣是标有XXL的男式内裤,还领到剃须刀。

  张雪梅

  北京武警总医院妇产科医生

  36岁,本命年

  “欠债”的母亲

  张雪梅接到出征电话的时候,刚吃完午饭,准备去附近的翠微百货买个红老虎,“本命年、讨彩头,避避邪,也犒劳犒劳自己”!

  可是张雪梅医师的“血拼计划”还没来的及实现,就来到了海地。

  大地震过去后的两次6.1级地震,把营区中的集装箱都震得乱晃,但她却没睡醒。“没睡醒,呵呵”。

  但一提起儿子,张神采飞扬。接到通知时,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回家收拾行囊,张雪梅只能打电话让儿子把充电器送到单位。

  10岁的儿子把家里的四个手机充电器,抱到单位,跟妈妈说,“妈你挑把!”

  “我来之前最放心的就是儿子考试完了”!

  让张雪梅满脸春风的是三门功课,儿子考了两个100份和一个前三名。两个全国水平的竞赛项目,儿子也全都进入了复赛。

  但乐在心头的同时,张雪梅也把自己变成“债务缠身”!来之前,儿子说要考好就要一个“PSP”游戏机,现在儿子超额完成了任务,张不成想“被外债满满”了。

  “妈妈,你可以定要说话算数啊”,儿子在电话里说。

  “要是去了发达点的国家,还可以在当地给他买上。”张雪梅对记者说,面带遗憾之色。张雪梅决定回国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给儿子买PSP!顺便买她的红老虎。“呵呵,小孩学习需要激励。”张对儿子5岁的记者透露教子秘诀。

  林牡丹

  武警总医院外科医生

  82年生,温州人

  金花八零后

  “雁栖湖的鱼儿,等我上钩啊”!

  人小鬼大,虽然说起话来还略显羞涩,但拿起手术刀来,精准无比,是医疗队的专职外科医生。不仅没有80后的任性,更没有显示出80后门惯常的娇气。

  “总不能都挣钱把,总需要有人做点奉献把”,温州女孩小林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还面带羞涩。

  虽然仅有20多岁,但小林已经参加过汶川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救援活动。08年初夏,当我国汶川发生大地震时,随第一批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在汶川工作16天。

  作为南方人,林医师喜欢吃鱼,更爱钓鱼,经常周末时间“押上”老公,赶往郊区去钓鱼,但很遗憾,“北京的鱼儿大大的狡猾”,雁栖湖畔虽然留下了她和老公勤奋的身影,但湖里的鱼儿却很难上钩。

  “我一定要钓雁溪湖的鱼上来!”成了林医师的新目标。钓不到鱼儿的时候,她会“押”上老公到专门的垂钓场露几手。“钓鱼场的鱼都太大了,每条都太贵,都快钓不起了。”在说到幸福的烦恼时,林医师一脸兴奋和幸福的神态。

  张艳君

  武警总医院急诊科医生

  40岁,回民。

  参加非典急救、奥运安保培训和汶川抗灾,一直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紧急时刻。因为工作紧张和宗教原因,张在汶川16天,体重掉了17斤。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过女人!”

  张艳君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她的同事曹力正准备请男同事过来帮忙搬近百斤重的医疗器械箱。“来四个男的”,医疗队长喊道。“我来了!”张燕军自告奋勇。

  医疗队跟其他分队一起,用了6个小时时间将专机里20多吨的物资搬运到防暴队卡车。

  “让国航人员敬佩不已!”领队黄建发在总结讲话中说。

  当然,“没把自己当女人”的张艳君更有“侠骨柔情”的一面。说到自己80多岁的母亲和读初三的儿子,快人快语的张艳君突然间声音柔和轻松了许多。“希望她们健康,平安”!

  作为一位医生,张艳君爱喝茶,爱喝普洱茶,因为能改善血脂。平时能端起一杯茶,静静的想想自己的事,是张艳君一直追求和向往的生活。

  但由于工作关系,张艳君这样的机会不多,她依然在工作中,快人快语,没把自己当女人。。。。!

  附:金花战地诗歌四首

  寻(一)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 曹力

  大地震颤,

  海地遇难,

  太子港上空第一支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

  你在哪里?

  我们期盼奇迹出现

  无论你在哪里?

  都要带你回家!

  妈妈在等待着你!

  我们一定要寻到你!

  找(二)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 林牡丹

  大地不经意的颤抖,

  将你埋在废墟下。

  千呼万唤不见你,

  但我们仍然相信奇迹!

  不抛弃、不放弃!

  一定要找到你!

  上天为自己的过错在忏悔,

  冥冥中引导我们靠近你,再靠近你,

  厚厚的楼板阻隔不了你,

  我们一定要找到你!

  见(三)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 张艳君

  废墟下的你

  会在哪里?

  执着的搜索,

  想见到你!

  声声的呼唤,

  你在哪里?

  期盼生命出现,

  奇迹未能如愿,

  生的迹象已无回转,

  见到你,

  心在哭泣!

  颤抖的手将你轻轻地拥起,

  接您回家!

  远征(四)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 张雪梅

  遥远的西半球,

  传来催征的号角,

  哭泣的加勒比海,

  发出求救的呼唤。

  天灾彰显大义,

  真情没有国界,

  中南海一声令下,

  我们闻声而动。

  星夜兼程,

  肩负13亿人民的重托,

  我们全力以赴,

  我们不辱使命。

  橘黄色的救援服在陌生的国土上跳跃,

  黄皮肤、黑眼睛把希望和信心传递,

  废墟上挥洒汗水,

  黑暗中露出光明。

  我们共风雨,

  我们共承担,

  劫难后的海国,

  一定会获得新生。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陈卫华 霍永哲 编辑:刘式南)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海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