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月2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38分报道,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和东华大学六所高校举行了自主招生测试,这次考试吸引公众注意的不是密集的考试安排,而是六所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有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有媒体评价说这种现象是“学科歧视”。那么考生及家长还有老师是怎么看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连线中央台驻上海记者杨静了解一下。
主持人:杨静你好,据你了解的情况,学生、老师还有对于这样一种所谓“学科歧视”的现象,有什么样的看法?
记者:的确,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及家长的抱怨,同济大学校区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说,为什么不考语文?因为他女儿加试物理,但语文也是拿手科目,为何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
同样,东华大学的测试科目安排和同济完全相同,华东理工的测试科目也只有数学、英语、物理或化学,上海财大的文化测试科目则只有数学和英语两科,均缺少语文学科。
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上海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表示,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并非只有文科学生才应该学习掌握。担心'增加负担'而不重视语文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不考语文和现在高校普遍重理轻文密切相关,希望有关方面能加大对语文科目的重视。
主持人:同样是语言,一个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构成了世界交流的通畅渠道。毋庸置疑这两个都重要,而上海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考英语到底是不是"学科歧视"呢?对此,曹景行教授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不考语文并不代表忽视母语,而一个高等人才不掌握一门外语或多门外语却是不合格的:
曹景行:高校自主招生本来就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招生需求自己设定一些考试的项目,作为高考统一考试的一个补充,它确定了特定的科目当中不包括语文那是他们自己的考虑,如果大家都一样就不叫自主招生了,考的少一点,更有针对性一点,我觉得是自主招生本身所应该的,这是第一个争议。
第二个争议引出的是关于英语的侧重,是不是不考语文反而考英文就变成了一种好像是偏重于英文而忽略了中国我们自己的语言,是不是忽略中国自己的语言我觉得不是通过一次有没有考试所能够体现出来的,但是这些考试当中对应于确实是比较比较注重,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
这在高等教育当中都有外语教育这一环,但是真正的外语教育现在能不能够突破只是作为考个级而能够真正使外语成为我们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一个工具这才是目标,加强外语教育,重视外语教育并没有错,在国际化的情况下面,一个高等人才如果不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应该说他是不合格的。
如果连外语都学不好的,在我看来确实他的整体的素质有些问题,当然除了某些偏才,总的来说,在我看来能够把外语学好的,他也可以学好其他的科目,所以像这些大学里面在自主招生当中对外语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恰恰是针对了现在我们高等人才的一个素质上的所需要。
主持人:另一位评论员朱煦认为,不考语文考英语的确不能判定为"学科歧视",但这件事反映了语文的一种弱势,语文代表的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软实力,而英语现在英语的教育被抬得太高。
朱煦:我也的确认为,它和学科歧视没有关系,但是它反应出来对语文这个基础学科的态度,我认为这一点应该还是明显,现在看到的考试和实际从小学到中学的教学过程,语文相对于外语而言,的的确确呈现一种弱势。
正如高校的招生官员所强调的那样,认为英语对于国际交流对于学科发展是有重要的,我在这里想提出一个,语文和英文相较而言很像一个软实力和硬实力,英语是一个可以更加直接使用的硬实力,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语文,恰恰是一种软实力,它的作用应该是更长期,更深入一个更加持续性的作用。
因为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工具上面,还体现在传统价值的传承,更应该强调母语教学,它本来应有的位置和它的重要性,有人说自主招生考试是高校自主权最好的体现,我觉得它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一个指挥棒的另一个加码,这个加码加在哪里呢?
原来的学生只要盯住高考就行了,现在优秀学生还要盯住自主招生考试,而自主招生考试发出的信号是语文可以弱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现在几乎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英语教学会被继续的强化,而应该有的语文的教学我们中国语文的教学将被继续的弱化。
所以我认为不能小看一个考试不考语文这样一件事情,应该把它放到更高的高度,而对于英语这样一种实用性工具,现在实际上是把它排的太高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