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八成城中村新居民未受大学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6日03:09  华商网-华商报

  随着西安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改造成为焦点话题。城中村目前的状况如何?在今后的改造中要注重哪些?

  省政协委员李随成等人历时半年多,对西安市12个城中村改造机构及相关组织部门、36个村委会、22个城中村、270多个村户进行了调查,这次他将形成的提案提交给政协大会。

  新旧对比

  改造前村民近八成收入靠房租

  在对这一话题调查中,村民收入来源是一个很关键的方面。“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改造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房租’,比重高达77.35%。改造后,居民的收入仍然以‘房租’为主,占53.14%。同时,由于改造拆迁补偿多实行货币补偿为主,产权置换方式为辅的办法,‘拆迁补偿’也成为收入来源的重要项目,占21.52%。调查结果显示,改造后多数居民的收入是增加的。”李随成说。

  改造后五成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随着城中村改造,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否会发生大的变化?李随成告诉记者,多数居民仍从事“个体户(自谋职业)”,占总数的24.82%;从事“家政、清洁工”占总数的21.35%;“无业”人员仍占18.57%。“这组数据一方面说明城中村在改造后原村民仍未得到大量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有劳动能力却既不劳动也不读书的原村民无所事事的生活没有改变。”

  尽管在工作方面变化不大,但从支出总量变化的情况看:有50.12%的人认为增加了,而认为减少了的人只占6.63%,说明“城中村”改造后,村民支出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也得到了更高质量的生活。

  新环境六成多村民表示满意

  除收入外,原村民对新环境是否满意,是否生活得更加惬意?“认为当前生活环境和条件‘很好’和‘好’的占63.77%。可见政府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切实改善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李随成介绍。

  调查中,大多数居民都认为改造后社区的卫生、绿化、道路等生态环境和治安等社会环境,较改造前都有所改善。其中,社区的绿化和道路状况改善最为明显。

  存在问题

  最盼望增加社区活动广场

  改造后的社区一般具有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和组织,如水电设施、便利店、洗衣房、理发店、菜市场等,但缺少活动、休闲场所。“您认为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建设?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社区活动广场、体育锻炼设施、医疗站、老年活动中心和移动通讯网点。”李随成说。

  需改善社区文化相对贫乏

  调查显示,“城中村”改造后的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到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的仅占19.4%。不少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努力读书,另一方面又比较“容易满足”,经常有“不行就上个专科、民办”、“孩子能上个技校,学个技术也行”等说法。社区的文化相对贫乏或档次不高,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少。“这些居民的文化生活多局限于‘打牌’、‘扭秧歌’等,基本没有开展过读书学习、艺术等文化活动。”李随成感慨。

   建议措施

  新居民应受城市文化熏陶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9.13%的居民认为自己已经是‘城里人’了。居民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处于尴尬的境地。‘城中村’农民向居民的转变还需要职业的洗礼与城市文化的熏陶,否则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李随成建议多给“村民”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他认为,村民作为“城中村”改造的核心,在改造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村民要摒弃生活陋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子女教育;关心老年人;营造和谐邻里;主动转变观念、心理,真正意义变“居民”。

  本报记者 周艳涛 张小刚 郭晓蓉 李治燕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